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老妈去旅行,第三十四站:张北-呼和浩特

文摘   2024-11-12 22:47   上海  

震惊于

呼和浩特绝佳的地理位置和风水,

70万年前大窑文化的悠久历史,

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

“黄帝以后中国第一雄主”赵武灵王,

明朝历史转折点之一的土木堡之变,‍‍‍‍

从地名的改变

(库库和屯、归化、归绥、呼和浩特等)

到各民族的逐鹿

(林胡、楼烦、匈奴、汉、鲜卑、蒙古、回等),

金戈铁马,王旗变换。


本次长途自驾旅行的第三阶段,

是从内蒙东北角来到呼和浩特,
沿途花了13天时间,

行驶约4000公里,

领略林海、草原、湿地、沙地、黄土高坡等地貌,

补缺匈奴、鲜卑、契丹、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知识。


虽然曾有十多年寒窗苦读的经历,

旅途中不断涌现的知识盲点,

却将我们考得一塌糊涂……

一边行走,一边补课,一边反刍,

成为我们旅途的主旋律。




高速公路上惊现“民族团结”这一地名,

哈哈~干脆利落,必须点赞!

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

没啥比团结更重要啦!


在呼和浩特市中心,

“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的宣传海报、标语、横幅比比皆是。‍

石榴这个IP抓得好,

各族人民、多种宗教在此和谐共存,

一如这红彤彤、饱满多籽的果实。



Part 1




一早告别张北,

沿着草原天路向西进发。



前方进入内蒙界,

两地不同时段筑的路,

在日光照耀下“泾渭分明”,

所幸路面同样平坦、顺畅。


先去距呼和浩特17公里的丰州故城

始建于辽神册五年(920 年),

虽辽、金、元三代沿用450 年,

却仍遭废弃。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

东西宽890米,南北长1000米,

城墙都是用黄土夯筑,

如今只剩栅栏门后的几堆废墟。


切莫小看这荒草下的黄土,

其承载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2019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万部华严经塔

与丰州故城遗址隔着一片玉米地,

其实就位于丰州故城的西北角。

建于965-969年间,高九层,

因塔身涂了白垩土,俗称“白塔”


巍巍白塔,古城地标,

白塔机场、白塔火车站皆因之得名,

今呼和浩特机场仍沿用此名,

而白塔火车站已成旧迹。




沿着坑洼不平的曲折土路,

我们寻至呼市赛罕区白塔火车站旧址。

铁门紧闭,四寂无人。

白塔站始建于1921年,

京包铁路建成通车后即投入使用。

1937年归绥(呼和浩特1928年后的旧称)沦陷,

日军占领此站并进行了局部改造。

1977年因京包铁路改线而被废弃,

现为呼和浩特铁路局教育基地。 


站房等建筑依然完好,

上嵌陈世英书的匾额“白塔车站PAITA”。

周边铁路职工宿舍破旧杂乱,

站前空地上种着一畦畦菜田,

于衰败中显露盎然生机。‍


这里可谓呼和浩特近代发轫地,

曾经是人气最足、最热闹的地方,

而今成了被世人遗忘的角落。


我们在站前空地上小憩、午餐。‍

一只小猫蹑足而来,

神情里有一种从未见过的吊诡。

给了它几小块面包,

它嗅嗅,没理会,一步三回头而去。

纳闷:“这北地的猫跟咱江南的不一样?”

后来在大召寺遇见一只同样花色的猫,

似一道闪电从脚边跑过。

老妈打趣道:“和刚才那只猫一模一样,

伊来寻侬了闹!”


白塔火车站新址距此西南方几百米

1977年建成启用,

是京包铁路上重要的货运车站。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为呼市最早、最大、最宏伟的清真寺,

没有之一。

坐东朝西,寺门3开间,

为一处独立的中式三进院落。

礼拜大殿的三座拱门迎东而立,

殿内十二根大柱上刻有古兰经文。

门前有一座小型月台,

俨然大妈们丝巾飞扬的绝佳舞台。

大殿南北两侧是讲堂,

往东是接待室、沐浴室、水房、办公处及库房。

院子西南角矗立着1939年建的33米高的望月楼,

从顶端的瞭望亭可俯瞰旧城全貌。

寺内有乾隆亲题的匾额“ 古今正教”

