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戈壁,于无声处起惊雷

文摘   2024-10-19 18:30   河南  

1964年10月16日15时


在新疆罗布泊戈壁滩


伴随着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和惊天动地的巨响


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见证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在场人员激动地呼喊着,跳跃着,洒着泪拥抱在一起。


首次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挥笔写下这首词:“东风起舞,壮士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这声春雷令亿万中国人欢欣鼓舞。为了庆祝这一历史事件,《民日报》印发“号外”,这也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彩色号外”。当天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了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新闻公报》。无数群众拥上街头,如同庆祝盛大的节日。


“争气弹”“中国星”

让中国人挺直了脊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临的国际形势极为严峻。国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国彻底失败,他们除了在经济技术上对新中国全面封锁外,还在军事上严重威胁新中国安全。有的好战分子甚至叫嚣要对中国发动核战争,进行核恐吓。


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为了这项科学计划的实现,中国核工业人和全国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一直勇毅前行,即使在技术封锁、“三年困难时”、饥馑袭扰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方针,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原子弹搞上去。因此,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还有个更为形象的名字——“争气”。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来自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使得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约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干惊天动地事,

甘做隐姓埋名人


祁连山下,高寒缺氧的青海金银滩草原被选中作为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这里迎来了大批定居者。他们隐姓埋名、白手起家、攻坚克难,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研制原子弹的事业中。从此,荒凉的金银滩,见证了新中国核工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居里夫妇”钱三强、何泽慧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祖国的怀抱。钱三强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钱三强为核聚才,他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有“满门忠烈”之誉。


1986年7月17日,邓稼先在病房里接受了全国劳模奖章,并将奖章佩戴在胸前。新华社记者 王新庆 摄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仅9天,便怀揣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祖国。1958年,钱三强找他谈话,神秘地说“我们要放个大炮仗”,邓稼先心领神会。加入这项计划,意味着隐姓埋名——不能向家人透露自己的工作,不能发表学术成果,谢绝一切公开名利。他对爱人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从1958年至1986年,我国共进行32次核试验,其中15次由邓稼先亲自指挥,100%获得成功,人们都称他为“福将”。


1966年国庆节,邓稼先与钱学森(左)、朱光亚(右)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将自己的余生贡献给这片他热爱的土地。回国后,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等。


早一步归国的钱学森数次写信给同门师弟郭永怀:“快来快来,我们拼命地欢迎你!” 郭永怀归国后,便投身于我国“两弹一星”的建设。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在完成第一次热核弹头试验准备工作返回北京时,因飞机着陆失事不幸遇难。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胸前保护着完好无损的装有绝密实验资料的公文包。


1961年4月,当从苏联奉调回国的王淦昌听到“因涉及国家安危,必须严格保密。隐姓埋名,断绝一切海外关系,你要有心理准备”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我愿以身许国!”从此,王淦昌改名“王京”,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17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以身许国”的誓言。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


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国,1960年,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他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设计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

......


“两弹一星”是不朽丰碑!它筑起了新中国的安全屏障,也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打下牢固根基。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作为共和国长空利剑的铸造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始终不忘初心,赤胆忠诚,求真务实,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卓著功勋,他们的名字与功勋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历史川流不息

精神代代相传


六十载栉风沐雨,“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勇闯无人区,奋力攀登科技高峰。


如今的中国,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相继问世,我们正在实现从核大国到核强国的跨越发展。被核威胁、核讹诈的时代一去不返,中国人的底气从“核”而来!


9月25日8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此次导弹发射,是火箭军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有效检验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达到了预期目的。中方提前向有关国家作了通报


10月15日19时0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任务是“千帆星座”项目的一项。“千帆星座”将打造覆盖全球的低轨互联网星座,到2030年底,完成超1.5万颗低轨卫星的互联网组网


新时代


“两弹一星”精神更放光芒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正汇聚成一个星河灿烂的未来


来源:新华网、求是网、中国档案报



华语有约
马兰人的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