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理解、成为盈科 | 律所印象·盈科篇

职场   2025-01-15 19:12   北京  

提到盈科律师事务所,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规模大」。但规模只是结果,真正支持盈科发展的,是它的职业经理人体系、股权合伙人模式,以及因此带来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活力。盈科的制度体系,从十多年前被质疑,到被时间和成绩证明,再到今天成为很多律所学习的对象,这其中还有哪些被忽略的真谛。

本文系大鱼「律所印象」系列文章第二篇——盈科篇。大鱼将从一位行业观察者的角度,讲述他看到、接触和理解的梅向荣主任,以及盈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文|余朋铭 新则创始人


各位好,我是新则的大鱼。

这是律所印象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上一篇讲的是对恒都这家年轻的新生代规模律所的印象,这一次,我想和你聊聊对于宇宙第一大所——盈科的一些印象。

01

盈科不只是「规模大」


前两天,很多盈科人都在朋友圈宣布全所人数破了18000人。


看到这个消息,我忍不住发了个朋友圈。



「规模大」,毫无疑问,是人们对盈科的普遍印象——仅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盈科就成为了中国、全球乃至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律师事务所,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但我不想只写「大」这一个点,从我的角度,盈科最值得被记住的,或者对法律行业最有价值的贡献,是他们的经营和管理模式


因为规模是一家律所经营良好的「结果」,中国有非常多的律所经历了20年、30年 乃至40年的发展后,都达到了非常不错的规模。但像盈科一样,能把律所的经营管理方式,从传统的合伙人自治模式往现代公司治理方向推动的,非常稀少。


在巨大的规模之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体系、明确的股权合伙人制度,这些当年(包括现在)很多行业内的人都不太理解的律所管理做法,恰恰都证明了盈科的战略以及公司制管理的有效性。


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说,中国的律所管理模式,本质上只有两种——


一种是以盈科为代表的,直投直营+职业经理人管理+平台化经营的律师事务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律所


另一种,则是中国绝大多数律所的形态,不论是直营还是加盟,本质上都是合伙人自治,合伙人既做业务又负担管理,或者说,大部分都很难称得上有管理。


当然,我也得坦白,在10年前刚入行时,我和行业里很多人一样,也对盈科有很多误解,甚至是偏见。


02

质疑、理解、成为盈科


回想自己2014年刚入行时参加的很多律所管理类论坛,当时大家讨论的话题,和现在的角度很不一样。

那个时候行业内的热门话题是专业化,对应的是精品所百花齐放。在大部分律所主任的眼中,「规模化」只是律所的发展选择之一,甚至是那些不会被看上的选择之一。

特别是那个时候的律所普遍是「自然做大」的,成立时间越久,越容易做大,「主动规模化」的似乎只有盈科一家,就会显得非常另类。

另类通常就会带来质疑。那个时候行业对于盈科的印象普遍一般,我也是。在无讼工作的那几年,我们主动接触的盈科律师和盈科律所,和现在相比要少很多。

现在想想,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盈科是从2012年左右才开始规模化的,那个时候还是它规模化的早期阶段。因为还没有大到那个程度,所以你感受不到它的变化。

但如果站在2024年往回看,你会发现,10年前那些倡导精品化模式的律所们,大部分都还在原地踏步,真正意义上做好的凤毛麟角。反而是那些选择了规模化的律所们,在这10年内探索出了各种各样的路径。

所以有时候我会很感慨——

一件事情大家都说对,但是大家偏偏都不做,或者都做不好,那很可能说明做它的时机不到,甚至,说明它的方向是错误的。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中国律所的规模化报告,以2012年为分界点,看律所的分所布局情况,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就是2012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律所开始明确、主动地通过开分所,做大自己的规模。


而这一切,差不多就是从盈科主动推动规模化开始的。

如果你仔细想会发现,其实大成律所当年的发展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只不过大成做得更早,于是很多人都慢慢忘记了大成当年是怎么开始的。我相信大成当年刚起步时,也一定经历过行业里类似的评价和压力。

