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在开言第五季「乘风破浪」的现场,恒都律师事务所主任江锋涛律师以《管理驱动律所发展》为题,分享了彼时正在快速规模化中的恒都,对于律所管理的思考:“如果我们想与众不同,如果我们想卓尔不群,如果我们想做出成绩,必须依靠管理,必须把管理当成一辈子的修行”。以下为他的演讲全文。
”
为什么我们认为恒都发展的关键是管理?我想给大家展示这样一组图:这张图的横轴代表每个人可以影响的范围,纵轴代表每个人的能力值。理论上每个人的能力值应该在 0~10 之间,如果能力值能到10,就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而这个人所能创造的能力价值,就是阴影区的面积,即 1×10。 对于个体而言,所能创造的能力价值始终是小于 10 的,要想突破个体价值的局限,有赖于管理的力量。 设想一下,我们组建了一个团队,团队成员共 10 个人,每个人的平均能力值是6:如果通过有效的管理,我们把团队成员的平均能力值提升到了 8:那么,所创造的能力价值增量即 (8-6)×10=20,这就相当于通过管理,一下子获得了两个人的力量。因此,有时候管理的价值就在于到底能够调动多少人,你所调动的人越多,激励越有效,你所能创造的价值就越大。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说过 :" 现代企业的成功就在于优秀的管理 "我们公认的这些优秀的企业家,如华为的任正非、阿里的马云、亚马逊的贝佐斯等,他们的经历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陈志武教授所著《金融的逻辑》一书提到一个观点:为什么现代战争越来越少,因为大企业越来越多。要建立一个全世界的商业帝国,并不需要像过去一样去打仗、去掠夺、去流血牺牲,只需要建立一个伟大的企业就可以了,比如苹果、亚马逊和华为。这也是管理的价值,管理可以消灭战争。再看一个反面例子。电视剧《楚汉传奇》,讲的是楚汉之争的故事。项羽是一个能力超强的人,他的个人能力值甚至可能突破了 10,到达14、16 甚至 18,但为什么他最终败给了贪财好色、痞子似的刘邦?因为刘邦有一个有效管理的团队。尽管他经常自嘲“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但他可以管理、带领这些人才,这就是他胜过项羽的地方。同样地,如果我们想建立一家伟大的律师事务所,首先要从内心里认可与重视管理的价值和作用。 如何实现有效管理?经过过去 10 多年的努力和尝试,我认为实现有效的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重要性无需赘述,然而,很多律所事务所,甚至很多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都形同虚设。 几乎所有律师都会说“客户至上”“以客户为中心”,但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我们在决定一个案件接与不接、由谁来接的时候,是考虑的自己的利益还是客户的利益?我认为真正能检验“以客户为中心”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否落地的关键,即当合伙人利益和客户利益发生冲突时,你究竟选择维护客户利益还是合伙人利益。举一个例子,假设我是一个劳动法专家,而我的客户来问我一个非常专业的商业秘密案件,我怎么办?有三种选择:一是我自己查一下法条,努力把这个案子消化了,这样律师费仍然归我;二是我再去找一个做商业秘密的律师,与他一起合作办案;三是我找到做商业秘密的律师,毫不犹豫地把案子完全交给他。 作为律师,我们每天都面临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既不想与别人瓜分律师费,也担心客户会被撬走。而在我看来,这就说明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并没有真正落地,否则就不会有纠结、彷徨和犹豫。
如果有一个好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并且能够使其真正落地,就会机会打造一个“上下同欲”的组织。 恒都从成立之初起,就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起初我们只是一家知识产权专业所,但后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客户对我们产生足够的信任后,会想把其他专业的服务需求也委托给我们,于是,我们开始往综合性的律师事务所转型。 进一步地,我们发现客户不仅希望把北京的案子委托给我们,还希望在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有了案子后,也能委托给我们。于是,我们又把自己变成了一家全国所。 然而,当我们拥有了20个分所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服务能力还是不够,客户还是会提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案件,在意想不到的城市、行业和地域。 因此,去年我们在香港成立了恒都律师事务所,目前已经吸纳了40家分所,希望以此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就在上个月,我们又对恒都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进行了再次梳理和还原,提出恒都发展的“九字诀”。懂客户:所有的服务都紧跟着客户走,必须知道客户想什么、要什么。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还不够,还要有能够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好:法律服务行业本质仍是服务业,让客户感受到“被服务”很重要。我们在创办分所、拓展业务的时候,都牢牢地围绕这九字诀、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进行落地,使之成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举个例子,我们的青岛分所特别擅长建工领域案件,从今年6月份成立以来,青岛分所已经和总部合作了20个案件,基础代理费近600万,风险代理费近8000万,发展势头很好。但就在青岛分所成立不久后,恒都总部曾有合伙人提出,建工案件标的大、收费高,我们能不能自己组建一个建工团队来做这些案件呢?当总部利益和分所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办?很简单,看看恒都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既然青岛分所已经在建工领域具备非常强的实力,可以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为什么还要再花力气组建一个新的团队呢?分歧就此消弭。使命愿景价值观可以让我们凝聚人心,积聚共识,消除分歧。