绥远都统马福祥等政要名人题写的匾额。


呼市的回民随蒙古噶尔丹商队由西而来,

聚集在归化城外,

以屠宰牛羊、贩运皮毛为生。‍‍

康熙年间集资兴建了清真大寺,

1923年又捐资扩建了一回。

1949年后,政府出资多次补修了彩画。

但见:

青砖灰瓦,飞檐峭壁,

中西合璧,秀美壮观。


清真大寺前十字交叉的两条街,

许是呼市市中心最热闹繁忙的街道,

从旧城地图上看叫大北街、大南街。


我们沿着昔日的大北街南下,‍‍

不多远就是土默特议事厅

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初为归化城副都统署的衙署驻地。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衙署迁走,

原兵、户两司留居,‍‍‍

一应杂务由下属十二参领在此共议,

故称土默特议事厅。

民国时土默特旗总管署、旗政府仍设于此。

1949年后为土默特旗政府、

玉泉区法院等机构办公地。‍‍‍‍

议事厅尚在整修,并不开放参观,

我们路过时正逢一小姐姐驾车入内,

大门徐徐打开,得以进入一瞥。

小姐姐介绍说这是后门,

正门在前面议事厅巷,

整个院落一共三进,

除大门、大堂、东侧一排房为清代原建,

其他建筑多为民国时改建、添建,

基本保留原貌。



过议事厅、恒昌店街、四眼井巷、大东街,

前方巷口高企的牌楼上写着“三贤庙巷”

三贤是指刘备、关羽、张飞?

一查,果然是!

巷内原有一座供奉刘关张的三贤庙,

1931年,巷名依庙名而得。


更意外的是,小巷还是旧时钱庄街

清朝、民国时期是钱票集中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义泰祥首家入驻,

1920年绥远省地方银行平市官钱局在此设立,

钱业组织“宝丰社”设于巷内,

清代商会“乡耆会馆”就设在三贤庙。


寻常巷陌,竟深藏如此重要历史,

虽时光荏苒,几经变迁,

却是城市最珍贵的印记之一。




站在三贤巷口,

已望得见席力图召高高的红墙。

席力图是蒙古语,

意为“首席”或“法座”。

“召”为藏语,寺庙之意。

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在此坐床围世

他是唯一一位蒙古族达赖喇嘛,

其师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庙得名。


汉名“延寿寺”为康熙御赐亲题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康熙帝第二次西征噶尔丹凯旋,

驻跸此召遂赐寺名,

并在寺内立起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征噶尔丹记功碑”


建于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

起初只是一间普通小庙,

继大召后呼市建造的第二座藏传佛教召庙,

现今已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寺庙。


当然这规模是后世几经扩建重修而成,

占地面积大,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

大小院落、牌楼、山门、殿宇等俱全,

建筑宏伟,色彩华丽,

15米高的白塔是国内唯一有耳朵的塔。

主要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

附属建筑则左右对称分布两侧,

所有建筑都坐北朝南,

展现了汉、蒙、藏相结合的建筑特征。

席力图召曾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的“法座”所在,

代表蒙古王朝的权力中心,

其历史地位和宗教地位不容小觑。


🍃


传说朱元璋曾在此做过小沙弥。

一天,他边扫地边喃喃自语:

“要是四天王抬起脚来,

我便能扫得更干净。”

四天王一听真龙天子发号施令,

都乖乖地抬起脚来。

然而朱元璋扫过后忘了说把脚放下,

四天王时至今日脚还是抬着的。

也有些寺庙四天王的脚是放地上的,

这就要看建庙的时间了。

如是明前,四天王的脚自然在地;

如是明后,四天王的脚必是抬着的。 

哈哈~信不信有你!

以后进寺庙,别忘去验证一下!

‍‍‍‍


席力图召的斜对面就是大召,

寺前广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各种表演,目不暇接。

老妈被这番欢腾景象吸引,

不由自主也跃跃欲试。‍‍‍‍‍‍‍

劝老妈先去大召寺参观了再说,

她说:“我勿进去了,庙侪大同小异,

还是勒外头白相则劲。”

好吧,即使大同小异,

我也要进去看一看。



大召与席力图召一样,

也是呼市一座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且同属格鲁派(黄教)

汉名最早为明廷所赐的“弘慈寺”;

