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联,和它背后的三个关键人物 | 律所印象·中联篇

职场   2025-01-22 18:28   北京  

中联律师事务所自2021年成立,以创新的“N+1”模式,迅速成为拥有31家律所、1400余名律师、全国规模排名前30的大所,它的成长速度和规模化模式令业界瞩目。中联以自己的方式开创了律所规模化的全新路径,而它的成功,尤其与“人和”分不开。


本文系大鱼「律所印象」系列第三篇——中联篇,大鱼将从自己与中联各位管理者的交集与感受出发,聊聊他眼中的中联发展模式,以及韩德云主席、周波主任、韩秀桃老师三位关键人物对中联发展的意义。


文|余朋铭 新则创始人


各位好,我是新则的大鱼。

今天是「律所印象」的第三篇,这一篇,我想写写自己对中联律师事务所的印象。

还是那句话,本系列所有的文章,都是我个人主观的、片段的对律所印象的描述,所以它们肯定无法做到完全客观,我所描述的印象,也都是在和这些律所具体的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如果有和你感受不一样的地方,也希望你可以理解。

今天之所以写中联,也是因为中联是过去几年里,律所规模化的独特样本

就像第一篇律所印象文章里写到的那样,在中国规模Top30的律所里,只有两家是过去5年里新上榜的。一家是恒都,通过有执行力的团队+年轻的创始合伙人,靠着自己的韧性快速发展;另一家就是中联了。

01

律所的整建制合并,没那么容易


众所周知,中联在这几年人数规模上升很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中世律所联盟的基础。中世律所联盟毕竟是当年全国最大的律所联盟之一,链接的律所从规模到质量,都是行业内顶尖的。


这是中联能够起步、发展的起因,但坦白讲,至少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全是好事。因为哪怕我一个第三方,在中联成立的前后(即使现在)也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外部传闻。大家是否真的愿意、能够合并在一起,这里面涉及太多的想法,以及对应的太多需要协调、处理的现实问题。

我也知道很多其他中世律所联盟的成员律所,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想法。所以最开始的时候,说中联能成的、不能成的人都有很多,我也是一直在观望。

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中联上海只有地理位置的优势,上海的头部律所实在太多、太强了,相比当时中联其他在本地占据头部地位的成员律所,上海所不论在身份还是底子上,都需要先快速发展起来,才能事实上起到示范作用。

可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我看过的那么多律所发展过程中的故事,都告诉我,如果做不好,很容易出问题。

但从去年10月份参加中联江苏所的活动,到年底参加中联北京所的开业,再到最近了解的中联上海所的发展情况,我还是非常感慨的——因为很明显,中联已经解决了很多行业内外人士都在关注和顾虑的问题,走上了正轨。

随着自己和越来越多的中联人接触,我慢慢对这一切变化背后的原因,有了更多感性的理解。

从我的视角,我觉得这一切和三个人很有关系。

02

韩德云:放弃本土头部所资源地位,大胆打破地域限制


第一位,当然是中联重庆的韩德云主席

我在天同的时候,就知道韩德云主席的大名了,那个时候索通是重庆本土头部大所,公司制、一体化的管理,不论是业绩还是规模,都在当地有非常明确的优势。

而且或许因为韩德云主席是四川人的关系,一直听说他的风格是心直口快、雷厉风行。

前段时间中联南京办公室揭牌暨中联七家江苏分所开业,我受邀参加他们的论坛,在一个圆桌问答的环节,就强烈感受过韩主席的犀利风格。

但实话实说,我还是很喜欢韩主席的。一方面因为他只是说话直接,并不会“倚老卖老”;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对于行业发展有着很清晰的判断,并且知行合一。

我2015年就看过韩主席和蒋勇律师对谈的一个内容。从那个时候的表达来看,其实当时韩德云主席就已经意识到,区域所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打破本土的限制


请注意,这是10年前的观点,这种判断即使是放在现在,也是很反主流的。因为很多地方所都会觉得自己是资源头部,是地头蛇,且有机会走出去。

后来我和韩主席私下聊天,他也很直白地说,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不是统一大市场,是若干巨大差异的区域市场的组合。但同时,也必须认可北京、上海所的地理优势。

这个观点,就很好地解释了两件事——

1. 为什么要做中联,并且把总部放在上海;
2. 为什么要采用 N+1 模式

既认同北、上为代表的全国所的优势,又明确本土所的优势。

前段时间我们举办开言第九季时,原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主任、现北京德恒(西咸新区)律师事务所主任的闫玉新律师也在活动现场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所以我觉得,中联起步发展时,索通的加入是很“加分”的。韩主席牵头,但是总所不放在重庆,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决定,体现了他的知行合一。

你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本土头部律所,你会不会放弃自己的身份和资源,这个选择对你来说重不重要。

