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口旧城区图。
西峡口有城,还是双子城,这很少见。以前只见过民国的平面图,以为对西峡双子城的认识就这样了。
没想到临近年末,玩地图的大行家,网名叫地图大帝的朋友,发了一张1969年12月13日西峡县城卫星影像图,竟然看到了双子城的具像,我也就有了双子城新的认识。
△1969年12月13日西峡县城卫星影像地图。
△放大的影像图,双子城明显。
△如今的西峡县城卫星影像图。
1969年,中国还没有卫星,能有卫星地图的,自然是美帝或苏修的产物。但不管是哪个反动派的,今天能看到昨天的影像,还是不错的,自然这影像也来之不易。
从卫星影像图,可以看出双子城的轮廓还在。1969年的西峡县城,人口刚进入爆发期,住宅因家庭收入问题还没有扩张。人们自然还是以住在城内为主,以至于城廓还清晰可见。
城东大面积农田还在,县委所在的丁字街向东有一条小路,应是今建设路的前身。向东还有一条沿堰渠路,就是通向原育德中学的道路,这条路由于要经过别廷芳修的发电站,可以说算条老路了。
△ 摘自《河南西峡一高的前世——出自名门河北保定育德中学 》
△1969年城东道路。
城南,仅有南城的出口一条道路。
△1969年城南道路。
城西有三条路。南城西门一条,1969年西城门还存在;衙门口(一中门口)向西一条,这个也许是北城的西城门通道;十字街向西一条,这条路是南北城之间的护城河,在解放后拆除城墙,垫起来的一条东西通道。亦即今日的七一路。
△1969年城西道路。
城北,仅有北城通往五里桥一条道路,城外大片农田还在。
△1969年城北道路。
在南北城之间,有一座吊桥,是建在南北城的护城河上。西峡之所以称双子城,亦是因为护城河分割成了两座不相连的城。虽然到今天,护城河没有了,但吊桥这个名字还在保留,当然也又有了另一个名字:十字街。
十字街向西,有一户人家,门框上钉有两个门牌号很有意思,一个是吊桥西街22号,另一个是吊桥街111号。它表明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的暴增,到七八十年代户数的上升。1969年恰巧处于七八十年代的前夜,保住了双子城的轮廓未被拆除建房。
△老十字街。南城建好后这里有吊桥,故这里又称吊桥,奇怪吧?俩名呢!
△如今的十字街,正前方当年是吊桥所在位置。
△吊桥街向西一家住户有不同时期的两个门牌号。
双子城北城是老城,建于何时已不可考。1969年影像中的老城轮廓,据推测至少也是历史上的第四座。
第一座城叫白羽,在城东岗上。《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末有“白羽”。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把“白羽”改为“析”,于是就有了“析邑”。
《左传·昭公十八年》中有:“楚子迁许于析,实白羽。”,也就是白羽城又当了许国的国都,许国从公元前524年迁析,到506年迁走,历18年,距今已2548年了。
第二座在封家坟,只有记载和传说。
今北环路和西环路交叉口,八十年代有残存的城墙,当是第三座老城。
影像中看到的北城该是第四座,第三座向南平行5、6百米就是第四座,显然西峡老城在不断地南迁。这几座老城中哪个是中乡县?哪个是内乡县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 据清《内乡县志》记载:“阿婆城在旧县(指隋置内乡县)西南,唐武则天筑……”即指此城。现存城址为金、元重修。
有城就有治所,明清以来,北城虽然只有巡检司,但巡检司也是官府,因此北城一直是西峡口的行政经济中心。
1944年,西峡口至少有43家盐商,大部分聚集在北城,存盐高达200多万公斤。 这是个什么概念?七十余年后的2017年,盐业专营的最后一年,西峡作为一个县,每月库存也只有50万公斤。
1945年3月30日西峡口战役在山城打响,历时5个月的交战,西峡口徽派建筑风格的双子城毁于战火,其商业残遭破坏,商人逃匿,商品被劫,商铺大部分被毁,200多万公斤食盐在战火中化为灰烬。43家盐业商户有不少家破人亡。
1947年秋,西峡口商户由战前的760余家货行、货庄、货栈,降至200余家。战前40多家大商号中,只有16家复业,匾中的43家店铺仅有聚大成一家复业。自此,北城的经济地位旁落了。
△1944年老匾下方有43家店铺名。
△战后43家店铺只有聚大成一家复业。
△匾中店铺公兴长。
△公兴长盐号证章。
西峡双子城南城,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监生申荣曙、太和局长程彦卿,共谋创修西峡口南寨,遂形成南北双子城邑。
南城有个马王庙,也许建城前就有。到了1922年底,别廷芳带兵进驻西峡口,就把马王庙改成了民团司令部,自此开启管控豫西南十三县的里程。
西峡城自北向南迁移,把县治移没了。别廷芳进驻西峡口时,有人劝他住进巡检司。他没进,也许那时他就有不甘当巡检司的野心。择南城而居,就是要另打鼓另开张,果不其然,当了个不是县长胜似县长的角色,比巡检司强多了。
南城自有了司令部,自然成了政治经济中心,南城的生意更加兴隆,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个典故,南头人坐茶馆花1毛钱喝茶一天,北头人百思不得其解,闲了一天,还花了1毛,太不值了。其实南头人没有说破其中的奥秘。一早,他们去北头买一只鸡,回来买给南头最早开饭店的乔典桐,挣差价5毛,就算1毛喝茶了,闲了一天还挣4毛。当年建房干小工一天也才值1元,还得被沙石管理站抽走2分,实得9毛8分。此南北城之差异也,一如今日中国南北方差异一样,是环境、思维、认知上的问题。
△南城护城河旁的别廷芳司令部旧址。
△见到一张图片,感觉应该是别廷芳宛西民团司令部旧址旧照。欢迎广大朋友们提供线索确认。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说到,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
西峡的双子城亦如此。七八十年代的南北城,北城以北是农耕地带,庄户人土里刨食的习性,决定了他们只会经营土地而不会经营物资;南城接近商业中心,经商赚取差价是他们得心应手的活法。既有双子城,必有不同的味道。
如今,随着南北城的消失,南北城已成为无差别的存在。
△1945年9月25日北寨(北城)街市遭日军焚毁。
△1945年9月25日南寨(南城)街市遭日军焚毁。
西峡的南城不在了,南城的护城河还在,别廷芳藏在护城河下的地道还在。
西峡的北城不在了,北城的西北角还在,北城外山陕会馆的看门狮还在。
西峡的南北城不在了,卫星影像还在,城的轮廓还在。西峡双子城的影子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西峡口山陕会馆铁狮子,铸造于道光6年(1826年),南城建于同治12年(1873年),铁狮子比南城还早47年,说明山陕会馆比南城早建近50年。山陕会馆在北城北门口外。
△1945年9月25日南城西城门灾民。
十分感谢网友“地图大帝”(邓州胡新建)分享他出资购买的卫星影像图,由此机缘促成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