1640年呼市为后金占领,

皇太极下令重修和扩建大召,

并赐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寺额,

将汉名改为“无量寺”。

因寺内供奉着一座2.55米高的银佛

(400年前尼泊尔工匠用3万两纯银铸成,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

又称“银佛寺”。


大召为呼市最早建成的佛教寺院,

由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

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建成。

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

为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庙里不设活佛,并取消活佛转世规定。

顺治皇帝也曾歇宿于此,

因而大召又被尊为“皇庙”。


大召占地3万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8千多平方米,

平面布局同席力图召一样是汉庙形制,

大殿是寺中唯一藏汉结合的建筑,

其余则按传统中式庙宇建造。

寺内不仅建筑考究辉煌,

还拥有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

特别是大召“三绝”:‍‍

银佛、龙雕和佛教壁画,

连同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

构成了独特的“召庙文化”

大召西侧有保留完好的古建一条街,

青砖灰瓦,飞檐斗拱,

重现了明清时“召城”的风采,

拍摄古装片的剧组、网红纷至沓来。

大召、小召、席力图召……

这座1572年由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

仿元大都兴建的召庙之城

清初已是召庙遍布,商号林立,

一座兴旺繁盛的塞北名城。


这些不同教派、大大小小的寺庙,

是历史名胜、旅游景点,

也是当地百姓的心灵寄托,

让人看到信仰的力量,和谐的美好。



内蒙古是文物大省,

到呼市千万不能错过内蒙古博物院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其藏品的珍稀和浩瀚叹为观止!


从远古到当代,从天上到地下,

其中的古生物标本,

尤其是恐龙化石标本

在国内博物馆中数量最多、品种最全。



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

我最关注上图正中这座鹰顶金冠。

这是战国时期的文物,

国内唯一纯金打造的匈奴单于王冠,

出土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

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被誉为“草原瑰宝”。


初见此冠

是在鄂尔多斯博物馆来沪举办的文物展上,

虽然展出的是复制品,

但其绝美的造型和工艺令人惊叹!

现在终于能亲临现场一饱眼福。


它由冠和额圈二部分组成:

鹰高6.7厘米,

站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上俯瞰大地;

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

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

中间部分为绳索纹,

直径16.5-16.8厘米。


冠重1211.7克(2斤半不到),

却是这顶至高无上的王冠的份量。

不由得想起一句话: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内蒙古博物院三个楼面十几个馆,

走马观花四个多小时,

我都累得不行,何况老妈!

可她却说:“还好,不累。”

她看得比我们更仔细。


她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上图,‍‍

因为她自认为找到了“谷”姓的来源。

嘎仙洞似乎成了她余生最大的念想,

至今仍时时念起!


2006年增设的昭君石雕像



王昭君墓,又称青冢。

青冢二字出自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意为北地草皆白,

惟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


王昭君,名嫱,后称“明妃”,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

西汉建昭元年(前37年),

17岁的她被选入汉元帝刘奭的后宫。

因不愿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画丑,

在后宫三年未被临幸。

西汉竟宁元年(前33年),

20岁的她自愿出塞和亲,

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生下一子

三年后呼韩邪去世,嫡子继位,

王昭君“从胡俗”复嫁复株累若鞮单于

两人共同生活11年,生下二女。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若鞮去世,

其弟左贤王搜谐若鞮继任,

王昭君再嫁新帝,

不到两年便病逝,年仅36岁。     


‍‍‍‍

王昭君,以一女子孱弱之力,

使汉匈两族平息干戈,

和睦相处60多年,

中原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千百年来,世人只赞其大义英勇,

又有谁怜她孤苦哀愁?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宋·王安石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清·曹雪芹


为纪念她,多地设立昭君墓。

呼市大黑河南岸此墓为汉时夯筑,

墓体一如覆斗,高约33米,

是中国已发现的面积较大、保存较好、

内涵较丰富的汉代墓葬之一。

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

现存建筑都是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复原而成。

墓上有亭,

周围存放历代政要名人所立的8通石碑。

墓前有墓表、和亲铜像、神道、石像生、

青冢牌坊、昭君石雕像、董必武题词碑等。

1963年10月,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

在视察王昭君墓时写下一首《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单于大帐


去昭君墓前,

听驴友说或不开放。

在网上试着预约,

不想竟成功约到了内设的影剧院。

可是,走近一看却铁将军把门!

