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的十年文保路

文摘   2024-12-30 16:56   河南  

 “再不寻访,我们就老了!再不保护,它们就不在了!”

“我们”,是有着不同年龄职业却有着相同文化情怀的一群南阳人;“它们”,是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存。因为这声呐喊,2014年,这群南阳人成立了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对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存展开有组织的寻访,成为南阳文物保护不可或缺的民间力量。

民间文保人物故事会活动现场



时光流转,四季轮替,一晃十年过去了,团队日益壮大,老成员或满头华发或两鬓染霜,新成员、年轻成员不断加入,2021年还以团队核心成员为主体成立了南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但寻访的脚步从未停止,关爱保护文化遗存的情怀从未改变。从2014年到2024年,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的成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用脚步丈量乡野山林、阡陌古道,用图文讲读人文精神、历史与现实,以176场大型寻访活动,不断挖掘、整理南阳历史文化,并以多种形式发出民间声音,积极为南阳文化遗产保护鼓与呼。

12月29日,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的第177场活动,以“民间文保人物故事会”的形式在梅溪沙生活书店举行,以此为团队成立十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南阳民间文保标志性人物涂月超是本次活动主讲人,自2004年便投身文化遗产志愿服务的她,一直坚持为文保奔走呼吁,2015年获评中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多年来与省内外文保团队建立了良好关系,大家互相支持、交流经验,力争更多社会关注和民众参与。讲述中,涂月超对国内、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文保团队及文保个人的特点和做法作了介绍, 并重点对南阳民间文保人士和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核心成员故事进行了讲述:吕风林、郭文学、杜全山、葛磊、李中群等文保人士,多年如一日挖掘和宣传地方历史文化;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领队乔治邦,从最初的一人一骑四处寻访到扛起南阳民间文保大旗,为团队发展和民间文化遗存保护殚精竭虑,几乎牺牲了全部业余时间;王力勇、勇军、张红云、关慧明、牛童等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在团队组织、宣传等方面不遗余力;王梦琪、徐士毅、南方、张家裕等拥有高学历及专业知识的年轻成员,逐步成为团队发展的生力军和中流砥柱……

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到乡野踏访文化遗迹(资料图片)


提及南召县农民文保队长张明才等已去世的民间文保人士事迹时,涂月超不由泪洒现场。对民间文保人来说,所有的寻访活动都是公益和公开的,从未接受过任何外来资助和商业赞助,短途骑自行车,长途包车,餐食、路费AA制,由参与者均摊,但即便如此,来自各行各业的民间文保人,都对南阳民间文化遗存倾注了巨大热情。文化遗迹的寻访不同于其他,参与者需要有兴趣,也需要具有一定知识储备,且不少文化遗迹分布零散,所以组织大规模的寻访前,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核心成员都会提前查阅各种历史资料并规划好路线,每次都会对外招募参与者。有人参与一两次便“走散”了,更多的人坚持下来,甚至不少人开始主动挖掘和研究本土文化,成为南阳历史文化的义务宣传员。

“十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当年出发时‘再不寻访,我们就老了,再不保护,它们就不在了’的那份初心,执着坚守‘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全民共享’的理念和‘更多关注、更多参与、更多保护’的宗旨,团结和凝聚起了南阳民间文保的主体力量,形成了合力守望、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也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核心队伍,携手并肩,身体力行,躬耕南阳,守望故乡。”乔治邦在总结本次活动时说,“访古寻踪”注定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跋涉,但今天多尽一份责任,明天就会少留一份遗憾,“我们将开启第二个十年的行程,让南阳璀璨厚重的文化遗产在全社会的共同呵护守望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活动现场,由一个个南阳民间文保人照片组成的“人物故事墙”引人注目。本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特质所在,其传承与发展,既需要文化部门的主导,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汇入。南阳有幸,有这么一个热爱本土历史文化的文保团队,有这么一群倾心本土历史文化的民间文保人,自发自觉用民间的力量,为南阳文保和历史文化打开一片天空。

 全媒体记者 李萍

责任编辑:张琼



往期回顾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  志愿者招募 | 访古寻踪需要你!
→  【访古寻踪第177站通知】涂月超:民间文保人物故事会
 【南阳访古之470】遮山行(14)陈平保驾长寿山,元璋论道八宿庙
  南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的公告
 南阳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躬耕南阳   守望故乡
QQ群:962702954
手机:15238395830 (微信同号)
手机13937735126 (微信同号)
邮箱:fgxzny@126.com

↑↑↑ 点击关注   敬请赐稿

南阳访古寻踪
躬耕南阳,守望故乡。 我们始终坚持“公益·公开·透明·独立·自由·合作”的原则;秉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全民共享”的理念;践行“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的宗旨;寻访、关注、宣传、呼吁、践行、执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