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巨响60年 | 沈文罡: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
文摘
2024-10-08 18:31
河南
60年前的金秋时节,在中国西北荒漠罗布泊腹地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春雷般的巨响撼动整个世界,这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中国人民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从此,一个挺起脊梁的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散尽,千里戈壁也恢复了昔日的宁静,可世界并不太平,人类和平依然经受着严峻考验。此时此刻,我们不由地回想起自力更生开创原子弹事业的艰难历程,怀念为研制试验核武器而呕心沥血的革命前辈,更为运筹帷幄的共和国领袖们超人的政治胆识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而折服。今年是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特别的历史事件,以使我们永远铭记那个艰苦奋斗的火热年代,永远铭记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永远铭记那些敢为人先的老一辈创业者的丰功伟绩与革命情怀。近日,“华语有约”通过整理资料、征集文稿、参考文献等方式,继2023年"东方巨响60年"征文活动基础上,继续推出征文活动。通过领导、专家、战友、职工的回忆文字,展现他们听从祖国召唤,怀揣梦想、使命、责任、荣誉的动人故事。时代的需要造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东方巨响60年"欢迎广大战友积极投稿,与大家共同分享和怀念那段难忘的人生岁月!
□ 沈文罡
在林俊德院士逝世十二周年之际,我再次踏上永春县,陪同年过八旬的周老将军瞻仰林俊德纪念馆。周老将军是专程来永春参观心仪已久的林俊德纪念馆。其实这只是一个临时的展馆,由一个旧厂房改造而成,面积很小,展品有限,主要以文字图片介绍为主,难以反映出我国波澜壮阔的核武器发展历程以及林俊德院士不同凡响的卓越人生。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泉州人的重要红色打卡地,每年有大量人员前来参观见学,有党政军组织的,也有学校企业组织的,瞻仰者络绎不绝。参观前,周老将军径直走到林院士铜像前,庄严地立正、敬礼。他们属于同时代的优秀军人,今天终于有机会隔着时空对话。结合纪念馆的设置,我以核试验亲历者的身份给周老将军讲述发生在罗布泊惊天动地的往事以及战斗在戈壁滩上了不起的马兰人。讲解过程中,面对展板上一幕幕熟悉的场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我居然有些走神,有时不自觉地在某个画面前停顿下来,恍惚中又回到了广袤无垠的戈壁荒原,回到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那年我在马兰基地某工兵团当排长,所在的五连是一支英雄连队,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归国后直赴大西北,扎根罗布泊,成为核试验事业的开路先锋、主攻连队,20世纪七十年代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式连队”荣誉称号。因其战斗力强悍,基地往往把最关键、最紧迫的平洞施工任务下达给五连。我担任五连一排排长,排名第一自然要冲在前、干在先、争第一。我把全排三个班编成三个作业队,三班四倒,24小时昼夜施工不停歇,每一班次在山洞内连续作业六个小时。当然,最苦最累莫过于大夜班这个班次——凌晨2点上班,早上8点下班。但有时我也挺享受这个大夜班的,上山前,炊事班总会准备一大锅热气腾腾的面条,肉多味鲜,吃着带劲,我每次都能干掉满满一大碗,心满意足,元气满满。吃完面条,碗筷一丢,便带领队伍徒步上山。大山离营区有二十多分钟的行程。若是夏夜,戈壁滩的风景美如画,一轮硕大的明月悬挂在不远的山上,几乎触手可及,满天繁星像珍珠一样镶嵌在天边,清晰可见却数不胜数,有的似乎还在朝我们眨眼打招呼呢。星光灿烂,月光如水,正所谓“一川星斗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周遭静谧,万籁俱寂,若无队伍行进的脚步声,我疑似身在月球,人天合一。到了冬天,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茫茫大雪早已把戈壁滩包裹得严严实实,月色和雪色早已融为一体,朦胧中分不清天上人间,只有一列十来人的队伍在雪地里逶迤前行。