园区内所有馆舍都关门大吉,

包括三个博物馆。

失望是难免的,

毕竟不是所有相关知识点都了解,

当地博物馆的内容总令人期待。


可气又可笑的是这是我们第二次光临,

前一天去整个园区闭门谢客,

门口的指示牌上写着“周二休息”。

要知道博物馆周一休息是国际惯例,

无奈这边厢不按常理出牌,

我们想当然地赶去,吃了闭门羹,

只能怪自己不入乡随俗。

更大跌眼镜的是这羹里还有一只苍蝇:

周“二”的下一横明显是用不干胶后贴上去的。

老司机不死心,试着去撕开,

被我劝住:“不要撕了,给人家留点面子,

我去网上吐吐槽就过了。”



旅途中不顺心的事常有,

就让美食来治愈吧。

在呼市第一晚,

我们在宽巷子及其周围小巷里乱逛,

品尝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在地小吃。

呼市有“无稍麦,不青城”之说,

纸皮稍麦自是不容错过。


稍麦,即烧卖或烧麦,

写成“稍麦”并非谐音,而是自有原因:

‌一、“稍麦”以前是茶肆附带卖之,

附带为捎,故称捎卖,后演变为“稍麦”;

二、“稍麦”一词源于蒙古语,

有一词用皮囊把东西包裹起来,

读音接近“稍麦”;

三、“稍麦”的形状看着很美,

像花朵一样,

因此得名“稍麦”,也有叫“烧美”


羊肉稍麦,牛肉稍麦,

蒸稍麦,煎稍麦……

这里是稍麦发源地,

满大街都是稍麦的招牌,

不愧是呼市传统小吃、特色名点。

鲜香入味,入口软糯,

与先入为主的林东稍麦不相上下‍‍‍‍‍‍‍。


次日晚餐,我们找了家网红饭店,

等了一会儿位。

昨天吃肉,今儿个就点大鱼头,

待一大锅上桌,三个人都傻眼了,

又要吃撑啦!

老妈自问自答:

“这一路我们吃了多少只大鱼头?

不计其数哈哈!”



Part 2




次日离呼,

沿209国道(苏北线)去老牛湾。

一路收获不少奇奇怪怪的地名:

喇嘛沟、娘娘庙、一间房村、小营子……

最忍俊不禁的当属这“乌兰不浪”!


乌兰不浪为蒙语“乌兰宝力格”的转音,

汉语意思为“红色的泉水”,

显然该地区的泉水呈现红色的特征。

‌呼市范围竟有4️⃣个地方叫乌兰不浪:

1、‌‌呼市新城区‌成吉思汗大街街道的‌乌兰不浪村;

2、‌呼市‌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

3、‌呼市武川县‌大青山乡南乌兰不浪村‌;

4、呼市‌清水河县乌兰不浪村‌。


我们途径的应该是第4个“乌兰不浪”。

这些地名及其自然环境或许相似,

但位于呼市不同的方位,

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准格尔黄河特大桥


从209国道转京拉线、沿黄路,

离开内蒙前还要去最后一处景点——

黄河大峡谷老牛湾景区


途中在黄河边的村庄歇息,

看山峦起伏,千仞壁立,

看炊烟袅袅,梯田层层;

九十九道弯的黄河在脚下流淌,

从湍急浑浊土黄到舒缓清澈碧绿,

黄河从一个粗糙易怒的汉子,

变成了一位温和文雅的暖男。‍‍‍‍‍‍‍


黄河大峡谷老牛湾景区,

位于晋蒙交界处,以黄河为界,

南依山西忻州偏关,

北临内蒙呼市清水河,

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

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


这里是长城与黄河唯一握手处。


从内蒙境内居高临下看老牛湾,

应该比从偏关看更美、更奇、更壮观。

这个视角也是当年北狄看中原的视角,

他们从这里跃马扬鞭挥刀南下。


告别老牛湾,告别内蒙,

回首这一个多月来的旅程,

纵有千般感慨、万般不舍,

我们也得往家的方向奔,

就像黄昏时那些回家的羊儿一样。


🍃


参考资料:《呼和浩特市地名志》、

当地文旅公众号、景区展板等。


🍃


一键三连让更多人看到⬇️


往期选萃

1、你好哇!塔心山居

2、带着老妈去旅行,第三十三站:经棚-正蓝旗-张北

3、带着老妈去旅行,第三十二站:林东-宇宙地-很黑-经棚

4、带着老妈去旅行,第三十一站;突泉-林东

5、走读万航渡路、武定西路,走进老洋房做月饼

CC私人旅行笔记
Life is full of serendipity。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