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少即是多,失即是得,慢即是快

文摘   教育培训   2025-01-08 15:08   河南  
这是一个普通中年人的人生感悟,絮叨、浅薄、杂乱,但是,真诚。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灌输道:用尽一切努力去获得,获得的越多越好。

我们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告诉我们,该怎样学得更多、得到更多。

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都是以“得”为核心设置的。我们的整个社会体系,也都是以“得”为主要价值标准来衡量的。

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的“得到人生”:

我们要得到第一名,要得到班干部,要得到三好学生,要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得到奖学金,要得到211、985、双一流,要得到常青藤,要得到学生会主席,要得到学士、硕士,还要得到博士,要得到四大、500强、BAT的工作,要成为总监,要成为总裁、要当上创始人,要去美国上市,要登上福布斯排行榜,要在北上广深买房,要买好车,要举办豪华婚礼,要去国外旅行,要让孩子上最贵的学校……

所以呢,这样看来,仅仅是“得”,我们一辈子都不够用,还要下一辈、下几辈,在现有家族的基础上,再得到更多更多。

爸爸妈妈从县城奋斗到北上广,孩子就得伦敦纽约;爸爸妈妈读到清华北大,孩子就得剑桥哈佛;爸爸妈妈买房买车,孩子就得当企业老总;爸爸妈妈会英语会打羽毛球,孩子就得三门外语打高尔夫……

那么,这样的“得到的人生”,会有止境吗?什么时候,才能够让“得到”满足呢?如果在不断地“得到”的过程中,又失去了怎么办?

当然,我们先要得,没有得,就很难体验到后面的感受。就像一个人,如果连肚子都填不饱,是很难去想象“真正的健康需要吃得少”这回事儿的。

我们经常说,一览众山小,那么,如果你自己永远都在山脚,是一辈子也没有办法有“山小”的感受的。

但是,也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先全部都得到(那也根本不可能,人类历史中,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全部都得到”过),才可以进入到第二个阶段。

其实,“得”的满足感,在很多领域内,是很容易满足,达到顶峰的。

从无到有的阶段,得到一点点,就会让你感到莫大的幸福。但是,得到基本的东西之后,就算得到再多,你的幸福感却衰减很多。

比如,从饿肚子到吃得饱,你会感到莫大的幸福。但是,当你来到一个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的阶段,你很快会发现,再好的美食,你也不可能一天吃八顿,顿顿都吃你最喜欢吃的。你在吃上的幸福感,就很难得到满足了。

比如,你过去一直住得很狭窄、很简陋,当你有了一个大房子之后,你会感到人生的成就。但是,这个幸福感会很快减弱,你发现,房子再大、再好,你所居住的体验,很难一直因为“房子”而感到幸福。

换句话说,这些已经得到的东西,很容易让你感到麻木。

其实啊,财富也好,权力也罢,还有名声,当真正得到之后,也都会有一种疲惫感,会觉得,在自己需要之外的那些东西,已经不再是自己的需求了。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奋力去“得”,其实,并不是自己内心的需求,只是外在的环境影响所致。

我有一个朋友,是常青藤名校毕业,上市公司高管。有一天,他跟我说,他周围接触到的,全都是和他一样的人。他的兄弟姐妹、邻居、朋友、同事,大都是和他一样的成长经历。

但是,他们在进入到40岁左右的时候,会集体出现一种“疲倦感”——他们不知道这种奋力前行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一个终点。

更关键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要得到更多”。

他们一路的成长,都是在“得到”的评价和期望中走过来的。现在,如果他们不继续“得到更多”,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做什么。

你会发现,我们经常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得到”,却已经停不下追寻“得到”的脚步。我们取得一个学位还要更高的学位;我们考了一个证书,还想要两个三个证书;我们刚刚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像开办100家连锁去上市……我们甚至去国外旅行的时候,看到一片空地,就会说:这要是买下来开发房地产多好。

我们根本不去想为什么“要”,我们已经形成惯性就是想“要”。

我们要分清楚,哪些是我们真正想得到的,哪些是因为别人的羡慕而得到的。

只要是内心真正想要的,当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追求;得到,自然很幸福;得不到,因为是内心真想要的,肯定为之付出了全部,得不到也没有什么遗憾。

你可以收藏名车、喜欢住大房子、喜欢当创业者,但是,那是你自己内心的冲动,而不是为了炫耀、为了潮流、为了面子。

很多人,就是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看人家有什么自己就去追求什么,结果呢,得不到的话,就愤懑,得到了呢,也是烦恼——就是因为他内心其实根本就不需要这些!