罗布泊的冬夜奇冷无比,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四十摄氏度,纵使我们从头到脚武装到极致,把身体尽可能地缩进宽厚的羊皮大衣里,但若有若无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在脸上掠过、从领口侵入,那滋味,好一个热辣滚烫!一路上沉默无语,大伙只顾低头赶路。朔风凛冽,雪地上一串串零乱脚印又迅速被大雪覆盖。核试验转入地下后,平洞试验成为主要试验方式。有人形象比喻我们工兵战士挖掘平洞是为原子弹修筑“产床”。罗布泊大山腹内爆发的滚滚春雷让国人扬眉吐气,让中华民族脊梁更加挺直。平洞掘进工序主要分为司钻、爆破、扒碴、支护、喷浆等几大类,施工环境恶劣危险。施工过程中,大家基本上不张口讲话,洞内始终充斥着无穷无尽的噪音和粉尘,即使开口,也听不清。即使戴了防尘面罩,但粉尘依然拼命往嘴巴和鼻孔里钻,令人窒息,吐出来的痰都是黑乎乎的。时间长了,就有了默契,需要沟通时便用手势交流。总之,一个原则是老兵带着新兵干,干部骨干带头干。难度系数大、危险程度高的活儿必须由老兵当先锋打头阵,比如爆破,确定炸点、填充炸药、点火起爆是老兵们的拿手好戏,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疏忽,一旦分神,就有可能被炸伤。而经验丰富的爆破手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往往一炮就能轰下一大片坚硬的花岗岩,大大提高掘进速度。待硝烟散尽,战士们立即冲进洞内扒碴,把炸下来的残石碴土快速清理干净,拉到洞外,这是个力气活,一个班次下来,感觉全身的骨头都要散架。这个时候也最容易出事故。为了抢时间赶进度,我们顾不上头顶还在簌簌坠落的碎石,争分夺秒地扒碴清渣,战士被坠石砸伤擦伤是家常便饭。我们最担心是发生塌方,塌方往往突如其来,毫无征兆,躲闪不及便非死即伤,严重威胁战士的生命安全,影响施工进度。排里有个新兵叫屈世军,应该是陕西人,小伙子个头不高却很机灵,力气不大却能拼命,干起活来像小老虎,平时拣最累最脏的活干,施工时总是出现在最危险最复杂的地段,我有时看着心疼,拦都拦不住。服役期满后,他却退伍了。离队前一天,他在洞口前久久徘徊,不忍离去。他在五连服役三年只干一件事,就是打三年山洞,一寸山洞一寸血汗啊!临近退伍,终于打成了这口千米平洞。其他单位的技术人员在洞内洞外敷设各种设备,为核弹爆炸做最后的准备工作。然而,屈世军和他一起即将退伍的战友们,永远无法聆听到他们用青春与血汗浇铸的山洞里迸发出来的那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听我讲完屈世军的故事后,周老将军突然问我:“屈世军现在怎么样?”我惭愧地摇摇头说他退伍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周老将军喃喃自语道:“是个好兵啊!”是啊,屈世军确实是个好兵。其实当初他内心是不愿退伍的,想留在五连继续打山洞,哪怕让他在戈壁滩上打一辈子的山洞,他也愿意。但留队名额有限,他只能服从组织安排。林俊德院士生前曾说:这是我们国家进行的一个伟大的事业,自己有幸在一辈子中,为这个工作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我国“两弹一星”伟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像林俊德这样的大国脊梁的殚精竭虑,也离不开像屈世军这样的无名小卒的默默拼搏,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甘当隐姓埋名人,苦干惊天动地事,生动地诠释了平凡与伟大的真正含义。参观结束后,周老将军要返回福州,我们就地告别。临行前,他突然按开车窗,抬起右臂,向我敬礼。我明白,这个军礼是敬给林俊德的,是敬给屈世军的,是敬给战斗在戈壁滩上千千万万的马兰人的。此刻,林俊德纪念馆被闽南秀美的大山环抱,宁静而又安详。我的思绪已穿越山川,飞向遥远的大西北,耳畔激荡着开国元勋张爱萍上将填词的那首歌:““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不怕困难,不畏强梁;任凭天公多变幻,哪管风暴沙石扬。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餐沙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 2018年9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
沈文罡,曾在马兰基地工作,后交流到泉州任职。爱好文学、书法,作品散见于军地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