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列表关注的博主,都去了联合国。
与以往的“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知乎体相比,现在精英叙事的时尚单品已经被博主们升级到去“联合国演讲”了
他们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各国旗杆下拍照、在空荡会议大堂合影、对着话筒演讲等内容。文案上,大多配以《到联合国领个奖》《受邀到联合国开会》等字眼。从整体的效果上看,视频塑造出了博主们高大上的精英形象。
作为今年的爆款人设,“联合国精英”似乎成了社交媒体上的一种流行趋势。然而,在打造这一精英人设的过程却也没有如想象般困难。实际上,要塑造这样的形象并不需要真正的联合国工作经历或特殊贡献,只需要遵循以下四个简单的步骤:
首先,打开联合国总部参观的官方网址(https://visit.un.org),点下“BOOK NOW”键,跟着指引即可进入预约页面。成人参观费用为26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90元左右。在页面中还可以选择十多个国家的专业导游进行时长约1小时的讲解,并为游客拍照,让参观者可以“美美出片”。
第二步,可以在联合国总部用餐,将带有以低脂少油为特点的冷餐素食照片拍照打卡至小红书,文案可以配以“打工”“蹭饭”等字眼,表现出些许漫不经心的日常分享。
第三步,预约联合国会议室。联合国会议室也对外开放使用,包括大会议室、小会议室等不同类型的会议室,我们可以花费大约2500美元一天的价格进行演讲或者举办会议、研讨会与讲座等。
第四步,整合所有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精英”形象,制作视频并发布。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场景和内容,博主们可以构建出一个看似真实的精英形象,吸引粉丝和观众的关注。当然,这么做的目的也在于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个人品牌,让自己能够通过广告、品牌合作等方式实现商业变现。前往联合国参观或参加会议,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和困难。联合国对外售卖参观门票,给造假网红留下了操作空间,但也说明其定位和功能是开放的。这也就意味着,普通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触联合国,有助于打破外界对联合国的神秘感,让人们认识到联合国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开放和包容的国际组织,真实的分享有助于打平信息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只是一个祛魅的过程。“祛魅”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核心概念,也可理解为是“去神秘化”,当前我们广泛认知的“祛魅”概念,主要是指剥离由特定情绪所附加的滤镜效应,让事物得以展现其本真的、更为纯粹与未经修饰面貌。随着公众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对“精英”人设的辨别能力也随之增强。随着这类虚假内容的增多,网友们很快发现了端倪并进行举报,类似帖子被各平台下架,部分立虚假精英人设的用户也被平台封号处理。这些滥用精英光环、过度包装自我的内容与网红现象,正在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然而,当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被瓦解,网友们开始对所有带有“联合国”标签的事物进行深刻的反思与祛魅,与此同时,随着“毁神”运动的进行,该标签的使用也遭到了严重的污名化。在打假过程中,一些有真实联合国实习、工作经历的博主也遭到了网友的质疑和攻击,被无差别地扣上了 “联合国媛”的帽子,他们的评论区被攻占,甚至有用户遭遇网络暴力,被迫报警维权。这样的转变让该事件的传播效果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互联网猎巫运动”。猎巫运动是指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 17 世纪期间,欧洲社会因宗教、社会动荡等因素,对被认为是巫师或异端的人进行大规模迫害的运动。那些真正有联合国实习工作经历的人受到了网络暴力和无端质疑,个人名誉和心理都遭受了伤害,如 “Dr. 格格乌”“惊奇队长” 等博主都表示自己的正常分享遭到了网友的攻击和误解。在舆论失控的过程中,对真相的关切让位于选边站队、发泄戾气。与联合国有关的内容都会受到谩骂、侮辱,被贴上负面标签,远远超过了“打假”的范畴,伤害了真心分享的网友和网络氛围。其实,在这些博主以往的真实经历分享中,我们可以窥见联合国工作事务的一域,它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高大上”,而是平实地接地气,而这些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细节和真实感知的内容。比如,在这些日常分享的博主中,联合国并非为了隔离不同群体,而是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了解国际事务。因此,普通人可以通过申请实习、成为正式的国际公务员、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接触联合国。因此,尽管我们有必要对网络上的众多景观话语进行解构,以使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时在重新审视景观内容的过程中,也应避免给被解构的对象贴上污名化的标签,打假“伪精英”,不要误伤踏实努力的年轻人。走向舆论的极端,这是不恰当的。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就曾揭示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所看到的内容不过是一种被精心编织出来的幻像。“景观”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表现,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形式,其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以形象为中介的关系所主导。在景观社会中,“意象统治一切”,人们的生活体验被转化为一系列被动接受的表象,而真实的生活和劳动过程则被隐藏起来。这种现象导致了“伪世界”的泛滥,即一个由虚假需求和表面满足构成的世界。
