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从报纸上发现的一位青年才俊,不在乎其中学肄业学历而大加重用

文摘   2024-11-19 14:41   山东  

如果把史书比作凝固了的历史的话,那么及时记载每日、每周或每月天下大事的报章杂志,则是“活页历史”,一个人,倘若只埋头于发黄的史书的“故纸堆”里,就难免会脱离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一生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的毛泽东,把阅读报章杂志看得比史书更重要,更紧迫。“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这是从延安时期流传下来的毛泽东的一句名言。

毛泽东读报纸,不仅善于了解和掌握国内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最新动向,还善于以他独到的慧眼,发现人才。

1942年1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解放日报》读到了一篇文章——《从侯方域说起》。侯方域是明末的“四公子”之一,入清后参加河南乡试,中副榜,曾向清总督出谋献策。该文对这个“生长在离乱年间的书生”,作了犀利的解剖。文章中写道:

两年前读过侯方域文集,留下的印象是:太悲凉了。至今未忘的句子“烟雨南陵独回首,愁绝烽火搔二毛”,就是清晰地刻画出书生遭变,恣睢辛苦,那种愤懑抑郁,对故国哀思的心情。

一个人,身经巨变,感慨自然会多的。不过也要这人还有血性、热情、不作“摇身一变”才行,不然,便会三翻四覆,前后矛盾。比如侯方域吧,“烟雨南陵独回首”,真有点“侧身四顾不忘故国者能有几人”的口气; 然而曾几何时,这位复社台柱,前明公子,已经出来应大清的顺天乡试,投身新朝廷了。这里自然我们不能苛责他的,“普天之下”此时已是“莫非”大清的“王土”,这种人也就不能指为汉奸,况且过去束奴的奴才已经成为奴隶,向上爬去原系此辈常性,也就不免会企望龙门一跳,跃为新主子的奴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近几年来我们不是看得很多:写过斗争,颂过光明,而现也正在领饷作事,倒置是非的作家们的嘴脸。

……

虽说此文只有千余字,但文笔酣畅,深沉老辣,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构思巧妙,结构缜密,驰骋议论,而又凝炼集中,有着中国传统散文的精辟、典雅、庄重之风格。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史功底之深厚,思想认识之深刻。毛泽东读后,拊掌赞叹,颇为赞赏。

毛主席一打听,此文的作者原来是田家英,而且竟然刚刚20岁!当毛泽东了解田家英的大概情况后,赞叹道:“家英是个人才!”便特派人把他请去面谈一番,赞扬他的文章给“大后方”因看不见国家前途消极悲观、空虚颓废的人们抽了一阵猛鞭。

还有一次,毛泽东散步时,走到陕北公学教室附近,无意间听到田家英在给机关干部上课,讲解古文。毛泽东竟然被田家英的精彩的讲课所吸引,不知不觉地停下脚步,在窗外静听起来,久久不肯离去。

精辟的文章和精彩的讲课引起毛主席瞩目的青年才俊田家英,其早年遭际却极其辛酸和坎坷,他的学识完全靠自学而得。

田家英是四川双流人,生于1922年,本名曾正昌。他3岁时父亲辞世,由大哥管家,家境日趋困窘。他读过几年私塾。9岁时,母亲又不幸病故。迫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中途辍学,在中药铺学抓药。但他并不屈从命运的安排,立志苦学,在蚊帐上贴上对联“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以自励。他没有书读,便四处借阅,仅有的零花钱几乎都用来买书。经过两年多自学,他在国文、历史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1933年初,他考上了中学。但家中经济拮据,就读一年便又辍学。

1935年,田家英的文章开始在报刊上出现。他主要写散文,偶尔也写诗歌、小说和书评。他笔名较多,但用得最多的是“田家英”,这个名字也逐渐引起成都文坛的关注。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仅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随着“田家英”这个笔名的传扬,他那“曾正昌”的本名也鲜为人知了。

田家英勤奋写作,得到了一点微薄的稿酬,又萌发重新上学的念头。1936年秋,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时教学质量较高的成都县立中学。然而,1937年他又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学校开除。因此,如果按学历讲,田家英中学肄业。但他无疑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1937年,在地下党帮助下,田家英奔赴延安。1938年2月,田家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陕北公学总支秘书、中国近代史教员、宣传科教育干事等。1939年,他担任中国问题研究室研究员、学院教育处干事和中国现代史教员。1941年,他进入中央政治研究室。

田家英在毛泽东的脑海里留下了非常良好的烙印。1946年,毛泽东长子毛岸英自苏联回到延安,由于长期待在苏联,岸英的汉语讲不好,毛泽东便想请一位老师来教岸英的中文和历史时。此时,毛主席立刻想到了田家英。毛主席一点也不计较他非名校毕业、没要很高的学历。

1948年8月,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毛泽东的工作非常繁重,亟需增加新的秘书。毛泽东又想起了田家英。毛主席让田家英当场草拟一份电文以考验,田家英一挥而就,文不加点。毛主席阅罢十分满意,于是正式调任田家英为自己的秘书。从此,田家英担任毛泽东秘书达18年之久。

(如果您认可我的文章,请下单我的代表作《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谢谢您的支持!)

卢志丹
著名作家,代表作《毛品国学》《毛点评历史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