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最终,伏尔泰对侯爵夫人那长达 174 章、800 页的 “事例” 感到不胜其烦,于是将自己的分析凝练为一句话:“有三种因素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气候,政府和宗教。” 他把这三者放在一起进行阐述,笃定地认为它们提供了 “解释世界奥秘的唯一方式” 。二十年后,伏尔泰再次审视自己的《风俗论》,并添加上了 “评注”。此时,他还在自己原先的解释里补充了第四种 “因素”。这时候的伏尔泰已然坚信,这种新因素能够 “调和(人类历史上的)那些看似不可调和之处,解释种种令人费解的现象” 。
皮普斯在日记中毫不避讳地记录下他与五十多个女人的私密情事。其中部分风流韵事发生于 1665 年,彼时伦敦正笼罩在大瘟疫的阴霾之下,他的妻子与仆人纷纷离城躲避灾祸,这使得他获得了超乎寻常的放纵机会。从他日记里用速记密码留存的内容可知,在疫病横行、首都近乎半荒废的时期,皮普斯的行为令人咋舌。他在小酒馆里对女招待肆意亲吻、调戏;在教堂这一神圣之地,竟也对少女进行骚扰;甚至还收买船工的女儿,让其在父亲划船载他沿泰晤士河而下时,做出不检点的行为。
读后感悟: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许多古老民族都曾秉持一种奇特的观念。他们笃定,既然人类需要食物维系生命,那么高高在上的神明自然也有进食的需求,而且神明的食物必定得是世间最为贵重之物。在他们的认知里,还有什么能比人的生命更为珍贵呢?所以,他们便将活人献祭给神明,以此表达对神的敬畏与尊崇。
这种骇人听闻的行为,在几乎所有的古代社会都曾出现过。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民族逐渐转变了观念。他们开始反思:“唉,这般做法实在太过残酷,慈悲的神明想必也不会喜欢。我们理应探寻其他更为合适的方式来取悦神明。” 于是,他们纷纷摒弃了活人献祭的陋习,选择以更加温和、人道的方式进行祭祀。我们中国亦是如此,在历史的进程中,早早地告别了这类血腥的祭祀行为。
然而,并非所有文明都能及时醒悟。有些文明仿佛陷入了无法挣脱的深渊,一味地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当你日后阅读到关于玛雅文明的相关资料时,便会对这种现象有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在玛雅文明的历史中,活人献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宗教仪式,其规模之大、频率之高,令人咋舌。他们似乎深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向神明献上鲜活的生命,才能换取神灵的庇佑与恩赐 。
读后感悟:
倘若人真能全然不顾他人,仅凭一己之意,想生就生,想死便死,那像我和他这样的人,恐怕早就不复存在了。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有时候,真像一道难以挣脱的诅咒。
然而 ——
然而人与人之间,偏偏就是会相互成为对方的牵挂。在生命里的某些特定时刻,会在茫茫人海中,选定某一个人。好像只有这样,彼此才能在这世间好好活下去。
“所以呢……” 洋子注视着西口,缓缓说道,“你完全可以成为我的负担,而我以后肯定也会成为你的负担。这世界上,谁又没在某个时候成为过别人的负担呢?根本不可能有人例外。” 这便是洋子思索之后得出的结论。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的再婚对象会束缚住自己;或许同样在某一天,自己也会成为束缚对方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