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18 世纪,俄国思想家亚科夫・科泽尔斯基写下第一部关于启蒙哲学的系统思想阐述,到 20 世纪初列宁将社会主义转变为可用于国家改造的实用工具,在这段跨越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波兰历史学家安杰伊・瓦利茨基所著的《俄国思想史》,以详实笔触和多元视角,为我们徐徐展开 19 世纪俄国思想变革那曲折复杂却又精彩纷呈的宏大画卷。
俄国思想变革之路的曲折不难理解。在沙皇统治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目睹被启蒙运动洗礼后欧洲的迅猛发展,内心被接纳启蒙哲学的渴望与民族主义情绪下的抗拒反复拉扯。在保证本国自我意识不受损害的同时,追赶先进的欧洲,成为横亘在俄国整整一个世纪的核心难题 。
阅读这本书时,相较于书中对各位思想家条理清晰的梳理,其中所透露的深层内涵更令我兴致盎然。俄国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无法单纯复制欧洲发展路径,这不仅涉及主观意愿,更关键的是两国国情基础差异巨大。有趣的是,起源于英国的社会主义,因英国自身国情未能在本土落地生根。以赛亚・伯林曾指出,当人们认定终极目标后,认为民主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这确实是英国提升民众认知的一种选择。而俄国,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存在,试图探寻一条独特且更具前瞻性的发展道路,并且俄国具备适宜革命的土壤,因此社会主义逐渐成为俄国更为心仪的选项。
然而,正如书中所揭示的,对一个概念的思想层面理解,与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完全是两码事。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拉夫罗夫等思想家极具前瞻性,拥有强大的融会贯通能力,他们的思想为俄国带来诸多启发。但现实情况是,如果要推动历史变革,采取中庸态度并非明智之举。列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以往充满争议的理念,彻底转变为能够付诸实践的行动纲领。例如对于 “客观的事物进程”,当其他人还在纠结它究竟指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独立于人的客观现实时,列宁果断将其定义为 “人民的行动” 。尽管作者在书末提到,列宁主义让俄国付出的代价难以评判,但历史的推动向来需要付出代价。俄国觉得欧洲启蒙运动发展顺利,不过是因为其中的艰难曲折已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淡忘。学说可以对历史进行总结,却永远无法精准预测未来,而且思想的传承效果取决于接受者的能力。
回顾思想发展的历史,最令人感慨之处或许在于,深刻的思想往往远远超越同时代的人,可人们能真正将其应用的时间却极为有限,这就导致许多思想看似带有乌托邦色彩。但也许,在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构想里,正潜藏着人类最美好的发展潜力。
读后感悟:
本书考证详实,论据丰富,尤其对神圣数字三五的解释让我颇受启发。殷周之变的历史意义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实际上,周公制礼作乐才是中国的核心突破,后来的子产和孔子也只是延续了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中国的轴心突破时间推迟五百年显然不太恰当。王国维的一些惊人之语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美化满清。
书中基于考古史料,从装备体系到各个方面娓娓道来,不仅超越了传统儒家的汤武革命历史观,还丰富了中华信史的语料体系,以更宏观的时间和空间视角回答了中华民族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书中金句频出,令人难以一一列举,确实值得反复阅读。
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大胆地判断殷商之前的主流价值观构建在一个杂糅了天地精怪的《山海经》世界上,形成了一种贯穿生死的两世观,过着类似西部大开发的定居模式。这对我们以十万年未变的智力看待现代科技和宇宙认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句话,这是一部优秀且客观的史学著作,期待作者有机会来殷墟博物馆做客。此书为全新修订版,修订内容颇丰,旧版的价格已炒至500至1000元,反映了其极高的关注度。
书中从宇宙观的角度考察商代的战争观念,将战争纳入当时支配一切的神圣思想背景进行透视和理解,同时考察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战士”及武器装备等,系统分析战争的内在动力,从多个层面观察商代的战争特征,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非常值得一读。
戈这种兵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作为一个外行,我想谈谈它的优点。与钉锤或印第安战斧不同,戈不仅仅是用来砍击的武器。攻击时,锋端可以深入对手的身体,而其角度设计也能在表面造成很大的伤害。实际上,这种伤害对没有防护的敌人或动物来说,力度和角度可以造成比刀剑更严重的后果,远不止于作者所说的便于活捉“半兽人”。
读后感悟:
你是否曾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如何评判功劳与过错的?当我们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或生活中遭遇失误时,那些评价背后隐藏着怎样复杂的逻辑?世界顶尖社会学者查尔斯·蒂利将为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查尔斯·蒂利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最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享有“21世纪社会学之父”和“美国最具产出和趣味的社会学家”的称号。他的著作《为什么?》揭示了人们寻找借口和给出理由的行为,这次他带着对人类关系复杂性更深刻的探讨回归,专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评功论过这一行为的本质。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普通的社科读物,它打破了传统社科文本的沉闷风格,以丰富多样的案例和机智、轻快的笔触,为读者创造了愉悦的阅读体验,并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蒂利通过融合陀思妥耶夫斯基、达尔文的思想、茶水间的闲聊以及真相委员会的资料等多种素材,探讨了功过的判定如何源于施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并阐明了这种判定如何反过来重新定义双方的关系。
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蒂利深入分析了人们接受功劳与社会追究过错的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书中许多生动的案例源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社会互动的分析尤为细致。
在其学术生涯中,蒂利始终致力于探寻社会生活中的简单模式。而在这本书中,他独特的系统阐述极有可能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判断方式。这本书不仅展示了蒂利为何被尊称为21世纪社会学开山鼻祖的原因,更通过清晰的解说和综合分析,揭示了社会互动的核心机制。
从《罪与罚》到圣心大教堂,从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到巫术,从福特“探险者”到玻利维亚的节日,再到奥斯卡金像奖、诺贝尔奖和菲利普·罗斯的《凡人》,以及沃尔玛的性别歧视和天皇等,蒂利轻松穿梭于这些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将它们融入对功过评判的探讨中。在阅读这本书之前,你或许从未系统思考过功与过的问题,但读完后,你会对这一无处不在的评判过程有了全新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