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新传考研同学们,恭喜你们顺利完成了考研的征程!无论你此刻是激动万分,还是稍微有些疲惫,都请给自己一个热烈的掌声。然而,考研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新传领域,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为大家盘点了2024年新传学界业界的十本新书,帮助大家继续深化专业知识,拓宽视野。
一、《报道肯尼迪之死》
(豆瓣评分:8.7)
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被称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人物,在许多美国人看来,逝世的肯尼迪有着“比其在世时更为强大的力量”。对大多数成年美国人来说,1963年11月22日发生的肯尼迪遇刺事件形成的记忆是难以磨灭和刺痛人心的。那些在当天受命前往达拉斯负责“报道身体”(cover the body)的记者——这是一个用来形容无论总统去往哪里都被贴身报道的新闻术语——不过是在履行他们的职责,然而,“报道身体”却变成了“报道肯尼迪之死”,记者报道的该事件至今仍搅动着大多数美国人的记忆。
本书的主题就是讨论媒体记者在美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位置,哪些因素使他们成为可信的、权威的和首选的刺杀事件讲述人。芭比·泽利泽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叙事”(narrative)、“新闻权威”(journalistic authority)和“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记者是一种“阐释共同体”(interpretive community),即通过其专业地位具有的特有叙事权力来建立权威。
二、《娱乐新闻小史》
(豆瓣评分:7.2)
“吃瓜”、嗑CP、传八卦,人人喜欢又人人喊打。人人传来传去的八卦消息,居然可以卖钱?八卦消息贩卖产业还能做大做强,成为专门的娱乐新闻业?我们对偶像明星、流行文化的认知从何而来?随处可见的“吃瓜”现象,背后有什么价值和启示?用学术的态度“吃瓜”,“远距离”地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闫岩教授由人类日常行为“讲八卦”入手,从人类学、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与大家细数娱乐新闻发展的历史,并对充斥我们日常生活的现代娱乐新闻业做了探讨、分析、批判。全书沿着八卦如何产生、如何进入新闻业成为娱乐新闻、娱乐新闻的类型演进、围绕娱乐新闻的争议这一线索展开,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娱乐新闻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类型的文化意涵,其富有洞见的思考,为我们理解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三、《厌女简史》
(豆瓣评分:8.4)
从柏拉图的至高理念到弗洛伊德的“阉割焦虑”,从夏娃致人堕落的神话到《哈姆雷特》对女性的贬损,从中世纪的猎巫之火到伦敦暗巷的连环杀手,厌女存在于文明的方方面面,如病毒般在不同文化之间游走并自我繁殖。
数千年来,厌女为何挥之不去?它又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厌女简史》首次系统梳理了这一古老、普遍、持久的偏见。作者杰克·霍兰深入剖析厌女的根源,全方位考察其在不同文明中的发展演变。他将丰富史料编织成引人深思的叙述,揭示了哲学、宗教、科学等领域的思想文化如何助长厌女偏见。这是一次对厌女历史的透彻调查,也是一把对抗厌女的锐利武器。
四、《文化研究》
(豆瓣评分:9.4)
文化研究标志着20 世纪一场重大的学术革命。文化研究是一门自称不是学科的学科,是理解种族、民族、社会和性别身份的一种激进的批评方法。《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次穿越这个复杂学科的旅程,描绘了它在英国的起源及后来向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南亚的迁移,研究了它的主要倡导者的想法,并介绍了它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特色。
全书涵盖了从葛兰西到雷蒙•威廉斯,从后殖民话语到离散政治,从女权主义到同性恋理论,从技术文化和媒介到全球化的内容,是对这一迷人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富有洞见的导引,是所有关注旧文化、新文化和新兴文化快速发展脉搏的人的必读书目。
五、《虚无主义与技术》
(豆瓣评分:8.6)
我们是生活在技术世界中的技术性存在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是,技术能否解决一切问题?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和埃鲁尔都曾提醒我们警惕技术性大众文化的兴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出现更是让我们产生怀疑:技术究竟是在为我们赋能,还是在奴役我们?技术会扭曲我们的目标、价值观和判断吗?技术进步是否等同于人类进步?