博主们普遍的“受邀去联合国演讲”便是如此,在联合国tag+精英元素的叠加下,这些内容构成了当代社会中“景观”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快速消费的图象、声音和故事片段,构成了一个充满感官刺激但是缺乏深度参与和反思的虚拟世界。
回到到当下许多影音内容,无论是求职综艺、恋爱综艺还是社交媒体中精致向的网红视频(如精致女生坐高铁、早起vlog等),这些已然成为了“精英叙事”的统治区。叙事是呈现或认识一种境况或一系列事件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会反映并促成一种特定的观点或一系列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精英叙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由社会中的精英阶层或权威群体所主导和塑造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通常倾向于从精英阶层的视角出发,强调他们的价值观、利益和目标,同时可能忽略或淡化其他社会群体的声音和经历。镜头所呈现出来的人物,他们的妆发穿搭、言谈举止,无一不被聚焦、放大与讨论。当这些细节出现的频次越多,也就更加强化了一种错觉,即全网都是精英。“精英”的标签在流量经济的语境里,往往与高商业价值深度绑定。全网都是这样单薄的人设,导致这些内容其实并不全然具有纪实性质,而是属于一种造梦工厂,让观众困于想象之中,毫无知觉。从以往的“病媛”到“拼单名媛”,再到现在所谓的“联合国网红”,网红经济的盛生态演变,看似是经历了许多形式上的变革,但实际上仍旧是“换汤不换药”,造成了人设景观的庞大堆积。网红博主们制作这类“塑造个人品牌”的视频,本质上是一种提升自身商业形象价值的追求利润的行为,其目的始终是商业化。这些博主们内容出奇的一致,同样的,这些内容在细节方面也是出奇的经不起推敲。这些网红正是利用了大众对联合国的神圣感和信息差,来打造虚假人设赚流量、带货变现。他们所使用的同款商品,或是那些被他们推荐的“日常好物”,以及他们曾经造访的旅行目的地,都成为了粉丝们竞相模仿和购买的对象。这种现象不仅推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还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于“精英生活”的向往。然而,这种以“精英”为标签的营销策略,往往忽略了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实用性,更多地是利用了人们对于社会地位和认同感的渴望。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在追求“精英”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容易陷入一种表面化的消费主义陷阱,忽视了个人真实需求和价值观的培养。与此同时,流量经济背后的病态追逐也在不断重演。他们成群结队地涌入赛道,将这条路弄得支离破碎后便迅速离开,只留下一片废墟。这仅仅会破坏特定领域的生态,造成污名化影响,还会影响到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友的价值观,因为这无异于在制造幻像之后,对他们的欺骗。联合国本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平台,却被部分网红利用来炮制虚假精英人设。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大众,也损害了联合国的形象。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我们应保持理性和辨别力,不被虚假表象迷惑。同时,平台要加强管理,创作者需坚守诚信,让网络空间回归真实与健康,使联合国等重要机构的价值得以正确呈现,共同营造积极、诚信的网络环境。
[1] Vista氢商业.“官网订间会议室只需2500美元”,联合国成了博主制造「精英人设」的流水线工厂?[EB/OL](2024-11-22).[2024-12-15].https://mp.weixin.qq.com/s/tK3argMnHgRNUqDnI85FTg
[2]凤凰WEEKLY.不和二本恋爱,精英的「阶层壁垒」?联合国成了博主制造「精英人设」的流水线工厂?[EB/OL](2024-9-15).[2024-12-15].https://mp.weixin.qq.com/s/QYIuBl28v7euEfm3IBTAew
[3] Vista看天下.群嘲“流水线联合国名媛”越来越失控,连普通人都被卷进网暴漩涡[EB/OL](2024-12-10).[2024-12-15].https://mp.weixin.qq.com/s/2Jh1rVOqOLN0dzfJpyEwig
[4]傅修延.人类是“叙事人”吗?——何谓叙事、叙事何为与叙事学向何处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8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