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这么希望中式教育上春晚

文摘   教育   2025-01-26 11:30   福建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式教育”&“苦难教育”这两个概念在网络上热度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视频和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展开对中式教育的思考,越来越多的声音指出“中式教育”的典型特征——以爱之名断其翅问其为何不飞


中式教育最原本的意义是要我们懂得知识的传承,它强调对传统文化和知识的尊重,注重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通过教育,中式教育培养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支持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但是随着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中式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的重压、对个性和创造力的束缚,社会压力大、家长教育方式错误,让很多孩子越来越厌恶中式教育,这其实本不是教育的初衷。而春晚作为男女老少都可以关注到的“媒介事件”,足以达到让中式教育被看到的目的。



中式教育一直是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涵盖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公平、学生压力等诸多方面,与每个家庭和个人都息息相关。

春晚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年度文化盛事,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和强大的传播力,中式教育登上春晚舞台,反映了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也体现了春晚作为文化窗口对社会热点的敏锐捕捉,能够引发大众对中式教育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春晚作为一项重要的媒介仪式,已经成为中国人春节期间的一项“新民俗”。中式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春晚中的体现有助于强化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春晚作为一个内容“富矿”,在春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持续引发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教育方法的探索、教育改革的建议等声音会不断涌现,使中式教育相关话题始终保持较高的热度,形成教育领域的长尾效应。

例如,人们会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传承中式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以培养更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春晚的节目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导向作用。通过相关节目的创作和表演,可以向观众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如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等,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避免过度追求成绩和功利性的教育行为,为学生创造更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从而促进教育交流与理解


用户在小红书上对中式教育的呼吁,实际上是在参与新民俗的建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希望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创造出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春节新习俗。小红书上关于中式教育的呼吁和讨论,并非仅仅停留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它还会对现实的教育实践和社会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这些讨论可能会引起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相关教育机构的关注和思考,促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出一些调整和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社会大众对教育的认知和评价,推动整个社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文化氛围,进而促进新民俗在教育领域的形成和发展。



孩子与父母的话语抵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多种形式。常见的如言语上的反驳,当父母提出某种要求或观点时,孩子会直接用 “不”“我不想”“你说的不对” 等话语回应,明确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

另外,拖延也是一种话语抵抗的手段,孩子对于父母交代的任务,如完成作业、整理房间等,故意拖延时间,迟迟不行动,以此来挑战父母的权威和既定规则。而在孩子做出抵抗之后,部分父母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从而导致更强的抵抗,久而久之导致的就会是心理的症结。




中式教育登上春晚舞台这一设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对教育变革的强烈渴望。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现代社会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传统教育模式反思的加深。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发认识到教育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中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与不足都备受瞩目。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教育理念相互碰撞,中式教育在与国际教育接轨的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应试教育的弊端、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压抑等,促使人们积极寻求改变与突破。




中式教育登上春晚舞台,无论是作为一种呼吁还是一种展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教育的契机。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推动中式教育不断优化升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也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作者 | 小凡

编审 | 侧影

排版 | 红红











我知道,你“在看”



觅游新传考研
新传考研权威公众号,专注于新闻传播学考研。 深耕新传考研辅导8年,硕博团队500余人,每年辅导学员上万人。 遇见觅游·遇见幸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