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师的逝去

文摘   2024-12-31 09:01   广东  


 




按语


乡村教师赵宏智,在2024年12月26号去世了,享年48岁。


他是一直体弱患病,才这么年轻就离开了人世吗?


其实,并不是。


赵宏智少年入伍,还当过八年特种兵,身体应该很强壮才对,却因肝癌晚期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


肝病不能拖,拖了往往就会出大问题。


其实,赵宏智在走前很早就被肚子疼折磨,但是他不愿意离开乡村去大城市医治,太麻烦,太费时间。


他就吃止疼片强忍病痛。拖到最后,终成不治。


他是不得已,没学历,也没能力,才去农村当老师的吗?


其实,并不是。


赵宏智在部队服役8年后转业,在大城市从事着很高薪的金融工作,却在2008汶川地震后毅然辞职。


赵宏智心里一直有一个理想,这也是他公益16年来一直要做的事情——给农村孩子办一个家一样的学校。


他是家境不好,没有资源,才长期呆在农村的吗?


其实,并不是。


赵宏智其实出生在官宦人家,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但是他生活上低调,为人谦逊。心中有担当有良知。


赵宏智说,我们地球上除了城市还有农村,我们不应该忘记农村的苦,不应该忘记农村的孩子。


每一个农村的孩子人生也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每一次能够帮助他们的机会,做一点点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补偿他们。


中国还会出现多少傻傻的赵宏智老师呢?


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不是看它怎样对待条件最好最聪明的孩子,而是看它如何对待最贫穷最落后的孩子。


中国的教育,到底搞得好不好,靠的不是贵族学校,国际学校,而是赵宏智这样的老师,和乡村学校。


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像赵宏智这样的乡村老师和那里的孩子;我们也应该,尽自己所能,转发给更多的人看到,也力所能及地为这些人,这些真正关心教育的机构(比如,赵老师兼任农村教育中心主任的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做一些什么。


向他们致敬!


童书妈妈

2024年12月27日




本文来源“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


甘肃省宕昌县磑子坝,一个隐匿于大山深处的村落,海拔2450米,一年中有200多个日子是雨雪天气。进入磑子坝,要先坐火车到甘肃天水或岷县,再乘车至宕昌县城,经两小时的山路才能辗转抵达。这里山高路远,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是一个典型的“老人村”。

2017年冬天,赵宏智在经历了十年的乡村教育与社会公益工作后,决定回到陇南这个他曾经支教的地方,带着十年来积淀的经验与思考,在磑子坝创建一所理想中的乡村学校。

磑子坝乡村实验学校项目发起人赵宏智


01
“要把烂日子过成好日子啊”

作为磑子坝乡村实验学校项目发起人,赵宏智身上有好多“职务”。他既是学校的清洁工、修理工、厨师、保育员,也担任科学、艺术、语文老师,还是老师的陪伴者、课程的设计者。总之,于磑子坝小学而言,他是一个“拽”着这里由外至内发生改变的人。

赵宏智刚到磑子坝小学时,这里除了挡不住寒风的教室和宿舍,什么都没有。孩子们没有洗漱用的热水,没有热腾腾的饭食,没有暖气,没有玩具,也没有玩耍的空间。

于是,他四处筹款,自己动手,开启磑子坝小学的硬件改造工程。改建校舍,搭建板房作为食堂和浴室,添置热水器、开水机、豆浆机等设施……一点一滴缓慢地改变着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要把烂日子过成好日子啊”,他经常这样和老师们讲。如今,磑子坝小学第一期的改造项目已经完成,赵宏智将之称为“滋养”。他很明了:“贫困地区的学校不可能一两年就发生彻底改变,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先得把自己照顾好,之后才能开始一些改革。过去的村子里没有下水系统,连孩子们的健康都保证不了,更奢谈素质教育。”


赵宏智希望通过改造孩子们身处的小世界,循序渐进地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包括卫生健康、文明礼仪等。有了公共浴室后,他敦促孩子们养成洗澡的习惯,教导他们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做好点心分给孩子们时,他让抢先的男生排到队伍后面,教导男生要照顾女生;厕所改造后,日常的清洁工作都是他在做,随着其他老师的加入,孩子们也逐渐明白这个地方需要大家共同去维护。

