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主体性的建立

时尚   2024-10-14 17:20   广东  

上次聊了一篇很个人的分享《当我谈论「找回主体性」时,我谈些什么?》。

我想了一下,我是如何逐渐找回主体性的?

大概就是我被咨询师问了4年:"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有什么体验?""你是怎么想的?",无论我如何猜测他人是怎么想的,事情是多么的可笑,最后她都会回到我这个人本身"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慢慢我就把她对我的询问和关注,也内化到了心里。

那我以前是如何失去我的主体性的?

大概就是从小到大,环境都告诉我「别人怎么想你」「你怎么做,别人会怎么说你」,「他人如何看我」是我思维的核心,然后我就习惯啦,客体化啦,离自己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

那如果想养出一个拥有主体性的小孩,答案昭然若揭。

首先,咱自己就要不断去客体化,方式在前一篇说了。不然,你一定总会无意识跟小孩说「你穿这么奇怪,别人会笑你」「你不乖,老师不喜欢」「你这样,同学们都不跟你玩」,那孩子必然会自我客体化,成为一个做什么事都想着别人会如何看ta的人,客体化严重的人,难以突破生活的困境,不敢做自己,怕被人说。

其次,不断地让孩子回到自身,并倾听。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帮助ta回到ta本身,把ta当成整个事件的主体:「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你感受是什么呢?」「你心里有什么体验呢?

重点提示:听完孩子的话,宁可不说话,也不要爹味说教,不要总教ta做事,主体感,就是让他有掌控感,别代替ta找答案。如果觉得他可能真的需要帮助,就问ta需不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

不会回应,就认真倾听,看着ta的眼睛,轻抚着ta的肩膀,或握着ta的双手,或拥抱,肢体语言+倾听+肯定ta的感受(不会肯定感受,那就前两个,也够了)。

慢慢地,这种模式会内化到孩子心里。长大以后,父母不在身边,ta也有能力与自我建立联系,回到自己本身,关注自己的感受,与自己的感受呆在一起,不评判不指责。

比起我们大人强行去掰正习惯了几十年的客体化思维,失去了再找回主体性,小孩子的主体性建立,要容易得多。

当然,重新养自己的话,也可复制这个方式。

就是爬上来写下这个小想法。




撸大包
理性消费 / 简单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