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植萍|当年大王涛转会 轰动一时

文摘   文化   2024-11-25 07:29   辽宁  


足球系列(41)


1995年春节期间,大王涛转会可谓轰动一时。无论是他来大连还是回八一队,足球周报不仅跟踪报道,还帮助他实现愿望。我还找过万达俱乐部董事长王健林。大王涛是我整版撰写人物的第一人,以此和大王涛及其父母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直到现在。



当时我还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八一队的球员是好样的,他们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他们是军人,他们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比金子的虚光更真实的存在,于是王涛有了弃富投贫之举。


 1995年2月23日,大连万达队员与俱乐部签约之后,因大王涛未签,而使编辑部的热线电话格外忙碌,疑惑的、焦急的、愤怒的球迷几乎异口同声:“大王涛为什么不签合同?”他要转会到哪里?”“他现在正是好时候,一定要留住他”……


   为此,足球周报按照已经料想的的思路,对王涛及家人、八一队方面以及大连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


   王涛:难以割舍是“军”情


   1995年2月23日晚上,我来到了王涛的家里,王涛的爸爸王克喜介绍了王涛要离开大连队返回八一队的原因。


   加盟大连队的王涛在’94甲A联赛中一直是以主力队员身份上场,教练对他的重视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一切当家长的和王涛本人心里都非常清楚,也非常感激。但在王涛的心头,对八一队的思念、牵挂始终没有停止过,他的情感一直都在牵系着八一队……


详见《大王涛欲再穿“军靴”》文章。


1995年刊发《足球周报》


王涛终于如愿以偿,以创纪录的66万元转会费“重归苏莲托”。不怎么有钱的八一队赢得了这场在许多人看来只有巨商豪贾们才能赢得的转会大战。这是当年转会大潮沸沸扬扬一段时间来,最赏心悦目也最发人深省的风景。


1995年刊发足球周报的文章,原文如下:    

大王涛转会秘闻

    ●本报记者 石雪清 何勤  赵植萍

 66万元人民币的转会费创国内球员转会费纪录,这个之“最”对中国足球来说未必绝后,但肯定是空前的,为此,让我们一起穿过短暂的时光隧道,从容、认真、详细地追述一下大王涛转会的过程,也许会令读者受到某种启迪。    

  A、大王涛“失踪”

 1995年2月23日,在万达队员与俱乐部签约的仪式上,本报记者张静莲得悉大王涛未签约,在场的其他大连新闻单位记者敏感地意识到王涛可能要转会八一队。但有关方面人士暗示记者不要披露这一事实,静观事态发展。23日晚上,本报记者赵植萍赶到王涛父母家了解情况,王涛的父母介绍了王涛欲转入八一队的因由,记者询问王涛父母,王涛哪去了?其父母答,王涛从22日起到朋友家住了,身上的BP机也关机,每天夜里10时左右往家里打一个电话,但未留下联系电话。

 王涛到哪里去了呢?

   B、巧遇王涛   

 转会的当事人王涛“失踪”了,万般无奈,本报拨通了八一体工大队副大队长李富胜家的电话,李富胜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王涛欲转八一队的来龙去脉,并告知,目前,八一足球队队长常万城大校留在大连与大连方面商谈,常住在大连顺发大酒店,可以跟他取得联系。谁知2月25日,当本报记者拨通顺发大酒店的电话时,酒店总台说:“常万城已退房。”

 2月27日,本报在一版“大视角”栏目中,以《大王涛欲再穿军靴》为题,比较详细报道了王涛欲转会的事宜及各方面对此事的看法。应当说,本报的报道是比较客观、公正的。特别是在报道的最后,提出“无论如何,我们和广大球迷由衷希望,在4月16日,’95联赛开始时能看到王涛的身影,不管他在大连万达队还是八一队”这一观点。