赵宏智强调教育要在现场,教育要在生活的细节里。“当孩子们的生活环境都无法支撑他们具备讲卫生的意识时,学校一遍遍地照本宣科,同孩子们讲一定要爱卫生,毫无疑问是没有效果的。而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们会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这种观察正是他们学习如何改变身边事物的一种途径,也是他们树立自身世界观的重要一环。”


02
“这个题目太大了,讲出来心里发虚”

“我们过去谈乡村教育都谈得太空了,做乡村教育工作一定要落地。”

2008年,赵宏智加入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在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中推动公益项目落地。在实践中他渐渐发现,许多项目并没有真正切中乡村的需求。“比如有的组织要推广阅读,他们就会觉得乡村缺阅读。但当地的孩子连日常的行为习惯都没做好,怎么让他们去好好阅读?”

2016年5月,时任基金会秘书长的赵宏智,正在四川塔公搭建童趣园,他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他去某地开会并发言,发言题目是“中国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当时公益圈里有一种风气,大家都愿意开会讨论。但这个题目太大了,我讲出来心里发虚。那个时刻,我深感疲惫,就给理事长打电话,说我要离职。”


这个让赵宏智心里发虚的大题目仿佛一下子触及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个临界点,他迫切希望回归最早投入乡村教育时的所想所愿——“这跟金钱没有关系,跟身份、地位都没有关系。我过去就是想在农村当个老师,教好几个学生。”

于是,2017年,赵宏智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中心主任的身份再次出发,他将自己的办公室设在磑子坝小学,这里平时只有他一个人,他与北京的同事通过网络保持联系。

在磑子坝小学扎根,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定位——更深入地去了解乡村,将乡村的实际情况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总结出来,然后将这里的经验向外复制,传递到更多的乡村中去。


03
“让每个人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

“为什么想做乡村教育?”赵宏智讲述了一个故事。他有一个战友,复员后回到农村,仍旧面临出去打工的命运。当时是2000年,战友带着爱人去广州打工,结果他爱人在一家茶餐厅工作期间意外坠楼导致残疾。因为当时没有签订用工合同,也没有买保险,他们没有得到任何赔偿。

战友的遭遇让赵宏智特别伤心并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不公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确是有差距的。那我能改变什么呢?”他顿了顿说,“我想给孩子们多一点别的东西,我想让每个人都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


长期的乡村工作,让赵宏智发现乡村孩子非常需要活动的空间。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玩耍空间、探索世界的空间,在城市很容易达成,而在乡村却很难。

2018年暑假,赵宏智在磑子坝小学的操场上搭建起一座童趣园,希望营造一个能让孩子自由探索、发展身心的安全空间。

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童趣园是一个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如搭积木一样搭起来的神奇房子。进入童趣园,仿佛进入了一个“格子”的世界,地面是格子,墙壁是格子,连天花板也是格子组成的。这些格子是标准化的组建,有无数种组合方式,能够被师生随心所欲地移动,成为地板、桌子、座位、床、搁架、舞台等。童趣园里还配备了200多种玩教具,包括肢体发育类、思维训练类、语言发展类、社会游戏类等。2018年秋季学期开学,孩子们排队进入童趣园,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这个小空间从此成了他们探索的乐园,也成为一个可以承载他们童年的地方。

“不能让孩子们离现代化的生活太远了。”磑子坝小学经常会出现一些新事物,比如平衡车、无人机、天文望远镜等。在教授数学“平方米和平方公里”的知识时,孩子们起初并没有概念,赵宏智便运用无人机测绘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概念。当无人机飞到200米的高空时,孩子们发现“原来磑子坝那么小”;当无人机飞回身边,他们又发现“原来迈一步还不到一米”。“孩子们有了直观的感受,才可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赵宏智还想让孩子们更“自恋”些。他在教室里立起自拍三脚架,让孩子们一个个轮流走到镜头前自拍。孩子们对着镜头里的自己,或腼腆地抿嘴笑,或咧开嘴露出大白牙,等他们调整好自己,赵宏智就“咔嚓”一按,定格下一张张格外真实的笑脸。

这节课的主题是“塑造一个你喜欢的自己”,赵宏智希望孩子们,不管面对镜子还是镜头,不管是在小伙伴间还是在公众场合,都尽可能多地展示自我。“乡村孩子其实蛮安于现状的,他们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在电视或抖音里看到的那些人。所以在现有的空间下,我希望能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信,不要害怕,不要迷茫。”


