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道教神祇体系中,韩愈所领衔的“土地爷”和城隍、河神、山神、社稷神、五岳神等都是众多地祇神灵中的一员。
而被称为“老天爷”的玉皇大帝高居“天公”之位,后土娘娘则被尊称为“地母”。
天为乾,地为坤,故有云:天公地母也。“后土”“地母”掌阴阳、育万物,是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皇天后土”亦来源于此。
在《【南阳访古之464】遮山行(8)石佛庙,医圣殿,仲景故里在张湾》曾经写道:“石佛庙,早几年挂牌是“清河镇石佛庙”,现在被命名为“天元宫”,似乎推本天之元气行运所在,以承天意,又遥对西南的“坤元宫”。
遮山西部黄楝树岗南北绵延,铁匠庄河又名淇河,泉眼丰沛,蜿蜒流转,形成一片冈峦起伏、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地丰物阜、适宜上古人类群居的浅山丘陵区。
《礼记》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上古先民在此居住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先民认为这是后母娘娘的眷顾,便自发立殿崇祀,遂有“地母庙”,后更名为“坤元宫”。
在镇平民间,还流传着在春秋时期,楚国斩山就势、垒石以固而建长城,不料惹来天灾地旱,官员认为这是因大兴土木触犯、惹怒了地仙所致,便在楚长城周边广立“牌位”拜祭地仙,后来果然应验如愿;
百姓遂纷纷效仿,敬天法地便成了自古至今镇平独特的习俗,每年春节、阴历十月十八,都要祭拜地仙,也成就了“坤元宫”这一享誉四方的盛名。
从黄楝树岗沿着一条起伏的沙土路向南,半山坡耸立着一座阔大的牌坊,上施以松林宫观的彩绘,这是坤元宫的山门;
两侧撰一联道:天覆五州,法自古今成道义;地生万物,恩施遐迩佑黎民。
坤元宫和天元宫都属全真教龙门派道场,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象天法地是中国道教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不仅诠释了道家的气度,更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终极愿景。
驻足半山向北远眺,杏花山波澜起伏,连绵悠长。
虽青山开采满目疮痍,但漫漫尘烟之中,依稀可以想见镇平古八景中腾烟飞霞、“杏山铺锦”的意境。
东边,遮山主峰在望;南面,长寿山、卧虎岭冈峦重重处,闪现出一座宏大建筑群的飞角挑檐。这就是“坤元宫”。
坤元宫依岗势而建,气势恢宏。大门外松林中各有一座精致的重檐六角亭,大门内侧是一座转运楼。
祖师殿、凌霄宝殿、地母正殿等均为宫殿式建筑,布局规整,鳞次栉比,雕梁画栋,古朴威严。
祖师殿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两柱上题写道:殿宇辉煌人杰地灵千古迹,神功浩荡民安物阜万年春;
地母正殿前有《重修祈子堂碑记》,讲述了地母娘娘是掌管生育之神;大殿下是两只凤鸟的石雕;
大殿两侧的楹联写到:青烟无欲祭苍天德泽不尽,华烛有心映宝殿神光长留。
有意思的是,坤元宫在建筑风格尤其在大殿廊檐、斗拱、防火墙等方面杂糅了南北建筑元素。
巍峨高大的地母大殿,三重斗拱最上面,化为五只翘首龙头,两边还伸出两只卷曲着鼻子的大象造型。
据镇平县有关资料记载:坤元宫始建于远古,重修于金大正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玉皇殿,祖师殿,菩萨殿,三清殿,武祖殿,奶奶殿等,规模宏伟,肃然威仪,雕塑精美,气势壮观。
据说元好问任内乡县令时,曾穿山越岭到访过这里,并填词一首:
“玄都观里桃千数,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方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这首词颇有落花流水无情、宁静淡泊处世的道之本源,也让坤元宫名声大震。
后坤元宫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清同治元年7月,捻军过镇掳掠,坤元宫亦遭劫难。
同治七年南阳玄妙观主持张宗璇游历到此,见庙院凋零,心有不忍,又观涅阳民众诚敬“后土地母娘娘”,甚为感动,特意从玄妙观拨出部分庙产资助,于松山之上建四间宝殿;
后得当地王姓、张姓士绅鼎力相助,建房舍十余间,恢复部分庙貌。
“丹室雅静,客取收心养养神;松林清幽,人来合意谈谈道”,据道长介绍:民国年间军阀混战,杆匪肆虐,坤元宫损毁殆尽,仅余一座不足十平方米的地母庙;建国后,当地民众自发建一小殿,到1953年建成三间庙院;
后因历史原因几度兴废,直到1993年在道众乡民协助下,有缘得到功德善主,鸠工庀材,大规模重建,成为一座独具历史文化底蕴的道教圣地。
《坤元宫重建玉皇殿祖师殿碑记》云:“道法源于自然,德馨源于仁厚。。。夫道教通五千年言之至理,不言而传,不行而至”。
市区和周边县市纷沓而至的另一个原因,源于这里另外一个远播四方的名字“松树林”。民间有“美景松树林、地灵坤元宫”的赞誉口口相传。
“松树林”是坤元宫南侧那片千亩林场的俗称,其冈峦起伏,溪水相绕,苍松挺拔,郁郁葱葱;
坤元宫的华彩宫观、香烛磬音和清幽松林、明月松涛相互映衬,琴瑟和鸣;尤其在雨后初晴,紫气氤氲,云遮雾掩,更彰显玄妙之境。
故有人作诗赞曰:“苍松环坤元,磐音云外传;淡逸幽寂处,步虚韵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