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沙发土豆”进化成了“AI依赖患者”
文摘
教育
2025-01-05 11:30
福建
2023年3月,#ChatGPTdown#的话题冲上热搜。因为ChatGPT网站崩溃的消息,在网络上炸出一批重量用户。他们表示,没有ChatGPT,自己的工作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下去。2024年12月,正值国内外高校学生们的期末季,ChatGPT又经历了一些全球范围的宕机,持续时长整整四小时,被网友戏称“全球学术与开发再次陷入停摆”。2024年的人没有了ChatGPT,相当于2014年的人失去了wifi(彼时wifi5刚发布一年)。有人说,没有chatgpt,就像鱼儿离开了水、鸟儿没有了翅膀。但无论再怎么贴切的形容自己无法使用chatgpt的状况,人们的反应都在明确地揭示一个问题,我们再也回不去,没有AI的世界了。在许多学习与工作的情境里,AI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掰头繁琐的初级工作,将一些dirty work外包给AI来处理,让它成为我们的“外置大脑”,协助我们事半功倍地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内容。对我们这些在校学生而言,使用频率最高、最为基础的当属AI的解释功能。一般都是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或者需要了解的内容输入,让GPT告诉我们答案;或者是让AI直接生成代码、或者是示范代码的用途来帮助自己完成一些课程作业,GPT结合Excel还可以全自动做数据分析与处理。对于许多研究生来说,论文的诞生与写作也离不开AI的助力。比如自己提供小标题逻辑与文字材料,可以让AI提供逻辑论证严密的论点与论据;提供自己的基本观点与论证逻辑,可以让AI给出具体的例证与细致分析。总体来说,AI给予的反馈与内容,虽说不一定能够为我们全盘采用,但无疑大大节省了我们的时间,提高了研究效率。对于考研人来说,对ai的使用目的也许并不只局限于任务完成上,除了让AI帮助自己进行时间规划之外,有人已经将AI当做搜索引擎与角色助理,帮助自己处理一些常规事务。以咱们新传考研为例,输入指令“请列举本周发生的三件社会热点事件”可以获取最近发生的新闻,案例直接问就能获得清晰的理论脉络,事件评论立意,帮助我们多角度思考问题。AI强大的信息聚合能力高效率的为我们打破信息差。更为黑科技的是,可以利用ChatGPT来优化自己的答案。除了让它修改考研英语作文与翻译之外,也可以将其运用于我们专业课论述题与新闻实务的练习与修正中。将自己的答案贴入框架中,输入“让表述更加符合学术表达规范、表达更流程、更具文采”等指令,自己对比着改进答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考研毕竟是一条独行路,所以在帮助自己清心寡欲上,考研人可以在每日的休息时刻利用各大AI软件与自己聊天与开解郁闷的心情,在获得的情绪正反馈的效率方面也许会比找寻周边人倾诉的效率更高。自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兴起,两年来它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其作为“AI助手”的工具属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有许多高校学生都表示,借助人工智能的协助,完成作业的效率实现了指数级的提升。在尤瓦尔·赫拉利今年的新书《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 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中提到,智人之所以被称为“智人”,正是因为他们拥有高于其他物种的智慧,这种智慧使他们能够创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复杂的思考和交流。在科技的加持下,智人的能力和智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比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与人类结合,很大可能开启新的智慧世界。然而,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其中就包括“AI依赖综合症”。AI依赖综合症是个体在长时间、高频次地使用AI技术或产品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依赖状态。这种状态可能导致个体在离开AI技术或产品时感到不适、焦虑或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遇事不决,先问AI。过度依赖AI技术的一个可能结果是,人类自身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的退化,也就是说,人可能会变笨。有学者认为,AI依赖综合症,或许会成为智人退化风险的根源。根据斯蒂格勒在《技术与文明》的“代具性”视角,人类的进化并不是智人的肉身,而是“人-技术”的共生体,进化的任务交给了智人的外置器官,即技术。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借助工具来适应环境,但是在自身适应能力提升的同时其实也在伴随着对应能力停滞甚至退化。比如,服饰的发明使得智人褪去厚厚的体毛,但这也意味着光凭人类肉体自身难以在寒冷环境中存活。