在乡村待久了,赵宏智心里明白,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大多数乡村孩子是没有未来的。而他的愿望也很简单:“我希望我接触过的这些孩子,以后不一定要过很好的生活、住很气派的房子,但是他们至少能照顾好自己,会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有自己的选择,逐渐对自己、对社会有更多的信心。其实山里的孩子很懂事,他们只是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他们可以不读大学,但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

就如赵宏智十多年前教过的一名学生,18岁的李香兰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并在为此而努力生活着。香兰小学成绩很好,初中考上了县实验中学的重点班,但慢慢学习就跟不上了,现在香兰在一家餐饮店打工。赵宏智去店里看她,香兰回忆起读书时的日子,眼睛发红。

“他们都说我这么好的人,学习又那么好,到现在这样后不后悔?”

“那你后悔吗?”

“我不后悔,我以后就想开个店,也可以过上好日子。”

“好孩子”,赵宏智拍拍她的肩说,

“不要对生活失望啊,香兰”。

“嗯!我不失望。”


04
“要融入才会有影响”

“乡村小学遍布在甘肃的大山里,但我们是唯一一个可以24小时用热水的地方,我们饮用的是干净的水。因为几乎没有家庭教育又缺乏老师,孩子们成绩很糟糕,成绩好一些的就去乡里、县里读书,留在这儿的基本上属于被放弃的人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能放弃这最后五分之一吗?”赵宏智在2019年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上发言时这样说道。

边缘群体是永远存在的,但真正关注边缘群体的机构却并不多。就像撒在山里的小学校一样,数量庞大,却进入不了大众的视野。

赵宏智有时会很疲惫,也会被悲观的情绪淹没,但这一路上遇到的同伴与孩子们,总会传递给他一种力量。“你会感受到你生命当中的变化、跟你在一起的人身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令自己愉悦的。就跟种庄稼一样,不管将种子撒在多么贫瘠的土地上,它都会发芽,然后成长起来。”


关注边缘群体,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是赵宏智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与一般的教育改革实验不同,磑子坝小学的教育改革实验从一开始就以拓宽传统学校的愿景和使命、满足每一个孩子学习的需求为目标,赵宏智希望通过改革实验,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且关注孩子、家庭乃至社区的健康和福利。

未来,他希望能够以磑子坝小学为支点,让家庭、学校和社区产生相互支持的力量,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愉快地生活与学习。“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你需要长期扎根在一个地方。当你的生命和这里的孩子、这个村庄有了连接以后,才能融入,融入了才能传递影响。”


在磑子坝的日子里,赵宏智有时会站在平衡车上,穿梭于村里的集市,买些日常用品,身边是赶着木轮牛车的乡亲;有时会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上驰骋,去山下乡镇的快递点取给学校添置的“新兴事物”。他以一种自己的方式融入了这个地方,把一些新奇的东西带进村庄里。

三年来,村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赵宏智之前买了个冲地机,每天早上用来冲操场,住在学校隔壁的村民看到后觉得挺好,也买了一个用来冲洗自己的院子。“村民们会对照自己身边的事物去改造自己的空间,这种影响是持续而深入的。”

“磑子坝在我心里有个引号,代表着乡村发展的不均衡。”磑子坝的这场乡村教育实验,不仅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突围,也是乡村自身的突围。赵宏智希望,从学校的八九十个孩子身上开始,注入影响,积聚力量,通过教育的行为去观察或修正乡村的发展路径。

“熬过这个冬天再看看吧,可能明年春天会更好。”

在磑子坝没有彻底改变前,他会一直在这里,滋养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守候着播撒下去的种子发芽。

这是一个缓慢而坚定的过程。


本文授权转载自“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作者:王梦茜。“光明社教育家”是《光明日报》旗下《教育家》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因思考而不同”为办刊特色,努力助推教育家成长。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欢迎加入童书妈妈全支持社群
我们抱团取暖,共同成长!


童书妈妈三川玲
童书妈妈使命:教育使人类更幸福。 愿景:让幸福教育成为时代主流。 擅长:以读写入道,用阅读写作做幸福的教育。目前已经带领6万名孩子幸福读写,培养5000名读写导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