技术始终事关人类如何生活的问题,虚无主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则无处不在,因此本书关注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性。作者诺伦·格尔茨没有参与“技术让我们变得更好还是更糟”的无尽争论,而是考察了我们所想的“更好”和“更糟”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这种想法在我们创造技术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借助尼采的虚无主义哲学,本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试图揭示虚无主义与技术如何相互纠缠,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技术催眠、数据驱动活动、快乐经济学、牧群网络和点击狂欢的世界。
六、《欺骗世界的医生》
(豆瓣评分:8.6)
本书记录了“反疫苗运动之父”英国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针对麻腮风三联疫苗进行科研欺诈,引发全球性疫苗信任危机的全过程。1998年,韦克菲尔德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基于对12位儿童的研究,提出麻腮风三联疫苗中的麻疹病毒与自闭症之间存在关联。这篇论文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和一系列的科研争议,引发了麻腮风三联疫苗全球接种率的大幅度下降,麻疹感染潮再次复苏。
2003年,《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布莱恩·迪尔经过详尽深入的调查,发现了潜藏在这篇论文背后的惊世骗局,曝光了韦克菲尔德及其借此牟利的同伙、律师理查德·巴尔之间的秘密交易。最终,论文被《柳叶刀》撤回,韦克菲尔德的行医执照也被吊销。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韦克菲尔德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迪尔对他的追踪还在持续。
七、《新媒体管理》
(豆瓣评分:暂无)
《新媒体管理》立足新媒体的本土发展,秉持中外互鉴的理念,基于管理和运营的视角,梳理了新媒体的产业与市场、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战略规划与战术设计、现实问题与未来思考、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力求向读者体系化介绍新媒体的演进规律、运转思维、分析工具和理论模型,帮助读者既能鸟瞰新媒体知识的全景,又能把握其中的主流与关键。
全书共计九章,在介绍了有关新媒体和管理的基础知识后,按照管理运营的层次,依次分析了新媒体组织在战略规划、商业模式、文化建设、运营机制、内容管理、营销策略、治理方式及危机应对方面的要点、机制、模式与规律。在整合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产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本书还引入了大量对鲜活案例和新鲜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一方面系统、全面、动态地剖析新媒体组织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如何“正确地做事”,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提供了“是什么”“怎么做”的实践指导以及“为什么做”“怎么做才妥当”的伦理指导。
八、《福柯最后十年》
(豆瓣评分:8.4)
本书提供了一段关于福柯生命最后十年、亦即福柯学术研究工作最后十年的详细思想史。1974年至1984年,是福柯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福柯职业生涯中极为迷人的十年,它始于《性史》计划的启动,止于福柯去世,该计划提前结束。
然而在1984年,福柯对《性史》的想法与1974年截然不同。福柯原本计划按主题组织一个六卷本的系列,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的研究工作却走向了非常不同的方向:主体性的历史或者说主体的谱系学成为福柯的主要关切。
围绕《性史》计划的产生与转变等问题,本书对福柯的最后十年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描述,既细致解读了福柯正式出版的作品,也全面考察了福柯所抛弃的主题项目,同时尽力参照了福柯身后留下的大量不完整稿本。
九、《操控:数字世界如何左右我们的行为和情感》
(豆瓣评分:6.9)
身处数字世界的警示说明,用户体验设计专家“逃离”科技公司后的反思之作。科技公司极力想要掩盖这则事实:人们正被人为地塑造成它们期望的样子。请尝试回想数字世界中常见的几个场景:收到一条直击兴趣点的推送,点进阅读;跳出一个红包界面,点进领取;看到一则“限时优惠”信息,立即下单……为什么数字世界总能说服人们,让人毫无抵抗地理性失灵?
科技公司前用户体验专家利拉斯·马加利特,结合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向读者揭露了数字用户被算法/技术所操控的事实。她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被广泛应用于科技产品的脑科学机制,并进一步讨论了技术对人产生的生理、心理,乃至文化方面的影响。作者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数字世界中的交互,警惕趋于无形的数字操控。
十、《比较新闻学教程:跨文化视角》
(豆瓣评分:暂无)
《比较新闻学教程》以多学科的比较理论与方法搭建知识平台,建构“新闻文本-新闻记者-新闻生产-新闻消费-媒介体系-全球新闻流与新闻关系”的比较新 闻学知识框架,将学习者引向探索立于多元交往世界的全球新闻发展道路。
作者在讲解中穿插有大量典型案例。通过案例研究,学习者可直面全球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新闻传播关系事实,消解西方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比较观,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指导下,重建全球新闻多样性互通的世界普遍主义,从而回归人类比较实践的跨文化视角。 本教材可供修习比较新闻学、跨文化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等课程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作者 | 可乐
编审 | 侧影
排版 | 红红
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