我很同情,为了有钱而去创业,为了炫耀而去买好车,为了名声而去读博士、为了……的那些人。

并不是得到越多,幸福越多、快乐越多。现实的世界,更像是蜘蛛侠说的那样: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当一个人得到很多的时候,也意味着他要承担的责任更大,有更多的人,要依靠他、要求于他。

而且,当拥有的东西过多的时候,反而会深受其累。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会有烦恼,拥有越多的人,他的烦恼也就成比例地增加。

所以,在“得”的道路上,如果我们一味只去追求“得到”更多、更大、更强,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那么,得,反而会成为烦恼的源头了。




刚开始,我们戒,是为得到更多。

比如,戒烟戒酒戒油腻,是为了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做得更多,活得更久;然后,就可以得到更多。

这是我们去“戒”最朴素的出发点。

可是,渐渐地,我们在戒除中,体会到了一种新的快乐,也带来了新的思考:

如果,我可以在戒除中,也得到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为什么要得到那么多呢?我为了得到更多,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到底有没有价值呢?

其实,戒,可以让我们更自由。

这是怎么说的呢?当你去追求财富的时候,你很容易就成为了财富的奴隶;当你去追求爱情的时候,你很容易就臣服在爱人的脚下;当你去追求美食美酒香烟的时候,你很容易就成为贪恋成瘾的人……

你就会为了得到他们,而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你的脑海中,就会无时无刻地想着它们;你得到一点点的时候还不够,还想要得到全部;你完全地得到一个还不够,还想得到两个、三个……

你想得到的越多,你丧失掉的自我也就越多。

我们经常看到街边的酒鬼、赌场里的赌徒、奢侈品的收集者、疯狂赚钱的商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他们好像已经脱离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躯体,变成了他们所狂热追求的那个东西的附庸。

但是,当我们从心里(而不是因为能力不足、钱不够多)真正去戒除掉对这些东西的依赖时,就会获得更大的自由。

当然,我们也品尝美食、也购买精美的生活用品、也努力工作,也获得财富……但是,我们收放自如: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多少;什么时候可以要,什么时候不需要;得到了,我们自然会欣喜;得不到,我们也不悲伤。

戒除之后,你会发现,你把快乐和幸福的基础,不再是依托于得到更多,而是降低标准之后——其实,幸福,很容易在生活中得到。

比如,你戒除了暴饮暴食、大吃大喝,每天吃得很清淡,吃得很克制之后。有一天,你偶尔去吃一碗重庆小面,就会有充足的满足感。

生活习惯是这样,名利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甚至,生命都是如此。

我们生病住院做手术的时候,就会觉得,只要是拥有最普通的健健康康的身体就好了;我们如果在位高权重的时候被关了起来,就会觉得,只要拥有普通百姓的自由就好了。

所以呢,在人生之后,我们不要等到被动地去戒除,才去感受曾经拥有的珍贵。因为有很多东西,一旦被动地失去,就永远不会再来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主动选择戒除,这种戒除,会让很多东西得到解脱。

你会发现,和家人一起吃一餐饭,是多么的幸福;你会发现,早上去公园里跑个步,是多么的幸福;你会发现,和自己的孩子依偎一会儿,是多么的幸福;你会发现,读一本喜欢的小说,是多么的幸福;你会发现,能够感受到被玫瑰的刺刺痛,是多么的幸福;你会发现,因为悲伤,能够痛快地哭出来,是多么的幸福……

最终,你会发现,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是我们最为不舍的呢?

有一个很经典的荒岛问题,就是当你只能带三件东西,去一个荒岛上度过余生的话,你会带什么?

比较调侃的回答,会是:至少要带上手机。

是的,我们很少几率,会真正地碰到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不妨认真地想一想,我们在这个短短的几十年的生命旅程中,到底什么是我们必需的,什么是我们可以舍弃的。

在我们的世界里,你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失去”而悲伤,而不是因为“没有”而烦恼。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新闻,有人因为失去了爱情,有人因为失去了工作,有人因为失去了财富……而最终选择离开人世间。

但是,如果从相对的境况来看,这些人真的就在这个世界上比其他人在爱情、工作、财富上的情况更惨更不堪吗?

往往你会发现,并不是那样的。

很多比他们的境况更差的,拥有更少的人,活得好好的,活得充满生机!

舍,并不是消极的对待人生,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舍去那些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的东西。

有一位著名的女钢琴家,在早年的时候,就获得了几乎所有世界级别的大奖。就在声誉遍布全球的时候,她发现自己不喜欢四处奔波、到处演出的生活。她选择了舍弃这一切的光环,退出了舞台,结婚生子——甚至,有长达三年没有弹过琴。

这一段经历,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舍去得太多,浪费得太可惜——但是,这对于这位钢琴家来说,反而是得到最多的时候。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

得也好,舍也罢,如果都是遵循自己内心的话,都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否则的话,得到的再多,也是烦恼。

敢于舍弃的人,会变得更强大。

这个世界,往往会用财富、地位、名声等等来诱惑你、威胁你——你要想得到这些东西,就得卑躬屈膝,就得献媚谄笑,就得丧失自尊人格——可是,当你不在乎这些东西,压根儿不想要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可以看都不看这些诱惑。

是的,你说的那些钱,很多很多;你给的职位,很高很高——可是,我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我完全不在意你的那些!

