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南阳、邓州一带战乱频繁,土匪横行。各地村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纷纷砌寨墙、挖寨河,修建了很多村寨。
数百多年过去了,大部分寨墙被毁,至于寨门能留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
听说湍河岸边有一座临湍古寨,尚保存有一座寨门,便前去探访。
出邓州市,沿207国道,北行四五里,经过湍河大桥后右转,穿过两个村庄,古寨的西门就出现在眼前。
路口矗立着一块古碑,上面记载了咸丰年间一位私塾先生的经历。他的几十位门生在他去世七年后,不忘其美德,特立此碑。
碑中记述,村中的李姓人家,从白牛竹筲陂迁徙过来,在此繁衍生息。
咸丰末年,皖匪侵扰邓州,村里通过商讨,推举村中塾师李先生组织村民修建村寨,寨子很快修成。皖匪攻寨数次,没有攻下,村民遂得保全。
可见,古寨始建于清代,当时村子兴旺,人口众多,村内设有私塾,远近闻名,从村寨中走出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西门两边仅余寨河,南边种着成排的皂荚树,北边河岸上,树木茂盛,荒草萋萋。据说,当年寨墙高大,上面能并行两辆马车。
进入村寨,北边的玉米地一片枯黄,地的尽头是横亘在那里,保存较好的北寨墙,上面依然草木葱茏。
向东走四五百米,抵达东寨墙,寨墙只余下矮矮的一层地基,寨墙外是一条大沟。隔沟与白牛乡相望。
村民说,古寨共有西、南、北三座寨门,其中西门和北门设有吊桥。民国时期,每当暮色苍茫之时,四邻八乡的人便赶着牛羊,纷纷进入寨中。
从村中的道路往南走,一座座青砖瓦房和红色的二层小楼交错着,大部分房屋前长满荒草,没有住人,没有烟火气息。
果然,小路尽头矗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寨门。周围被参差不齐的灌木包围着,显得格外凄凉、冷清。
寨门很小,门洞约有两米高,仅容两人并排通过,下面铺了两块很大的青石板。
寨门外是向东流去的湍河,村民到河边,必须经过南寨门。湍河在此拐了一个弯,然后向东南流去,形成一个港湾,南来北往的帆船可以在此停留、休憩。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湍河一直通航,村寨因靠近湍河,所以被称为临湍寨。又因出寨门即是港口,又被称为港门寨。
不过,有一位村民说,村东边的大沟叫蒋沟,因此又叫蒋沟寨。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变暗,古寨西边有一条窄窄的小桥通向南岸,小桥没有护栏,走上去让人提心吊胆。
过了小桥,南边就是腰店街。站在南岸高高的河堤上,苍苍茫茫的古寨,悠然流去的湍河尽收眼底。
眼前仿佛出现了六千年前,先民在湍河两岸渔猎的画面,也仿佛出现了明清土匪围寨,烽烟四起的情景。
一座古寨,一块古碑,见证了村庄的繁华与兴衰,见证了村民虽历经风霜沧桑,依然不离不弃、守候家园的情怀。
这些村寨是否最终将经历由兴盛,到衰弱,到消亡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