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书单list289 | 新年万象,采撷书香

文化   2025-01-29 20:00   天津  

读后感悟:

夏朝末年,统治摇摇欲坠,国势如夕阳西下,每况愈下。此时,商汤挺身而出,率领四方诸侯在鸣条与夏桀履癸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最终大败夏桀。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赫赫战功,商汤被诸侯们一致推举为天子,开启了商朝的新纪元,成为了商朝的开国之君。

在商汤的统治下,商朝国力蒸蒸日上。他巧妙运用一系列战争与外交手段,不断拓展版图,逐渐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和国家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为商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景亳会盟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到网开一面体现出的仁德胸怀,从桑林祈雨时的忧民之心,再到日日求新的进取精神,这些经典故事均被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细腻地编织在一起,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连贯而又瑰丽的中国早期历史全景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生动刻画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贤能的伊挚、神秘的有莘王女、魅惑的妺喜、昏庸的履癸、睿智的仲虺 ,他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各自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读后感悟:

尽管这仅仅只是一家之言,然而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见解,依旧具备不可忽视的阅读价值。说不定在深入研读之后,它便能引领我们更为深刻地领悟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句话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含义。苏轼,这位在华夏文学与艺术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巨星,于诗、词、文以及书法领域,均在同一时期绽放出了超凡脱俗的才华,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卓越的成就独领时代风骚。他的诗词,或豪迈奔放,如大江东去,尽显雄浑壮阔之美;或婉约细腻,似小桥流水,倾诉着人间的柔情蜜意。他的文章,行文如行云流水,逻辑严谨且文采斐然,于字里行间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其书法作品,笔锋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飘逸,每一个笔画都仿佛蕴含着生命的律动。

然而,令人颇为玩味的是,不同的人站在各自的立场与视角,对苏轼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王夫之,这位明清时期的思想大家,却以极为严苛的目光审视苏轼,认为苏东坡在行为举止上过于放纵,道德层面亦存在败坏之处,甚至将其斥为妖人、小人,言辞激烈地直言 “苏轼兄弟之恶,恶于向魅久矣” 。在王夫之的观念里,苏轼的种种行为与他所坚守的道德准则背道而驰,故而难以得到他的认可与赞许。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样对苏轼持有独特的看法。他觉得苏轼 “分明有两截底议论”,在对苏轼和王安石的德行进行一番比较之后,语气笃定地断言 “东坡之德行哪里得似荆公” 。在朱熹的认知体系中,苏轼的德行远不及王安石,苏轼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地方,仅仅只剩下那斐然的文辞。在他看来,苏轼的思想与行为,未能完全契合理学所倡导的规范与标准。

张戒的评价则显得更为直截了当,毫无保留。他直言:“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鲁直)。” 在张戒的审美评判标准里,诗歌的精妙始于曹植,在李白、杜甫手中得以大成,而苏轼与黄庭坚(字鲁直)的出现,却破坏了诗歌原本的美好范式。他认为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偏离了传统诗歌所追求的审美方向。


读后感悟:

在 19 世纪初期的欧洲,风云变幻,拿破仑战争的余波使得整个大陆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亚历山大一世,这位俄罗斯帝国的君主,在欧洲的外交舞台上频频发声,高调宣称要对民众的宪政权利予以保护,其言辞间似乎透露出对先进政治理念的接纳与追求,给欧洲各国留下了一种俄罗斯即将迈向政治革新之路的印象。

而此时,俄罗斯国内的一批少壮军官,他们因军事任务或是外交事务有机会亲身前往法国。在法国,他们目睹了西欧国家在君主立宪政体下,社会秩序井然,民众权利得到一定程度保障,工商业蓬勃发展的景象。这些亲眼所见的事实,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向往变革的种子,让他们天真地以为俄罗斯也可以效仿西欧,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通过这种制度来限制君主的绝对权力,从而实现国家的进步与富强。这一美好的愿景,成为了他们成立小团体,并发起 “尊皇改革” 的初衷。他们满怀热忱,希望在不颠覆沙皇统治的前提下,通过温和的改革手段,让俄罗斯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然而,若深入剖析亚历山大一世的执政理念与实际行动,便能发现他内心深处其实偏向保守。仅从斯佩兰斯基改革草案中,关于国民会议权力的相关内容被有意忽视这一关键细节,就足以清晰洞察他的真实想法。斯佩兰斯基,这位试图推动俄罗斯进行现代化改革的重要人物,他所提出的改革草案中,原本设计了国民会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应扮演重要角色,拥有一定的决策与监督权力。但亚历山大一世在审阅与决策过程中,却对这部分内容置若罔闻,这无疑表明他并不愿意真正下放权力,打破原有的高度集权统治模式。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十二月党人妄图依靠这样一位保守的君王来实现宪政,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恰似爬到树上找鱼,从根本上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根本无法达成目标。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亚历山大一世的保守本质,也过高估计了自身对沙皇的影响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注定了他们的改革之路将充满荆棘。

彼时的俄国,从社会结构层面来看,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既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成熟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往往扮演着推动民主、争取权利的重要角色;也不存在成型的商人集团和工商业集团,这些经济群体在西方的政治变革中,凭借经济实力为自身争取政治地位,推动了君主立宪等制度的建立;就连成熟的技术官僚群体也尚未出现,技术官僚能够凭借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沙皇在维护统治时,唯独对军队绝对信任。军队,这支拥有强大武力的组织,几乎成为了沙皇维系统治的唯一坚实支柱。无论是对外抵御侵略,还是对内镇压可能出现的反抗,军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沙皇对军队的依赖,以及对政治变革的抵触情绪。


德文书屋
阅书、阅人、阅己、阅世界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