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微博热搜吃瓜,谁建构了我的世界?

文摘   教育   2025-01-07 11:31   福建  




回看刚刚过去的短短一周,数不清的大事/瓜进入我们的脑海,微博热搜接二连三的“爆”……



而你我都是瓜田里的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从何而来?

《新闻联播》里的“中国”总是让我们自豪感爆棚,微博里的“中国”有时让我们有所失望,但推开家门,走到大街上,眼前的“中国”却稀松平常。

哪个“中国”才是真实的中国?

其实,哪个中国都是真实的中国。

不管是《新闻联播》还是微博,抑或我们正在亲身经历中国,他们是都真实中国的一个面向而已。

也就是说,我们脑海中关于世界的认知实际上都是被建构出来的。

(新闻联播7点准时开场)

(演员星星失联,网友评论)


大家脑海中缤繁复杂的世界又是如何被建构的呢?

我今天给大家讲个两个故事:



1

 第一个故事:和平相处6个星期的仇敌

1914年,大洋中有一个岛屿,那里住着几个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岛上不通电缆,依靠英国邮轮传派送的报纸了解外界。

9月,邮轮来之前,这些岛民讨论的话题是法国财政部长约瑟夫·卡约的妻子为了维护丈夫的声誉,枪杀《费加罗报》的主编卡尔梅特(该报发表抵制卡约主导的个人所得税的倡议,同时开始连载卡约与其夫人的情书)一案。


9月中旬,他们抱着非同寻常的迫切心情全部涌向码头,想听船长说说陪审团做出了什么样的裁决。

但他们得知的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了六个星期,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协约的尊严正在同德国人作战!

事实上,六个星期前这些岛民事实上已经成了敌人,然而他们在这期间仍像朋友一样相处,直到这一天才知道。

4年以后,一个星期四的早晨传来停战消息时,人们感到了难以言状的欣慰——战争结束了;然而,就在真正的停战到来之前的五天里,尽管已经有地方在庆祝战争的结束,却仍有数千名青年死在战场。

这个故事出自李普曼的《舆论》一书,李普曼用自己的话说出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不管我们对居住的环境认识有多么间接……只要我们相信关于环境的图像是真实的,我们便将它认作环境本身。”

李普曼引进了“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的概念,拟态环境是指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将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

新闻媒介只能描绘大环境中很有限的一部分,如同黑夜里的探照灯,把一个事物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而我们出于自身精力等原因,也只能获取媒介描述的一部分。

某种程度上,我们对这个世界,一直是在“管中窥豹”,而李普曼则提示了我们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

我们经常把自己看到的世界的片段作为世界的全部去认知,这些片面的认知又决定了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行动。



2

 第二个故事:彭宇案

发生在2006年的彭宇案被称为“使中国的道德水平倒退来50年”的新闻事件。

这句评价源自某社交平台的高赞回答。其实很难从量化的角度来验证道德水平是不是真的倒退了50年,但我切切实实记得那几年,有父母长辈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逞强去做好事。有师长在课上痛心疾首:我本是要传道受业的,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们要学着保护自己。

至今我自己,也的的确确不太敢独自一人去扶路上摔倒的老人。

这万恶之源仅追溯到那一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的判决书么?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

故事是这样的: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老人徐寿兰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下车时摔成了骨折,徐寿兰指认是下车时被人撞的,撞人者就是扶她起来的青年小伙子彭宇,彭宇则予以否认,认为自己只是单纯地做好事,看到徐寿兰跌倒了,扶她起来而已,并不是自己把老人撞倒的,此事成了“罗生门”。

2007年9月,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判定彭宇败诉。

判决如下(摘录)

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此判决一出来,引发了舆论的对鼓楼区法院判决的广泛质疑。

数日之内,新华网刊发评论员文章《法官怎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齐鲁晚报发表评论《法律不能逼人当“小人”》;人民网四川视窗仿佛化身“阴阳师”:彭宇被判败诉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提醒“活雷锋”在见义勇为时要保护自己……


媒体的偏向性报导、时评的想当然批判以及社会大众人云亦云式的情感宣泄,共同将徐寿兰塑造成一个“恶毒老太太”形象,现代版的农夫与蛇形象跃然于纸上,甚至不少媒体纷纷去挖掘类似的故事。

一时间,“老人不能扶,好人不能当”之论喧嚣尘上,乐于助人、守望相助等公序良俗,弹指间灰飞烟灭。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广东省佛山市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至此,社会才开始反思。

(某地民众自发纪念小悦悦)

这口大锅似乎该由那个恶毒老太太和那个脑回路出奇的法官来背。

可实际上,老人真是被彭宇撞的。

2012年1月在《瞭望新闻周刊》的文章中,彭宇表示在2006年11月发生的意外中,徐寿兰确实与其发生了碰撞,双方已经达成和解。

2012年1月时任南京市政法委书记刘志伟指出公众心目中彭宇见义勇为做好事的情节并非事实。一句话总结就是:老太太至死(2010年徐寿兰去世)都被广大舆论认为其“恩将仇报”,实际上是,彭宇撒谎了。

正如李普曼断言那样,我们的行为是对这个拟态环境的反应,而并非对真实环境的反应。

与现实相比,拟态环境的图景总是不完整的,并且通常是不准确的。观众处于拟态环境中而不自知,却对舆论环境做出反应,这便是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总而言之,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媒体提供的“二手信息”,媒体建构了我们对周围世界与环境的基本认知,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底色”,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个认识有可能是偏离事实真相的,甚至与事实真相相反。

当如社交媒体尤其是微博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上热搜”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判断某个事件、现象、人物的被关注度的重要依据。

新浪微博的“热搜榜”每分钟更新一次,会实时显示50条热搜内容,并按照热度进行排名。

在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背景下,相比媒体报道情况,热搜这种反向的对公众主动、实时的信息搜索活动的考察,往往更能反映公众最真实的关注点。

而热搜榜的设置吸引更多用户直接浏览,点赞,评论,转发榜上话题,会对已上榜的信息形成了某种“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新浪微博“热搜榜“和“要闻榜”)

但正如开头所言,无论是《新闻联播》还是微博热搜,抑或我们正在亲身经历的感觉,他们都只是真实世界的一个面向,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对具体“中国”的认知。

“微博热搜”,本质而言就是对我们所处真实世界的“异常”与“糟糕”部分的凸显与放大。

换句话说,我们的世界既不会像微博热搜那么“黑暗与不堪”,也可能不如一些媒体预想的那么“乐观与美好”,真实的世界,其实比你在媒体上看到的更为平淡。



 参考文献:

[1][美]马克斯韦尔·姆库姆斯 著,郭镇之 徐培喜译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强月新,刘亚.“中国梦”的报道研究——基于《人民日报》2012-2019年相关报道内容分析[J].当代传播,2020(02):24-28.

[3]曹国东.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媒介逻辑[J].传媒,2019(20):90-93.

[4]艾媒报告|2019-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年度研究报告

[5]朱菁,蔡海锋,张菱兰.假作真时真亦假——彭宇案真相探析[J].河北法学,2014,32(05):6-23.

[6] [美]沃尔特·李普曼 著  阎克文 江红译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 百川

编审 | 小刺

排版 | 红红










我知道,你“在看”


觅游新传考研
新传考研权威公众号,专注于新闻传播学考研。 深耕新传考研辅导8年,硕博团队500余人,每年辅导学员上万人。 遇见觅游·遇见幸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