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伟丨《文选资料汇编》前言

学术   2024-10-05 08:45   北京  

由梁代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纂的《文選》,是現存第一部薈萃先秦至梁代詩文精華作品的總集,被譽爲「總集之首」「文章之淵藪」,幾可與「五經」「四史」並駕。《文選》共輯録七百餘篇詩文,許多名作賴之以傳,至今不磨。《文選》是歷代文人學習的典範,對文學創作影響深遠,也輻射至其他文化領域。《文選》反映出編纂者及其時代的文學、文化思想,兼有諸如文體論、文章學、修辭學與文學批評等多方面的價值。《文選》確立了總集典範,對後世總集編纂具有範式意義。《文選》保存了大量先唐時期的語言材料,具有重要的語言文字學價值。《文選》也是歷代士子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是研究中華教育史、科舉史所不能忽略的。總之,《文選》是真正的文化大典,其思想文化藴含豐富,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進程與精神文明建設。

 
「文選學」肇始於隋唐之際,自蕭該、曹憲以降,歷代注家輩出,而李善、五臣獨盛於後世。有宋至清,「文選學」雖有顯隱,但一直延續不斷,在清代達到鼎盛,著述層出不窮,張之洞《書目答問》專設「文選學家」一目,凡十五家,蔚爲大觀。「文選學」内涵廣泛,成果宏富,舉凡文字、音韻、訓詁、目録、版本、校勘,以及注釋、考證、評點、辭章、廣續等方面,無不囊括,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可以説,「文選學」之於中國文學、文化等傳統學術研究,居功甚偉。

 
近現代以來,《文選》和「文選學」雖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受到較多批判和冷落,但相關研究並未間斷,一些學術大家亦有卓異於時代的研究名篇、巨著。而在思想學術的轉型過程中,「新文選學」也應運而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文選學」再度繁榮:「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的成立,國際「文選學」界的活躍交流,大量「文選學」論著的發表、出版,有力推動了「新文選學」的蓬勃發展。

 
當今的《文選》研究,不僅要師承前賢,尊重傳統,吸納傳統「文選學」之精華,更要開闊視野,獨發新意,系統探究《文選》和「文選學」與中國文學、文化乃至文明的深微關係,這就必須充分佔有資料,以全面、整體之視野圓觀遍照,集成開展相關學術研究。

 
歷代關於《文選》和「文選學」的文獻資料極爲豐富,除各種《文選》研究以及「文選學」專著相對集中外,其他資料零星分佈在四部典籍中,頗難備覽。清代余蕭客《文選紀聞》、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朱珔《文選集釋》、胡紹煐《文選箋證》、孫梅《四六叢話》、錢泰吉《曝書雜記》、近代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駱鴻凱《文選學》等書,對前代資料雖有彙集,但均非研究資料專書,所集有限,其後此類書亦未見再出。故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爲適應「新文選學」的繁榮發展需要,許逸民、俞紹初兩位先生提出「文選學研究集成」叢書的構想,將集成整理「文選學」文獻資料,作爲推動「新文選學」發展的基礎研究課題,「文選研究資料彙編」即是該課題的一項重要項目。但因資料查檢十分不易,人員組織也頗爲困難,這項工作一直未能完成。有感於此,在俞紹初、許逸民兩位先生的鼓勵和指導下,我們組織協調各方英傑,通力合作,歷經十數年的努力,終於編纂完成了這部多卷本的資料彙編。我們期許:該資料彙編能夠整體呈現「文選學」的學術系統,以經過考信的《文選》研究資料,作爲確保「新文選學」健康、科學、有序發展的研究基礎。

 
全彙編總計十二卷。其中「總論卷」挈其綱維,單獨成卷,爲涉及《文選》整體的資料,具體又分「統論」和「紀事」兩大類,前者爲評論性資料,後者爲歷史記載性資料;「分論卷」爲涉及《文選》所收各類詩文作品有關評論、疏解、考證等方面的資料,細分爲多卷:「賦類卷」「詩類卷」「騷類卷」「文類卷」。其中「詩」類資料篇幅較大,故分爲五卷;「文」類廣涉多種文體,分爲三卷;另有「序跋著録卷」,專收歷代《文選》版本和「文選學」著作的序言、跋語,以及歷代書目有關《文選》版本與「文選學」著作的著録資料。

 
根據「文選學研究集成」叢書的整體構架,《文選資料彙編》將與已經出版的《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中外學者文選學論著索引》乃至後續的一些課題項目,如「文選書録」「文選集校」「文選會注」「文選會評」「文選唐注研究」「文選版本學」「文選學史」「文選今注今譯」「文選學大辭典」等互相配合,互爲補充。在此整體構想下,我們對有關《文選》以及「文選學」的文獻資料進行集成整理,蒐集網羅,標舉衆説,使各種資料各依門類,務求脈絡、層次清晰,避免雜亂無序、重複繁贅。

 
在具體編纂中,從全域視野出發,博觀約取,亦樹立區分主次、高下、優劣的取捨標準,擇善而從,既求全,亦求精,做到「精」與「全」的辨證統一。從而使兩千餘年的《文選》研究資料薈萃一編,便利讀者,促進「文選學」以及相關研究的發展。