我觉得,生命,其实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因为我们真的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那么,我们其实在生命中能够得到的,不是你买的房子、车子,你获得的证书、奖项,你拥有的财富、地位,而是你在每个阶段的每个时刻,对这些东西的感受。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其实并无所谓“得”,无所谓“失”。

因为你的一生,无论多么辉煌,其实根本没有能够“得到”任何东西。

你仔细深入想一想,在人的一生中,谁能真正“得到”过任何东西呢?

我们所谓的得到,不过是暂时拥有“使用权”而已。

你不可能得到那些东西,哪怕就是一个小小的木板凳——你以为你制造了它、买了它,就得到了它吗?其实,只要你不去毁坏它,等你离开这个世界一百年,两百年……它还存在在那里呢!

请问,你还有什么是“舍不得”的呢?




在我们的人生里,很多人都很看重的,是“拿”。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拿,从朋友那里拿,从单位、公司里拿。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出身富贵,是富二代;也希望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贵人相助,或者背靠大树好乘凉,抱上个大腿。

殊不知,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够真正帮你什么,给你什么,哪怕是你的亲生父母。因为别人给你的,你并不能够选择,往往并非是你主动想要的。

于是呢,你得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却丧失了自我。

其实,我们应该可怜那些只知道“拿”的人——就算他是富豪的儿子,他这辈子想做一个真真正正的自己的困难,其实比普通人要难得多——因为不需要他经历困难而得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就像澳门赌王何氏家族,年轻一代最拼的,就是谁能生出男孩儿,由此在家族中就能够继承更多的家业。

就像大熊猫一样,养尊处优奉为国宝,但却没有了生命的自由,甚至连交配的本能都丧失了。

这样过一辈子,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很可惜的是,在我们所有教育里,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给予他人什么。

这里的给,不是施舍,不是高高在上地面对比你弱势的人,不是在你功成名就之后的显摆……而是,在“给”的过程中,真正地去发现“自己的价值”。

别人,到底需要的是你的钱、物、名,还是抛开这些之外的“你自己”。你能给到别人的,到底是钱、物、名,还是真正的“你自己”。

给的原因,不是出于同情,不是出于怜悯,而是,这个给,是你自己的需要,是你自己内心要去做的。

给,和你的能力大小、财富多少都没有关系,只跟你自己是否意识到:给,才是你存在在这个世界的价值。

也就是说,有了钱之后,有了能力之后,很多反而不是真正地给;而是在你没有钱的时候,能力不大的时候,那种给,才是真正的给。

而且,只要你愿意给,你就可以去给。

你在这个时候的给,哪怕给的只是一本旧书、一件衣服、一句话语、一个拥抱、一个微笑,比那些大富豪捐出的一个亿的价值,还要高出许多。

这个世界,其实并不缺少大富豪捐出的一个亿。更缺少的,是最平平凡凡的每个人,都能够去给。

而且,你给出多少,你得到的就会有多少。你为一个人付出,你就得到一个人;你为一群人付出,你就得到一群人;你为一个村子付出,你就得到一个村子;你为一个民族付出,你就得到一个民族;你为全世界付出,你就得到整个世界。

你的付出,给了家人,你就得到家人;给了朋友,你就得到朋友;给了陌生人,你就得到陌生人;甚至,你给了你的敌人,那么,你连敌人也能得到。

你的价值,并不在于你“占有”了多少,而在于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有多少人信任你、支持你。

其实,在“给”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在得到——只不过,我们此时的“给”,并不是为了“得”而已。

就像印度圣雄甘地、南非总统曼德拉,他们自己什么都不想要,把能给的全都给了人民。他们就算当上了领袖、总统,也不是为了当总统而去给的,那只是人民对他们的信任。

懂得了给,其实也就掌握了人生的秘密——你在政治上,真正地去给,你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你在商业上,真正地去给,你就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你在朋友中,真正地去给,你就得到宝贵的友谊;你在家庭中,真正地去给,你就得到伴侣和子女的爱……

而这个时候,因为你经历了“得、戒、舍”的过程,所以,你反而更不会去强调“得到”——你想“得到”的话,什么东西都很容易得到。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拥有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这时候,你就会享受“给”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作者:白滔滔,童书妈妈创始人,资深媒体人,前南方报业杂志主编。幸福流全支持读写中心发起人。

 

封面图片:Felix Gonzalez-Torres

内文图片: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99 美分》

欢迎加入童书妈妈全支持社群
我们抱团取暖,共同成长!


童书妈妈三川玲
童书妈妈使命:教育使人类更幸福。 愿景:让幸福教育成为时代主流。 擅长:以读写入道,用阅读写作做幸福的教育。目前已经带领6万名孩子幸福读写,培养5000名读写导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