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刊发报纸的文章(时间是按照1995年刊发的日期),原文如下: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我”
——本报一则《敬告读者》引发的故事
这事儿"没商量"
1995年4月3日,足球周报6版刊登《敬告读者》:"因特殊需要,有69期《足球周报》的读者速与本报联系。"短短的一句话,引来了近千个电话询问,自4月3日下午4时开始,本报电话铃声不断,打来电话的球迷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4月4日早晨,本报编辑部办公室的门还没有打开,已有好几位手持着69期报纸等候在那里,编辑部的电话铃声一直在响。大连起重机器厂的陈友谊是37中学生球迷陈喆的父亲,陈喆既热爱足球又爱好画画,凡是关于足球的报刊他都要爸爸替他去买,《足球周报》自然每期必买。陈友谊看了报纸后,没有征得儿子的意见,连忙回家将保存好的每期不落的《足球周报》中间抽出69期报纸,"不远万里"赶到报社,只可惜编辑部已关门了。陈友谊回家之后把这一事情告诉了陈喆,陈喆说:"这样的事情不用问我,我不会反对的,爸爸你明天请假替我把这份报纸送去吧。"4日一大早,陈友谊又一次赶到了编辑部。
电话一直"忙着"
4月4日从早晨到晚上,编辑部的电话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老编老记们轮流坐在电话机旁向打来电话的球迷道一声感谢,并解开他们的疑团。有的球迷说,他们从昨晚就开始打电话,还有的球迷中午打来电话说他们从早晨打电话一直打不进来。众多球迷的心情同他们一样焦急,在南关岭上班的秦同利在电话说他有一张69期报纸,记者说,如果送过来就是无私奉献了,他说他每期都保存一份,送来的确不舍得,但作为一个铁杆球迷,为了足球什么都可以舍去,何况一张报纸。也许是一种矛盾,正由于舍不去的是热爱是足球,而偏偏又要舍去这张报纸,但为了《足球周报》编辑部的大局利益,他们又不得不忍痛将自己两年来费尽心机一期期积攒下来的报纸取下一期送来,在别人看来不值几个钱的报纸,而在球迷眼里却感到是用钱买不来的这一期又一期的牵挂。
送来一份心意
当本报正需要这张报纸时,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舍去这份牵挂,急忙把报纸送来。李磊一大早从侯二小区赶来;一位女士急匆匆赶来说是丈夫出去开会不能亲自来送报纸,由她替爱人来送,她留下的名字是江水,大连市公安局中山分局;另一位女士王涛是替她31中学的儿子张科把这张报纸送来;75岁高龄的陈锡发,登上4楼本报编辑部时已是气喘吁吁,但仍然精神矍铄,他说他每个星期一都看《足球周报》,当看到需要这一期报纸时,他就来了。一位不愿意留下姓名的朋友,把报纸放下就走,在记者一再追问的情况下才写下了"苗秀生"三个字。佟福贵送来69期报纸,当记者向他表示谢意时,他憨厚而诚恳地说:"哪里的话,应该感谢你们为球迷办了《足球周报》。"友好小学六年五班张圣让家长把报纸送来。李庆来出差回来刚进门,看到报纸后,立即赶到编辑部……
4月4日,不到两天的时间(外埠报纸还没有邮到),就有球迷从沈阳、长春等地方打来了电话,以后的几天里仍然有球迷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打来电话,有的来电话告诉说,他们已经把报纸寄出去了。他们没有太多的语言,只是说小局服从大局,送上一份真挚和诚意。
截至5日,来本报送报纸的还有以下的朋友:李有锁、田廷顺、王其孟、高润勋、刘斌、柳耀金、张光、王希增、张高翔、林功成、王永涛、刘俊、张福斌、王伟、戚建华、刁克强、尹传圣、丛日东、周群、陈宽裕、刘恩发、姜洪斌、葛学刚、王承惠、刘洋、袁永田、蔡庆毅、张心江、孙俊、初旭东、苗田、陈杰、刘涛、李言发。
截止记者发稿时还有旅顺的宋孚友、大连的蒋本洪、王伟、曾宪东等寄来了报纸,大连中南路和大连石油七厂工程八队的两位朋友没有留下姓名,也把他们保存的报纸寄来了。
本报记者赵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