净土宗佛画《二河白道图》|镰仓时代

乐活   2024-06-04 00:47   浙江  

二河白道图
挂轴 绢本着色 镶金线
镰仓时代 13~14世纪
尺寸:71.0 x 26.3 cm
奈良国立博物馆藏


《观无量寿佛经疏》是中国唐代善导(613~681)所著《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在其第四卷中提及二河白道的比喻。在日本由于法然(1133~1212)和亲鸾(1173~1262)在其著作中的引用和提及,此后净土教各派逐渐将二河白道的比喻绘制成画。

现世遭遇群贼和恶兽(比喻恶与诱惑)袭击的众生向西(极乐净土的方向)跑去,眼前却出现火河和水河(象征自身的“怒、憎”和“拘、贪”之心)。其间只有白道(祈求极乐往生的清净之心)延伸至彼岸。据说众生专心念阿弥陀,即可不受迷惑而顺利通过白道达到极乐往生。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二河白道喻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回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

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无疑。正欲倒回,群贼恶兽,渐渐来迫。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

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当正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夷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无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

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

言无人空回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

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静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著,即喻弥陀愿意也。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疑,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真言宗造像
南山高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专业,隐居杭城郊区山林佛寺,佛像绘画日常记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