如果我们希望做一家伟大的律师事务所,需要好好考虑我们有没有统一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它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还是真正地放在了我们每个合伙人、每个律师,甚至每个行政人员心里。律师行业流动性非常大,很多合伙人、律师常说,我随时都可以离开这家律师事务所,因为客户都属于我自己,这家律师事务所对我来说没有价值。这是绝大多数律师事务所不愿承认又必须承认的现实。律所作为一个平台,对别人有价值,才能吸引人才聚集;如果没有价值,人才随时都可能离开。律师事务所基业长青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拥有核心能力。每家律所的核心能力不一样,品牌、资源、专业、销售……都是核心能力,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核心能力是否持续、稳定。恒都大客户中心代表了恒都的核心能力。从成立之初起,我们就在思考恒都到底需要怎样的核心竞争力,而我认为,应该是案源。因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一支团队,来负责案源拓展。经过近10年的积累,这个团队达到了130人,其中90% 以上的成员都有法律背景,但只有 25% 左右是律师。目前为止,恒都超过 95% 的案源都来自于这个大客户中心。大客户中心如何与办案律师配合呢?我们把案件开发办理过程分为 6 个阶段:获取业务线索,研究客户需求;取得客户初步信任,出具分析意见;进行客户会见谈判;确定报价方案,签订委托合同;具体案件办理;客户后续维护与挖掘新业务。第一个阶段几乎完全由大客户中心负责,之后的每一个阶段,大客户中心与律师团队的参与度比重不断发生变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核心能力,哪怕在今年疫情期间,我们仍然保持了50%的业绩增长。因此,每一家律所都要考虑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有了核心能力,才能吸引律师和合伙人留在平台。组织的发展一般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聪明,一个是健康。战略、营销、财务、技术,这些都属于聪明的范畴;但一个组织要走得长远,靠的是健康。比如相较于项羽,刘邦的团队就更健康。组织健康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是否有可依赖的激励体系。经常有律所主任和我诉苦:律师不专业、不敬业。但我认为,问题不是出在律师上,而是出在制度上。如果没有好的分配制度和薪酬体系,总是希望以“洗脑”的方式让律师更努力地工作,是不可能的。过去恒都实行的是非常严格的公司制,所有律师和合伙人都拿固定工资,年底再拿年终奖或分红。这样做的后果是律师活力不足,因为不管是年终奖还是分红,都装在“黑匣子”里面,律师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拿多少钱,就会选择少干一点或者不干。于是,我们非常痛苦地发现,一到下班时间人就全跑了,一到周末大家都关机联系不上。我们当时很苦恼,制定了各种制度:禁止拒绝工作安排、手机必须 24 小时开机等等。但这种典型的二元思维管理方式,把当时事务所的气氛搞得非常紧张,以至于招人都出现困难。后来,我们经过不断的研究,决定学习稻盛和夫,引入阿米巴机制,把每一个专业部门的小团队都变成一个阿米巴组织,自行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我们发现,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当你找到一个有效的制度,很多事情就会盘活;否则,就一定会陷入困境当中。组织健康的第二个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打造了良好的氛围。我们希望律所的氛围是实事求是、开诚布公的。我甚至经常鼓励合伙人和律师来直接“怼”我,因为当他怼你的时候,他真的没有把你当做老板,而是当做战友;相反,如果所有人都很怕你,只愿意跟你说一些虚头巴脑的话,你就必须警醒。这样的氛围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形成。我们做了这样一些事:从 2012 年开始,我们坚持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全国范围内的律所会议,至今已经坚持了 8 年;我们每次活动都会复盘,比如我今天的演讲怎么样,有什么问题,下次应当如何改进,活动可以如何发挥更大价值等等;我们每周的一三五都会进行业绩分享,每年组织文化学习,全所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比赛……我相信所有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所有律所团队的负责人,都特别希望能带领团队一条心、一起走,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但如果没有使命愿景价值观,没有核心竞争力,组织不健康,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把律师事务所比作一棵大树,组织健康是土壤,是大树扎根的基础;核心能力是树干,支撑起整棵树的主体;而使命愿景价值观决定了这棵树可以向上长多高。最后,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故事。我一直都说自己不是一个正经的律师,因为我在大学上的是文史哲综合素质教育实验班,而非法学。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我对于做具体的法律业务没有执念。与此同时,我一直想要做出一些事业。后来,我就看到了开头给大家展示的能力价值图。那张图给我很大震撼,我开始考虑,如果我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让更多人跟我一起同行。怎么做到呢?必须依靠管理。过去 10 年,我一直坚持做管理。我走了很多弯路,犯了很多错误,甚至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情,但我没有放弃,做错了就推翻重来。我读德鲁克,读稻盛和夫,我所有的学习都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管理的本质?怎样才能把每个人都激活?如果我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把恒都的每一个人都激活,恒都一定会变得更好。管理是管理者一辈子的修行。我们一直都在路上。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主任、各位合伙人、各位律师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道路。如果我们想与众不同,如果我们想卓尔不群,如果我们想做出成绩,必须依靠管理,必须把管理当成一辈子的修行,不要怕犯错,不要后悔,不要犹豫,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