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工作手记:乌干达制造的沙发质量比国内还好

文摘   2024-12-15 22:39   乌干达  

早晨,我在一个江南小院里醒来,院里有一口大水缸,水缸里有几只乌龟,乌龟在晒壳,见人来,乌龟把头缩了起来,鹦鹉悠闲地梳理羽毛。


这只鹦鹉吃辣椒,一口一口啄开,青红辣椒都吃。

很难想象这里是非洲。

这个徽派建筑的院子,是姆巴莱工业园的招待宾馆。

乌干达多雨,下雨的时候,坐在院子廊檐下,闭上眼睛听一会儿雨,感觉在皖南。


思乡很具象。


园区里现在有五十多家企业,四百多中国人,倒也不寂寞。

中国人普遍有镜头恐惧症。在门口采访,遇到中国人,他们挥挥手,不愿意面对镜头。


也不是所有的黑人都能说会道,但大多数人,面对镜头都很自信,虽然兜里银子不多,但活得很开心,面对镜头,又唱又跳。


去乌干达豪华家具厂采访,我得到了一个很震惊的消息,那里的中国工人告诉我,他们在乌干达生产的沙发比国内的质量还要好。


这怎么可能?

技术是一样的,都是数控机床切板打孔,但乌干达的沙发用的是实木。


工人拿起木方来,这都是乌干达的实木,木头是真好,十年没问题。


国内用的是三合板,锯末。


我跟乌干达同事说起这事,他们并不买单。

他们跟我说,木头不值钱。实木,乌干达实木多了去了,乌干达找锯末聚合板比较难。那倒是个新鲜玩意。


沙发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乌干达人也能造沙发,问题是乌干达本地人的沙发就是木头,海绵,布。全是手搓的,没有弹簧和弹力带,乌干达人还需要学习。


姆巴莱工业园有本地员工六七千人,工业园是提供免费午餐的,我于是去联合钢铁厂蹭了顿免费午餐。

天底下也有那免费的午餐。本地午餐是米饭,玉米粉,豆子汤。闻起来一般,吃起来也一般,但并不难吃,豆子有点儿咸。


工人们见到一个中国人坐在餐厅跟他们一起下手抓饭吃,都过来跟我打招呼,还拍照。


洒家到了非洲是酒也喝得,饭也吃得,路也走得,非洲人能吃得,我亦吃得!


用手抓饭吃虽然不很雅,但确实速度快,无移时,一大盘米饭,玉米粉和豆子汤吃完了。

非洲的玉米粉和国内的不一样,我不知道是品种不同还是加工方法不同,这儿的玉米粉是纯白的,也不剌嗓子眼。


免费午餐是1500先令,人民币3元,工厂掏钱给工人买单。周六吃一顿肉。


我对面一个高级工人,盘子里有一大块肉。我过去问他,为啥你能吃肉?

他说,这是Special order.单点的。


三块钱能吃撑。很多非洲人早晨不吃饭,喝一杯茶或者咖啡,晚饭也很少吃,喝点茶,吃块甜点。但午饭是一定要吃好的,量大,热量足,一顿顶三顿。


在卖场,我看见销售员的午餐分量,感觉不可思议,满满当当一大盘,全是碳水。

当地人工资不高,一天20人民币算高的。


我问我带来的本地员工,这饭咋样,他们不能打自己的脸,说,OK。

晚上本地同事带我去吃高级本地餐,有鱼有肉,也不贵,20人民币。







刘行非洲
非洲工作之余的碎碎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