这恰恰是让人佩服的地方。

03

周波:天时地利之外,真诚、有韧性的人促成人和


我对中联印象的进一步加深,主要是因为周波主任。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在中联刚起步时,虽然周波主任自己也是大律师,但是当时他牵头的上海所,和其他中世律所的成员所相比,行业地位还是不一样的。

但毕竟天时、地利都在,能不能做好,就看人和了。所以我一直很关注中联上海的状态,好奇他们的每一步发展,这背后,其实是好奇周波主任的状态。

所以我一直想和周主任聊聊,但毕竟是大咖律师,也不熟,虽然较早加过微信,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深入了解。

后来和周主任建立联系,以及加深印象,是因为两件事情。

一是他们刚搬去富士康大厦不久,受王钺翰律师邀请,给中联的合伙人做了个小范围分享,那次算是第一次和周波主任正式见面。

二是之后因为一些个人的理由,和联合所的王竞主任、星瀚所的卫新主任,加上周波主任一起吃了顿饭,发现周主任是我的华政老学长。

一回生二回熟,就和周波主任熟悉起来了。

印象很深的是有次和周波主任单聊,我把我从外人的角度理解的中联的情况,以及中联上海所发展的思路和他讲。然后他就很坦诚地和我说了中联背后的一些情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挑战,包括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故事。

听他讲的时候,你既能看到他真实、不“装”的一面(因为啥都讲了),又能看到他坚持、有冲劲的一面——就算困难重重也要坚持干下去。

我那个时候只有一种感觉,就是周波主任很亲切,没有架子;既斯文诚恳,又有江湖气;而且,确实没把我当外人😄。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中联上海发展很快,中联自身也在疫情的压力下快速完成整合,规模很快进入全国前30。我也就请周波主任来开言第八季,讲了讲中联的故事。


实话讲,看了开言的视频你会明白,周波主任明显不是一个擅长演讲的人,不会「讲故事」,但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你更容易对他产生信任。

04

韩秀桃:资深前辈再加持,发展好中联的决心很大


我对中联的印象进一步升级,是在2024年中,中联北京宣布成立的时候。

总部在上海的律所在北京开所,开起来的有不少,能开好、做大的,凤毛麟角。因为北京和上海一样,强所林立,竞争很强。

所以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疑惑的——这对于中联来说,会不会太快了、太早了。虽然北京的创始团队很优秀,但难度也很大呀。

后来我发现情况有点不太一样,因为北京所邀请了韩秀桃老师作为名誉主任


同时,北京所正式开业的时候,我也感受到了中联内部的团结——几乎全部核心城市的分所主任们,都到场支持了。

这意味着,他们想把北京所做好的决心真的很大。

韩秀桃老师一直是我非常佩服的行业前辈,入行的这么多年,我在无数个场合都听到过他的名字以及各种对韩老师的赞扬。

还是那个原因,我是行业后辈,虽然知道韩老师的名字,但从来没想到能和韩老师有什么交集。

最开始和韩老师认识,是在兰台所的周年活动上。印象很深,当天碰到韩老师时,他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谈了一会儿就更感慨了——韩老师清楚地知道我在做的事情,以及各种观点,并且很荣幸,韩老师也一直很支持我的想法。

甚至在很多关键的时点,我都会私下去找韩老师请教,希望他能够给我一个思路。韩老师也从来没有拒绝我,都是很直接、明确地给我答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这让我的印象进一步明确了——和韩德云主席、周波主任一样,韩秀桃老师也是那种让人很亲近的人,没有架子,非常包容,而且对行业有很深度的思考。

而这样的前辈会这么深度关注中联的发展,我觉得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05

中联未来可期


前些天一位对中联感兴趣的律所主任和我聊天,我下了个判断——

在当前阶段,中联基于天时地利人和,凭借自身过去的积累,保持发展应该不是问题。

当然,后续的挑战可能在于分所布局完成、规模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的整合问题

这个问题我在持续关注,我相信韩主席、周波主任也都明白。

但我坦白讲,因为律所毕竟是人合性的组织,所以我依然对中联的进一步整合有非常大的信心,底层原因,就是我相信有前面三位前辈在,这些问题,都有机会、有时间被慢慢解决。

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我对中联的个人看法和印象,我受他们三位的影响,形成了对中联的不完整的印象,可能有细节上的误判,但我想,大面上一定不会错。

中联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中国律所规模化的另一种可能,光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关注了。

往期文章:‍‍‍‍‍‍
质疑、理解、成为盈科 | 律所印象·盈科篇
从精品所到TOP30规模所,我眼中恒都的8年变化|律所印象·恒都篇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新则创始人余朋铭交流沟通


- End -




案牍×新则新春限时特惠开启~扫码购买案牍年度会员,可分别获得价值100元及500元新则代金券👇





2025年,向「拿到结果」的律师学习。新空工坊私董会2025年第一期北京站和第二期上海站已出炉,欢迎报名👇





近期直播,欢迎预约






新则
探索法律行业新规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