 
在文獻資料積累不斷豐富、現代學科觀念日新月異、學科交融發展迅速的背景下,本彙編的編纂,不局限於對文獻材料的搜集整理,也注意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與學術理論,更好地體現學術性,力求能夠清晰地顯示「文選學」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流變史跡。首先,重視在資料編排中體現「文選學」的學術史脈絡,例如通過「附録」的編排手段,將一些關聯性較强的資料予以集中收録,既便於檢尋、閲讀,也具有學術史的價值,特别是對於一些重要學術問題,各家論説絡繹相繼,互爲參照,使讀者清晰地感知到相關學術問題的起源、發展與流變,一編在手,重要的學術見解可盡收眼底。其次,必要處加入一定的研究性内容,例如在編排中加以按語,對所收材料簡要地考證、辨誤、補充説明,並對因故未收的資料,提供尋繹的線索。再次,注意擴大文獻的搜集範圍,力求將一些因保存於稀見文獻而流通不廣、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材料予以收録。總之,通過對歷代《文選》研究資料的總體分類和具體編排,這些時間跨度甚長、體類分佈甚廣的資料,得以系統、立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進而言之:「文選資料彙編」只是《文選》與「文選學」文獻遺産整理的基礎,歷史上的《文選》與「文選學」爲我們留下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産。《文選》版本方面,從隋唐時期的寫本、抄本至宋元明清時期的刻本、活字本等等,衆多版本文獻價值彌足珍貴。「文選學」成果方面,專著有記載可考者逾二百種,存世者逾百種,其他包含零星資料的四部典籍則數以千計,浩如煙海。故我們也特借本彙編出版的機會,向學術界、出版界呼籲:更加重視《文選》文獻的整理,促進《文選》重要版本的出版流通,加强對「文選學」專著的點校整理,加快「文選學」文獻整理數字化進程,建構完善的國際「文選學」文獻資料平臺。

 
在以上基礎上,尤需繼續拓展、提升研究視野與格局,深入闡發《文選》的歷史文化内涵和當代文化意義,將「新文選學」研究納入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强音之中,以强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守正創新:既要繼續做好「文選學」的傳統學術課題,也要結合史學、哲學、宗教、藝術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升級研究思維,創新研究方法,積極開拓「新文選學」的學術增長點與學術領域,開展諸如「《文選》編纂學」「《文選》文獻學」「《文選》與傳統小學」「《文選》索引學」「《文選》文體學」「《文選》藝術學」「《文選》文化學」「《文選》博物學」「《文選》與《文心雕龍》研究」「《文選》與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研究」「《文選》與文學教育」「《文選》與考古學」等集成性、系統性研究,建設立體化的「新文選學」研究體系,推動「新文選學」向更爲全面、系統、科學、合理、均衡的高度和境界邁進,也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與文化復興的偉大事業。

 
需要特别説明的是,《文選》不僅在古代中國是核心經典,也廣泛流傳於域外一些國家或地區,其研究成果也頗爲豐碩。編纂《域外卷》以收録古代域外國家的《文選》研究資料,顯示古代域外《文選》研究的概貌與成果,是「文選學」國際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類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但專編《域外卷》的設想,因故未及實現,只有期之於將來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鄭州大學作爲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的駐會單位,我校「文選學」團隊受到相關管理、研究機構和海内外專家學者的長期關愛、支持與指導。本彙編原本就是許逸民、俞紹初兩位先生的構想,而在我們的編纂過程中,兩位先生始終關注此事,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設性指導意見。可以説,没有兩位先生的關注指導,我們的工作就不可能開展,更不可能順利完成。編纂過程中,曹道衡先生、王運熙先生、傅璇琮先生、周勛初先生、穆克宏先生、楊明先生、王立群先生、陳延嘉先生、傅剛先生、劉躍進先生、程章燦先生、胡大雷先生、朱曉海先生,力之先生,許雲和先生,蹤凡先生,胡旭先生,徐豔先生、孫少華先生等,美國康達維先生,日本興膳宏先生、清水凱夫先生等,也對本彙編頗爲關注,多有指導。我們還得到了中國文選學研究會同仁以及海内外專家學者的批評指導,在此一併致以深深的謝意。

 
中華書局慨允出版此部卷帙浩繁的研究資料彙編,前執行董事徐俊先生、前總編顧青先生、前執行董事周絢隆先生、總編尹濤先生、副總編張繼海先生、副總編俞國林先生、文學編輯室副主任劉明先生提供了重要指導和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忱。各卷責任編輯馬婧、劉彦捷、許慶江等對我們的彙編工作悉心關懷,在編纂體例、文字校對、成書等各個方面,都給予了無私的指導幫助,我們甚是感激。

 
本彙編卷帙繁多,資料豐富,且書成衆手,更因我們水平有限,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資料收集與學術研究有如積薪,永無止境,我們不會就此止步,希望將來能夠進一步予以完善。

 
編者

二〇一三年六月初稿

二〇二四年五月修訂

转自“尔雅国学”公众号!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