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个地方
一片荒芜、寸草不生
大漠雄风经年累月呼啸
长出“蘑菇云”,挺起民族脊梁
这个地方叫马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60周年
一代代马兰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大力协同、无私奉献
用心血和汗水凝练出可歌可泣的
马兰精神
近日
马兰精神主题报告会暨
“为党育英才 为国铸重器”
新时代军工文化系列讲座
在将军路校区和天目湖校区开讲
马兰部队教研室专业技术上校讲师
孟凡号
为南航师生带来了一堂
精彩的思政大课
石勇、王伟华分别主持将军路校区、天目湖校区报告会
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王晖,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石勇、天目湖校区党工委书记王伟华、天目湖校区管委会/规划与建设办公室主任缪长宗,十余名马兰基地退伍老兵,各学院师生代表共计1000余人现场聆听。
为祖国工作到最后一刻的林俊德院士
见证同在马兰而互不相知的“夫妻树”
常年睡帐篷、住地窝子的一线官兵
……
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将马兰精神凝结成歌、谱写成诗
像林俊德院士这样的忠诚战士,在马兰基地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完全以组织需要为令,以戈壁大漠为家,以献身国防为荣,以艰苦奋斗为乐,不图名不图利,甘愿付出,无怨无悔,把才智和人生都献给了他们钟爱的事业。
原子弹爆炸试验,首先要找一块没有人烟的地方做试验场,其次还要有一批愿意隐姓埋名的人去干活。保密,成了核试验工作的第一条铁律。当时调干部谈话,必问的一句话就是:你愿不愿意隐姓埋名?为了国家,许多科学家、将军,甚至一个单位、一支部队,突然就从正常生活中消失了。每个人对自己干的事,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一对夫妇各自接到了上级下达的任务,那个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要去哪里,两人告别后匆匆离开,直到在马兰基地的这颗榆树下相见,才发现原来两个人“出差”的目的地都是马兰。咫尺天涯,竟不知心爱的人就在身旁并肩战斗。
同屋不知情、同锅不知事、同衾不问业的保密夫妻还有很多。“夫妻树”这棵饱经沧桑的老榆树,见证了一对对夫妻、一双双情侣怀着理想信念,义无反顾地走进大漠戈壁,书写自己对祖国的忠诚与挚爱。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
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
……
奋斗在这里的人们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马兰人
支撑马兰人创造这番伟业的
是永远催人奋进的马兰精神
第一颗原子弹爆心所处的戈壁深处
连乌鸦都是看不到的
黄沙漫漫,人鸟俱绝
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
而这群马兰人
毫无怨言,无私奉献
在大漠默默拼搏,在戈壁默默生活
用心血和汗水
为祖国的核事业贡献力量
★
现场,还有十余位从马兰基地退役的老兵一同聆听了这场跨越时空的报告会。会后,他们接受了我校党委宣传部学生记者团的采访。
马兰基地退伍老兵 陈 龙
曾担任基地演出队第一任队长
一张张马兰的照片,勾起了老兵陈龙的马兰记忆,他泪盈双眶,尽管岁月已经翻过去重重的一页,但当年部队里鲜活生动的事情却让他久久难忘。“我是1979年底来到马兰的,在马兰待了十三年时间,我认为那里是一片净土,所有来到这里的战友们都是心无旁骛参与国家建设,大家都是一心想让国家早点造出自己的原子弹”,陈龙回忆道,“当时基地为了丰富战士们的文化生活组建了演出队,我成为了第一任队长,负责文艺兵管理工作,这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离开马兰后,他选择用舞蹈的方式向社区人民展示马兰的群众风貌,并鼓励自己的儿子前往新疆入伍,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马兰基地退伍老兵 皇甫道桢
曾担任基地汽车团指导员
“在马兰,我无比自豪,无比高兴”,回忆其在马兰激情燃烧的岁月,老兵皇甫道桢无比怀念,“那段艰苦岁月让我终生难忘,我们在那里自给自足,又研究养猪又种菜的,都不为了利益,只管埋头苦干,一心想着建设,大家都争先恐后想建设”。离开马兰后,皇甫道桢每隔两年都要重回马兰,再看看这个让他无比牵挂的地方。看着祖国日益强大,他说道,“祖国建设越来越好了,特别感谢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在各项政策上都给予我们支持”。
★
在互动环节,孟凡号就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马兰精神等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充分交流。
自动化学院2024级本科生 盛 策
马兰部队,是一支在戈壁滩上组建起来的“特种部队”,忠于职守、认真执着、为国奋斗是他们的精神烙印。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子,我更加坚定了要为国家的装备制造做出贡献的信念和目标,我一定会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矢志不渝地奋斗终生!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 韩 璐
今年暑假,我前往新疆马兰开展社会实践,切身感受到了马兰精神的信仰光芒。今天听了孟老师的讲座,我对马兰精神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正由于一代代马兰人的无私奉献,才有祖国核事业的发展壮大。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消失,但可敬可爱的马兰人和跨越时空的马兰精神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民航学院2024级本科生 张致宁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涌现了一批值得尊敬和铭记的科学家,他们放弃了生活、家庭,甚至是姓名,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奋斗终生。作为一名南航人,马兰精神定会持续激励我和每一位同学,不惧无名、只求其实,为祖国三航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空学院2023级本科生 王学喆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先辈们在美国和苏联核“外科手术”压力下铸国防盾牌、护国家安全、挺民族脊梁的决心让我感动。从事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都抱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大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想法奋斗在一线。作为新时代的南航学子,同样要努力作为,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新马兰精神”!
航天学院2023级硕士生 马千里
核试验工作者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通过不懈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许多核试验工作者为了国家隐姓埋名,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健康。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马兰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2023级本科生 吴 昊
那些老一辈科学家们,在荒凉的马兰,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国家的核盾牌。马兰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写照、是无私奉献的典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以马兰精神为指引,地面苦练、空中精飞,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飞行人才,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孟凡号,马兰部队教研室专业技术上校讲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巴州作家协会副主席,马兰基地《春雷》杂志主编。
出版有散文集《为心筑巢》《印痕》《有一个地方叫马兰》、诗词集《春雷闲记》,编撰《蘑菇云升起的地方》《有一朵花儿名叫马兰》以及《春雷》杂志40多期。
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