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日前,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暨“2024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交流活动”在北京城市学院航天城校区综合楼一层报告厅举行。原总装备部政治部创作室副编审、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资深顾问彭继超,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秘书长、《语文世界》杂志社副社长于建华,受邀作专题讲座。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校园文化分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安全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联合承办,支持单位赛氪网。
彭继超老师围绕科普创作作了专题讲座。鼓励同学们,要将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通过科普创作的方式,为实现国家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说,进行科普创作首先要做到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要保持严谨的创作态度。这不仅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更是对个人品质的考验。围绕《东方巨响——中国两弹一星实录》这部纪录片脚本创作,他鼓励大家,要肯下“笨功夫、真功夫、实功夫、细功夫”。科普创作难度不容小觑,只有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才能出优秀的作品。该片作为国内首部全面系统反映两弹一星发展历程的权威作品,其背后的艰辛创作历程无疑是对“功夫”二字的最好诠释。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的介绍,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普创作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激发大家投身科普事业的热情与决心。
他说,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在科普事业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国家的科技宣传、科学精神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彭继超老师在中国核试验基地工作近30年,亲身经历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任务中的31次,专题讲座后,他以丰富的经历和真挚的情感,生动讲述了朱光亚、邓稼先、林俊德等科学家的故事。
在和同学们交流中,彭老师动情地说,“在他心中,这些科学家们早已成为了他的亲人和战友,因此每当提及他们时,他都会激动不已。”
他强调,创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科普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写出的作品要么自己不满意,要么读者不满意。但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通过向采访对象学习,将他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将他们的感情融入自己的心中,这样创作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于建华老师曾在中国核试验基地工作近17年,大部分时间从事部队新闻宣传工作,作为《我是马兰人》作者之一,他分享了这本书的创作过程。
他说,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一代代马兰人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之心,为了国家的核事业,牢记嘱托,不畏艰难。甘愿默默无闻,深藏功与名。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国家的核盾牌,为实现国防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马兰人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也创造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名埋名人”的马兰精神。马兰精神”源于国家使命,彰显民族志气,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体鲜活且极具感染力的红色教育资源。《我是马兰人》的出版,是向我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功60周年献出的一份礼物。
“《我是马兰人》从最初的构思联系到最终的审查通过,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间多次如同乘坐过山车一般,充满了不确定性。”于建华说,“这本书是截止目前经两任部队首长批示,并通过马兰基地保密委员会审核,首部面向青少儿介绍我国两单研发与试验中人和事的纪实文学。”
他说,这本书的出版在马兰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得益于几个关键的因素。一是、尊重客观历史,力求真实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是创作的基础;二是、遵守保密守则,既要讲好故事也要遵守保密规定,这是准则;三是、关切中国文化价值的精神取向,这是价值导向。
在回答大家问题时,于建华老师深情地说:回到地方工作后,马兰人始终保持着那份纯真和深厚的感情。这份感情源于那片伟大的土地,源于伟大的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无数马兰人恪守的人生信条。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像彭继超老师等前辈学习,与更多的马兰战友们一起宣传和弘扬好这种伟大的精神,向老一辈马兰人致敬,学习!
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党支部书记周生辉说:2024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在高校开展两弹一星爱国主义精神宣讲活动,对于培养广大学生崇尚科学、热爱劳动、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团结合作、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说,“两弹一星”精神,是新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是爱国主义、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光辉典范。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新中国的“两弹一星”。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奋发向前。而《我是马兰人》这部作品,则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马兰基地那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在大漠深处,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隐姓埋名,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为国家的核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这种淡泊名利、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校园文化分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安全教育工作委员会、赛氪网等单位负责人参加活动。
文字/陈炜轩 焦煜佳
指导教师/邓兴军
文字整理/牧鸿
摄影/孙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