而到了现在,特别是这几年,你会发现对很多律所主任来说,规模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而是个路径、模式选择问题了。讨论要不要做已经不重要,怎么做才是关键;规模化不再是个意愿问题,而是个能力问题

而这一切的背后,我理解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过去10年里,中国的律师人数在持续、高速增长,它从宏观层面,变成了律所规模化的红利。

1979年至2024年中国律师人数增长情况

虽然现在还是有很多律所的主任会有所谓的「规模化羞耻」,但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嘴上,实际执行层面还是在非常明确地扩大自己的规模。

我和很多律所主任私下聊天,他们也慢慢从质疑盈科,变成理解盈科,乃至希望向盈科学习,走他们的管理模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盈科真的是非常有战略定力的——当年起步的时候,没有受我们这些旁人的影响,非常坚定地执行自己的战略。

03

盈科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2020年底,我买过一本书,叫《如何做中国最好的律师事务所》。这书已经绝版了,我买到的是一本别人写写划划过的旧书。


那个时候我刚开始创业,关注和研究律所发展以及对应的律所管理,但行业内相关的书其实特别少,大家讲起来也都是大同小异、冠冕堂皇。看到这本梅主任写的书,我如获至宝。

只是那个时候,我对盈科还停留在当年在无讼时建立的印象,所以即使是看到这本 2009年出版的书,看着梅向荣主任十多年前就想清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并且完全没有犹豫地坚持执行时,我虽然觉得梅主任特别牛,但确实还是没有理解盈科的厉害在哪里。

直到2021年6月,盈科搬到了中国尊,我去拜访梅主任,做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后,才开始慢慢明白盈科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就像冰山一样,你看到的是盈科过去10多年持续规模化,人数快速上升,但这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藏在水面下,真正支持盈科持续发展的,是它的职业经理人体系以及股权合伙人模式带来的组织活力;最最底层的,则是他们开放、包容与平等的文化。

组织活力这件事真的是盈科最大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规模化上,近期最直接的例子,就体现在出海这件事上。

盈科并不是国内最早做出海的律所,但现在绝对是声势最浩大、布局最广泛的,因此从长远来看,也注定是体量最不容小觑的。

我之前和某律所主任谈这个观点,主任不屑一顾,说还不就是因为盈科有钱——潜台词是,如果他自己有钱,他也能做到这个程度。

钱当然很重要,但我想说的是,有钱的同时,还能明确服务于战略,有效地用出去,才是盈科真正的实力。

因为账面上有钱的律所,中国有很多,但很少有律所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战略,集中力量办大事。相比之下,很多律所反而有明显的大公司病,发展得越大,决策就越困难,在重大事情上的投入就越不足。

与此同时,钱能花得好也是本事,这是要靠组织能力的。

我曾经和一位律所主任说,你不要小瞧盈科,同样都是花100万,盈科的执行主任就容易带来更大的效果,给你们的管理合伙人或者执行主任,且不说管理层面给不给得出来,就算给了,做出的效果大概率也不如盈科。

这里面不是能力的问题,真的是制度的问题。

我觉得盈科最牛的地方,在于它真正做到了律所的管理是职业经理人负责制,而不是合伙人负责制。

04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匿名采访,对象是一个盈科的律所执行主任,讲的就是他们的执行主任制度。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律所都意识到专职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其实执行主任这个岗位很多律所都有,但是普遍做得不如盈科好,这其中核心的区别就在于——

盈科的执行主任是「事实上负责」自己律所的发展的。其他大部分律所的执行主任,主要是管理层的干活人,负责执行管委会的工作。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传统合伙制的律所主任们,感觉自己管理遇到瓶颈,希望通过我帮忙招职业经理人时,我都会坦言——

你不能看到盈科发展好,就觉得把职业经理人复制过来就行。它的职业经理人之所以能发挥作用,不仅仅是经理人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律所的经营发展,这个职业经理人能够负责,能够独立决策。在你们的律所里,应付合伙人的意见就已经够呛了。

