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足球运动员、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当年刊发报纸的文章(时间是按照1995年刊发的日期),原文如下:
过多的追求
——孙雯的的梦想与烦恼
窗外没有风,没有雨,没有雾,只有一片极目难尽的、像大理石一样灰白的天。天上嵌着几颗淡淡的星星和一个半圆的月亮。孙雯的圆脸被这微弱的月光映衬出来,表情是淡淡的。再过几个月就要奔赴瑞典,第二届女足世界杯将要在那里打响,孙雯下意识摸了摸腿上的伤,不知能否因此而耽误比赛。
"绿茵痴梦"梦成真
孙雯个子不高,圆圆的脸上闪动着一双有神的大眼睛,透着上海人特有的精明灵活,独特的个性和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术、清晰的意识,令人感到她是用脑袋踢球。
孙雯在1985年小学毕业,13岁那年,她同时收到了上海体校和上海一所重点中学——大同中学两张录取通知书。当时在上海,人们对女孩子踢足球有偏见,她的父母也竭力反对,但在她的软磨硬缠下,最终还是让她进了体校。1990年,她入选上海队,当年荣登全国女足锦标赛射手榜榜首,次年在首届女足世界杯上,孙雯以其强烈的射门欲望、良好的接应意识和门前捕捉战机的能力成为直逼老将孙庆梅、吴伟英的新星级人物。
第七届全运会预决赛中,孙雯再次显出自己的实力,穿插接应,突破射门,场上表现异常活跃,观众的阵阵喝彩足以证明她的确不是徒有虚名的。1993年至1994年中国女足参加世界级的比赛,她的不俗表现赢得了行家的称赞。
1993年夏天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足决战的关键时刻,孙雯以绝对主力队员的身份上场。那场的冠军争夺战,果然如人们预料的一样异常激烈。交锋伊始,双方频频发起强大攻势。美国队身强体壮,拼抢积极,攻守转换速度快,长传冲吊极具威力,当时年仅20岁的孙雯异常镇静,经过几次大赛锻炼的她,越是在这关键的时候,越能沉住气。开场第19分钟,她觅得良机,迅速接过队友传球,敏捷转身快速突向禁区,并果断起脚传中,前场牛丽杰一脚劲射,可惜,球打在门柱上。美国队虚惊一场,然后以牙还牙发起了强烈的进攻。下半场,中国队调整了战术,孙雯、孙庆梅、韦海英组成的锋线频频向美国大门冲击,孙雯在场上灵活表现并和队友们并肩作战,终于使中国队2:1战胜了强大的世界冠军美国队,赢得了历史上首枚国际大赛金奖。
站在领奖台上,孙雯和许多队员都流泪了,在美洲这块有魅力的土地上摘取了大运会的金牌怎能不令她们感到骄傲,她使劲挥动着手中的鲜花,她怀疑自己是否在做梦,她感到她的绿茵痴梦只有在这里才算真正实现。
在此之前,她曾在国内一张体育报上刊登上了一篇文章《绿茵痴梦》,把她对足球、对人生的苦苦追求倾吐出来。此刻她感到,若让她现在来写这篇文章,一定会将心灵为之震颤的东西写得更生动一些,也仿佛就只在此刻,她感到人世间让她追求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啦……
我要上大学
人往往不会满足,也不容易满足,当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时,而感到失去了另一种同样珍贵的东西。
赛场上的孙雯司职前锋,作风泼辣顽强,场下却喜欢读书、学外语,喜欢一些节奏舒缓优雅的乐曲。在训练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她总是忙里偷闲,学习有关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如今她虽然考取了上海体育运动学院体育系大专班,但她感到这只是对踢足球有用,她感到总不能一辈子踢球吧,总有一天得退下来。现在多学点东西,将来可以干别的,对此她还学电脑、学打字,学很多她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绿茵痴梦梦成真。但是她始终没有忘记在学业上的追求,然而在梦与现实相纠结的时候,她感到痛苦,这种痛苦并不是她后悔选择了足球,而是她认为在选择足球的过程中她能够继续实现她更高的宿愿。那就是真正地考上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或外语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她觉得获得这种文凭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因为有了这种念头,在她没有时间学习的时候痛苦过,在她受伤不能走路又不能比赛时,她曾孩子般地哭出声来。
上海队主教练马良行告诉记者,运动学校方面正在想方设法帮助孙雯联系,待时机成熟,尽量满足孙雯的愿望,他们分析说,以孙雯聪明的头脑,考上大学是不成问题的。
当初选择足球,孙雯并不后悔,她喜欢体验不同经历的人生。趁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她想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每一个愿望。
本报记者赵植萍
作者简介:赵植萍,大连第一位女专业足球记者。撰写散文、足球稿件上千万字,新闻业的“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