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交加的漆黑夜晚,一棵小松树救了刘志丹——红二团兵败终南山北返照金历险记之四

文摘   2024-12-21 10:18   山东  

您错过我前面三篇文章了吗?太遗憾了!

前面的三篇文章——《1933年红二团兵败终南山,突围北返历险记之一:“红小鬼”一个玉米面馍馍救了刘志丹》《王世泰终于找到深山中瘦骨嶙峋的刘志丹——1933年红二团兵败终南山突围北返历险记之二》《刘志丹和王世泰等人向大烟土贩子“借”路费——红二团兵败终南山北返照金历险记之三》。

在这三篇连载的文章中,我述讲了1933年6、7月,陕甘红26军红二团,在左倾错误路线的推行者杜衡的瞎指挥,南下渭华,兵败终南山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刘志丹、王世泰等人,向大烟土贩子“借”了100两大烟土作为北返照金的路费。

但是借路费的当天晚上在一个村庄一位好心的老大爷家中吃饭时,村口放哨的战士发现几支火把,一闪一闪向村子里走来。

老大爷急忙说:“你们快走吧,可能是白军的巡逻队来了。”

老大爷把刘志丹等人送出门后,又特地嘱咐地说:“你们朝后山上走,千万不能下山。”

刘志丹、王世泰等一行人摸黑出了村子,急走一里多路,但此时刘志丹的肚子这时却疼得厉害,一步也不能走动了。这是因为多日的风餐露宿,挨饿受冻,严重破坏了他的肠胃功能,刚在老大爷家吃顿饱饭,加上着急赶路和气温太低,所以引起了他的肚子疼。战友们只好架着寸步难行的刘志丹向山上爬。

而这时,天公也不作美,空中浓云密布,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们走一步摸一步地向山上爬着。霎时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紧接着暴雨像瓢泼一样自天而降,把大家浇得浑身湿透。身材高大的王世泰索性背起刘志丹,命令大家:“快速往高处爬,当心被山洪冲走。”

大家借着闪电光,爬到高坡,走到一个石崖下避雨。山高风急,湿衣贴身,冷得大家直打哆嗦。刘志丹冷得全身颤抖,牙齿颤的咯咯直响,肚子疼得更加厉害了。

王世泰让大家想办法拾柴生火。但是大家随身携带的火柴,早已湿透了。幸好,马宜超心细,带的火柴用地图裹着,还能用。但是,到哪里去弄柴呢?突然,一道闪电劈开漆黑的夜空,照得大地一片光明。借着电光,曹士荣看到不远处有一棵小松树,高兴地大叫起来:“你们看,前面有棵小松树,咱们烧松树枝,松枝有油,一点就着。”

几个年轻人借着闪电光,走到小松树下,折了很多松枝抱回石崖下。雨不停地下着,大家用布把雨遮着点火,松枝太湿只冒烟不着火,马宜超急中生智,撕下几页地图,点着几顶破草帽,终于把火引着了。松树枝油性大,火越烧越旺。

战友们把刘志丹扶到火堆旁,烤了一会火,身上暖和了,他的肚子渐渐地也不疼了。大家见刘志丹的病好了,都非常高兴,紧紧围着火堆取暖、烤衣服。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一棵小松树救了刘志丹”的传奇故事。

天亮了,刘志丹带领大家继续西行,三天之后转到坝龙庙一带。连日来,每走到一处,刘志丹和王世泰都要劝说几个战友离队分头出山回照金。当然,每打发走一个战友,刘志丹和王世泰都会给他们一点“借”来的大烟土作为北返的路费。

在马宜超临走时,刘志丹写了个条子,让他顺路带给薛增平。薛增平,在1928年渭华暴动时任大队长,是暴动时任军委主席刘志丹的部下。渭华暴动失败后,薛增平逃到坝龙庙安家落户。刘志丹让马宜超给他带信的目的,是想见到他,通过他了解情况,并尽快争取与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

如果您认可我的文章,请下单我的代表作《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谢谢支持!

打发走几个战友之后,只剩下刘志丹、王世泰、吴岱峰、高锦纯、曹士荣和杨文谟等六个人。

那时红二团团长王世泰的主导思想是:宁可牺牲个人,也一定要保证刘志丹安全回照金。因为党需要刘志丹,陕甘根据地的老百姓需要刘志丹。如果刘志丹有个三长两短,王世泰他们是无法向党交代的。因此,王世泰认为六个人目标还是太大,在坝龙庙北山上,他又将吴岱峰、高锦纯两人动员走了。

当刘志丹等四人走到坝龙庙北山一个山头上时,马宜超带着薛增平还有两个团丁找了上来。

薛增平对刘志丹说:“找地下党组织关系好办,先请大家到我家休息一阵。”

起初,刘志丹和王世泰都不同意去他家,但是薛增平拍着胸脯保证,说绝对不会出问题。但因刘志丹的身体太虚弱,胳膊上长的毒疮急需治疗,确实需要找个地方休息休息,最后还是同意了。

在这里,王世泰劝马宜超说:“你脚上有伤,一起行动不方便,也容易引起怀疑,还是单独走的好。”照顾大局的马宜超,听从了劝告,为了革命的利益,拖着负伤的脚,独自先走了。

马宜超走后,傍晚,薛增平领着刘志丹、王世泰、曹士荣和杨文谟四人,到沟底一户人家吃饭、住宿。

然而,正是这个薛增平,却给刘志丹、王世泰他们带来了新的麻烦,造成了新的危险。

您想知道薛增平的举动给刘志丹、王世泰等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危险,刘志丹和王世泰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吗?请关注我的账号,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给您细细道来!


卢志丹
著名作家,代表作《毛品国学》《毛点评历史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