所以在最开始我才会说,中国的律所管理模式就两种,一种是盈科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另一种是合伙人一起管。底层区别就是,谁在真正负责

我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律所有职业经理人且职业经理人负责的好处,就是——

谈事情很好谈,做事情很好做。

和传统律所谈合作,要么就是得直接搞定主任,要么就得在各个管理合伙人之间周旋。问题是,他们很多也并不明确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因为大部分时候还是会以自己的业务发展为主,律所管理只是兼职,所以推动合作就比较慢。

而放到盈科的体系里,你很明确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执行主任们也很明确,所以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很好谈。

从做活动的角度来看也是一样的。比如新则组织线下活动,在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我最爱去的肯定是盈科。

第一,当然是因为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里,盈科的办公位置普遍都比较好;第二是盈科的行政执行团队,在服务能力和执行水平上非常优秀。

而这些组织能力,都是需要制度支持的。我理解,执行主任负责制是最重要的抓手。

所以每年年底我自己回顾总结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这一年参与了好多好多与盈科有关的交流。从全国范围到区域范围再到具体的分所层面,从宏观的行业趋势到微观的律所管理,有的是我们发起放在盈科举办,有的是盈科发起我们来参与,总之非常多。


前段时间我看法律先生彭帅也写了篇关于盈科的文章,也提到了类似的现象和观点。

我理解我们想说的是一样的:有效的组织能力+规模效应,会带来很大的不同。


05

一点遗憾


所以我讲盈科的印象,就不太好讲。

因为我对盈科的感性感受,不仅仅来自梅向荣主任,还有这些年盈科各地的律所、主任、律师,他们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我对盈科的印象。

我至今都很遗憾的事情是,一直没能请梅向荣主任来开言大会做分享。其实很多次都有机会,但最终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对上时间。

最接近的一次是2022 年,内容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却偏偏赶上了疫情,梅主任生病了,只能在线上参与。(点击查看梅向荣主任分享详情)

总之有点遗憾,因为那是开言有史以来,舞台美术最好的一次。


开言结束,我拜访了梅主任,厚着脸皮要了个新书签名,算是补偿自己的遗憾。


也是在那个时候,梅主任和我反复提到和强调了盈科接下来的战略,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的理念,以及出海的很多想法。

现在想想,其实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也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这两年里,这些梅主任战略规划里的事情,已经遍地开花。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战略能力,以及执行能力啊。

06

三点印象


还是那句话,盈科太大了,而篇幅又有限,所以我能讲的印象,一定是片面的,希望各位能理解。

但若非要总结,我对盈科的印象就是三点——

  1. 明确而坚定的战略

从起步时的规模化,到现在的国际化,我觉得盈科在大方向上是没有判断错误的,而且知行合一,说干就干。

战略明确而坚定,这是一个组织能发展起来的必要条件。这也说明,梅向荣主任是真正意义上的律所管理者。

  1. 真正超强的组织能力

就像前面反复提到的那样,我觉得盈科最大的优势特点,就是他们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这个制度使得律所在传统的合伙人自治模式之外,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模式,并且形成了真正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才是盈科能够做到那么多事情的关键。它背后的道理其实真的很朴素,就是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

  1. 巨大的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几乎所有行业发展到成熟的必然结果,而盈科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法律行业内的实践。最重要的是,盈科的各个分所之间是深度绑定的,是具备强整合基础的,而不是像很多合伙制律所,本质上还是松散的利益结合,因此规模效应更容易发生在盈科这样的体制下。而这件事,在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宏观环境时,会有重要价值。

盈科在品牌、规模化、国际化这些层面,用自己的实践验证了梅主任 10 多年前的规划。我也非常期待在未来 10 年,他们在新的战略下,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新道路。

非常期待。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新则创始人余朋铭交流沟通


- End -

新则
探索法律行业新规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