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大漠深处绽放的马兰花

文摘   2024-10-20 19:22   河南  

罗布泊大漠深处绽放的马兰花

 孟凡号 兰吉飞


在美丽的新疆巴州和硕县,有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有一个震惊世界的地方。这里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只有大漠雄风经年累月呼啸,却能长出蘑菇云,挺起民族脊梁,它就是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

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严酷的现实使中国最高决策者意识到,为了国家安全,中国必须拥有核武器,制造自己的核盾牌。1958年,国防科研试验基地第一批创业者挺进新疆罗布泊,在马兰基地安营扎寨,揭开了艰苦奋斗的篇章。

1964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60年前的这朵蘑菇云,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挺直的脊背,也看到了大国崛起的身影;60年前的一声惊雷,从此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也改变了大国间的力量格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资料图片

当时,无数科研工作者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他们隐姓埋名,远离家人,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茫茫戈壁和深山荒野。他们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让祖国强大起来。

马兰红山军博园的将军楼,曾经走出了被誉为“中国核司令”“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在抗日战争的颠沛流离和硝烟弥漫中,程开甲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两行字:“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拯救中国的方法:科学救国”。

1950年,在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后,程开甲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到祖国。回国后,他临危受命,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并取得了全部试验数据,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核试验中取得的完整核爆试验数据。程开甲在马兰基地生活了整整22年,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并在众多科研领域填补了国内乃至世界的空白。

2024年10月16日,林俊德纪念馆在新疆马兰基地建成开馆。摄影:于建华
他是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他叫林俊德。他坚守在罗布泊52年,参加过从1964年到1996年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他一辈子隐姓埋名,直到《有个地方叫马兰》的热播和《马兰谣》的广泛传唱,他的感人事迹才为人知晓。
2012年5月,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病情突然恶化后,他坚持戴着氧气面罩坐在电脑桌前,一下一下艰难地挪动着鼠标,整理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即便是生命进入倒计时,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依然在众人的搀抬下继续工作。弥留之际,他艰难地再三叮嘱老伴儿:“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马兰革命烈士陵园。摄影:于建华
走进位于马兰基地西门旁边的烈士陵园,一座纪念碑高高矗立,碑文写着:“……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这种惊天动地业绩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安眠于此的烈士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的在试验现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中英勇捐躯,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逝世,还有的则是为支持这项事业而栖息在这里的父老妻儿……他们凭借的就是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这里还有些特殊的墓,墓里只有一顶帽子,或一个水壶、一支钢笔,他们的主人出去寻找物资、水源或道路,就再也没有回来。
正如纪念碑碑文所说:“前人所钟爱的事业将继续下去,直到世界宁静之日;他们创造的‘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英名将彪炳史册,激励后人!”如程开甲、林俊德、王淦昌、吕敏等中国核试验战场上的马兰“老兵”,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就像一盏明灯,为后来者指引着前行的道路。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简介
孟凡号,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干事。
兰吉飞,系新疆和硕县政协党组书记。



华语有约
马兰人的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