其实这也跟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延伸意味着截除”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智能革命的兴起和AIGC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开始协助智人处理心灵事务,AI将人类智慧与智能机器相结合,迈向了完美的人类-机器协同演化的道路。然而,这种协同演化的道路并非没有风险。AI的介入在提高效率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人类在某些领域的技能退化。有些人表示:离开GPT,自己连一句完整通顺的话都写不出来了;还有的人发现,一些正式的邮件也不会写了,各种词汇、语法错误,根本不敢发......如果具体来说在AIGC时代的智能退化的表现,包括我自己的大多数人或许都会感到些许汗流浃背。首先就是如ChatGPT等AI深度介入到知识生产的各个环节,可能会存在智人认知日趋懒惰的风险。第二是AI介入到学习与教学之中,就像人们习惯打字之后提笔忘字一样,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存在智人的归纳、演绎能力的倒退等问题。第三是算法对社会规则的替代,使得人们不知觉的走向“算法崇拜”当中。最后便是AIGC对于真相的腐蚀,其生成的内容愈发使人辨认不清真假,从而走向“AIGC迷信”的后果。长此以往,当这些工具不再可用时,人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在这些领域的技能明显退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技术的发展是负面的,而是提醒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和培养自身的能力,以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过度使用AI人会变蠢吗?关于这个议题的答案,笔者在一次会议中得到一些启发。分享人表示,AI使用的最大受益者是对应能力掌握的中低水平人群,因为AI会给予给使用者较高质量的回答,从而帮助使用者产出更加高质内容。人大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在《中国科学报》也曾表示,AI工具在润色和翻译的作用正是帮助学生更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而非替代学生的学术创造性。如果过于严禁的限制学生使用AI,可能剥夺学生使用这一强大工具提高学术质量的机会。但是对于那些相关能力掌握水平较高的人群来说,如果过度依赖AI,那必然会带来能力的削弱与产出的平庸。人工智能和相关数字技术产品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认知习惯,但是这种改变也许并不必然导致人的认知能力的衰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AI,在不被其限制束缚思维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确保AI不被学生滥用确实至关重要,因为大学时期是学生们拓展思维、充实知识储备的关键阶段,但是智能时代的到来的趋势不可逆转,所以关键点在于,我们如何使用AI,以及如何在AIGC时代中保有自身的主体性?我们应当采取与AI工具和谐共存的策略,在保持智人主体性的基础上,培养与AI之间的协作能力,避免被AI所左右,从而限制了智人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新的科学媒介素养,学会与AI合作,而不是被AI所取代。目前,多所大学也在通过学生教育、员工培训、重新设计评估以及有针对性的技术和其他检测策略,来“积极应对”和AI工具友好共存的方式。比如,哈佛为学生提供了OpenAI的ChatGPT Edu(一款专门为学术环境打造的AI学习工具)。此外,哈佛部分学院还专门新增了AI相关课程。如哈佛医学院最近新增了一门健康科学与技术方向的必修课,课程内容重点关注AI在医疗环境中的应用,强调教科书上没有的医学技能。这样的课程设置正是针对于培养学生人机协同能力,学生不仅学习如何使用AI工具,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批判性地评估AI提供的信息和结果,并在实际工作中负责任地使用AI工具,发挥人类的判断力和创造力。从历史上看,新技术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未知的担忧和对变革的不安,但时间与历史佐证了这些担忧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警告过人们,书写会导致人们“依赖书面文字而失去内心的真实智慧”,但实际上书写并没有导致记忆的丧失,而是成为了知识保存和传递的重要工具。AI的出现同样激起了人们的忧虑,但它也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新一代在尊重AI价值的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人机协作更加紧密、人类智慧得到更大发挥的新时代。[2]远播教育.“ChatGPT宕机,我连作业都不会写了?”这届学生的“AI依赖症”,可能比想的更严重![EB/OL](2024-12-21).[2024-12-28]https://mp.weixin.qq.com/s/PzsgeIDCB7u11w7Ji3U6IQ[4]Hardly online.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科技进步与智能退化 (2024-5-1).[2024-12-28]https://zhuanlan.zhihu.com/p/69564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