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詟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开国领袖毛主席很爱读,还曾经向高级党政干部推荐过这篇文章。
《触詟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四》。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其子赵孝成王继位,年幼,由赵太后摄政。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池。
赵国不得已,向齐国求援。但是,齐国一定要赵太后最小的爱子长安君去作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溺爱长安君,舍不得,群臣无论如何劝说都无用。赵太后甚至放出狠话: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詟前往拜见赵太后,先从自己的爱子说起,又说到太后把女儿远送嫁到燕国为后,都是为子女利益着想。最后才说到太后如若深爱长安君,就不应只封给他肥沃的领地,赏赐他金玉财宝,而不让他为国立功;否则太后一死,长安君的地位就无法保证。
听完触詟的陈说,赵太后恍然大悟,欣然同意送长安君去齐国为人质。齐国出兵后,赵国转危为安。
触詟说服赵太后的过程中,在分析众诸侯王没有一个子孙三世保全其王位的原因时,精辟地指出:
“此其近者祸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他又说:“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持无功之尊,无劳之俸,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这些话,可谓千古不易之理。
1967年,毛主席又一次阅读了《触詟说赵太后》后,他深有感触。在一次中央会议上,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高级党政干部讲述了这篇文章,并深刻地指出:
“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的初期,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这种分配是不断地进行的,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本主义复辟,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利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
毛主席从《触詟说赵太后》这篇文章中,总结出教育子女必须严格的历史经验。
毛主席不仅要求党政干部这样做,而且身体力行。毛主席对子女真疼爱,要求也真严格。
1946年,当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学习回国后,毛主席送他几件带补丁的旧衣服,让他到农村这个大课堂去上“社会大学”,以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他又送毛岸英上了炮火纷飞的朝鲜前线。当自己的爱子为国捐躯的不幸消息传来,他强忍着老年丧子的悲痛,发自内心地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从小在延安就跟着大人们一起在大食堂吃煮黑豆。考上大学后,和所有同学吃一样的饭菜,住一样的宿舍,一样的坐公共汽车上学、回家,一样的下乡参加劳动。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虽然看到李讷吃不饱心里很难过,却断然拒绝工作人员为正在发育的李讷多争取点口粮的建议。毛主席说:“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
1963年1月4日,毛主席给李讷写信说:
“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
早在解放之初的1951年,外交部亚洲司服务员魏宝贵给毛主席写信,反映中央机关某些干部,用公家的小汽车接送在育英小学读书的子女,造成汽油等资源的浪费。他建议由育英小学专设两三辆汽车,同时在西单附近定一联络点,由家长接送孩子,以节省国家开支,节省家长时间。
毛主席与爱侄毛远新
毛主席读信后,对这件事很重视,亲自批示给当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查明酌办。”并批注:“这个建议值得注意。”
触詟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对自己的子女不能让他们“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只有为国家多做贡献,才能使地位子孙相继,富贵长保。
对于党政干部来说,关于下一代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样是涉及到革命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这也许是《触詟说赵太后》对毛主席最大的感触。
毛主席主张的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培养策略,在当今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具有更迫切的现实意义。因此,今天的家长们,特别是身为领导干部的家长们,对《触詟说赵太后》这篇千古名文,应多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