   2月27日下午,有位读者打电话到本报编辑部,说:“常万城现住在大连长江宾馆。”第二天,本报记者匆忙赶到长江宾馆,见到了常万城。常万城从桌子上拿起周一的《足球周报》说:“这篇报道我看过了,但我没有接受你们的采访,你们怎么搞到八一队方面的一些事情?”本报记者说:“我们采访了李富胜。”常点点头。末了,常万城说,我压根没想到作为地方出的《足球周报》能这么客观报道,特别是最后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记者与常万正在交谈,王涛敲门而入,见到记者,王涛本能地想“躲走”但已经来不及,于是,常万、王涛和记者们在十分轻松的气氛中敞开了胸怀。

  c、只要曾是军人,八一军旗就时刻在心中飘扬 

 常万城是在王涛提出转会要求后,与李富胜一起来大连的。常万城,大连人,曾在八一队服役多年入选过国家队,司职中锋,是足球界公认的几位“用脑子踢球”的队员之一。

 李富胜返回北京之后,常便从顺发酒店退房,搬到了离万达集团很近的长江宾馆,并将王涛接进宾馆,按常的话说,“我要把王涛管起来。”每天早晨8时,常万城便准时来到万达集团总部商谈,天天如比。有一天清晨,常万城听说万达老板王健林从香港公出归来,便早早赶到机场迎接王健林,王健林对此有些感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王涛转会的谈判过程中,主要参加者都是军人或曾是军人。王健林董事长、刁士祥副总经理,俱乐部朱元宝副主任等都曾在60至70年代服过兵役,而且这三人都是取得少校以上军衔后转回地方的。

 军人的气质加上对部队生活的怀念,使双方较为容易沟通和谅解。因此,他们心理的天平很容易在把握大原则的前提下,倾向八一军旗。

   D、双方的合同在王涛飞往昆明前一小时生效

   3月7日,双方终于在坦诚、认真和求实的气氛中草签了《关于王涛转会的合同书》。上午,记者赶到长江宾馆时,常万城和王涛已做好了取道北京飞往昆明的准备。但是,就在这时,有消息说,为慎重起见,需要请示大连市主管文教体育的市领导。常万城告诉王涛,俩人在机场会合,如有变化,常继续留在大连商谈,王涛一人飞往昆明。中午1时左右,王涛心事重重给本报打来电话说,可能事情有变化。

1时55分,有关方面打来电话说,最后一枚印章已经盖上,至此,王涛正式转入八一足球队。当常万城赶到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时,飞往北京的班机还差20分钟就要起飞。

   E、情义无价

   3月8日,王涛的父母给本报打来电话,对本报在王涛转会问题上所做的报道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万达集团和大连市体委、足协。”大连市足协名誉主席康积惠则认为,在王涛一事的报道上,《足球周报》抛弃家乡观念,客观、公正.促进和加速了这一事情的完美解决,顺乎实际,顺乎球迷心,做了一件好事。

 万达集团副总经理刁士祥说,王健林董事长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表现出果断和大度,显示了大海般的胸怀。66万元的转会费,我们是一压再压.既要考虑八一队的现状,又要考虑王涛的身价,还要考万达队的冠军荣誉。

 朱元宝说,我们一再挽留王涛,盖增君还给他留了去昆明的机票,我们完全有理由不放王涛。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以“王涛没有在两个月之前提出转会申请”为由,进行劝阻,王涛是走不了的。因为我们是在按“法”办事,但为了不耽误王涛的前程,我们没这么做。

   王涛转会,’95中国足球运动员转会潮中的一朵浪花就这样汇入了“情义无价”和“军民鱼水之情”的大海中。

 这朵浪花真是诱人。

1995年刊发《足球周报》

大王涛返回八一队,让我心中有太多的不舍,我用笔名,写了散文《王涛,我微笑地为你送行》。


1995年5月8日,大王涛告别家乡仪式时,我和大王涛(左)、小王涛一起留影,并且和万达将士一起送大王涛去机场。详见文章《 人走情未了——大王涛回乡散记》。

当年撰写刊发《足球周报》大王涛的文章。

1994年刊发足球周报

1996年刊发足球周报

作者简介:赵植萍,大连第一位女专业足球记者。撰写散文、足球稿件上千万字,新闻业的“超人”。

赵植萍
赵植萍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