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双非一本工科背景的在职考生,我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考研之路。从决定备考厦门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开始,我就知道这将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我去年3月开始接触新传书籍,5月全职改兼职,7月报班觅游,边工作边学习,一直到了11月全心备考,12月正式开始背书,不得不说,路走得很累很艰难,也犯过非常多的错,但结果告诉我——我一定做对了些什么,对吗?
节奏这个东西,没有那么玄妙。当你什么都不懂,脑袋空白跟着机构是你最好的选择。但是根据“第一性原理”,目的既定后,手段可以随时变动——只要结果是对的。所以,你也要明白,你才是那个可以随意选看机构课程、任意使用机构提供资源的“主人”。本身觅游的课程和服务就是提供给大家的资源,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就是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适合自己的方法做进一步消化吸收的,这样才能效果最大化,这也是机构一直在强调哒~不是跟着大部队的节奏就一定是好的,比如我个人观点就认为,一周一两课的专业节奏不适合我,我情愿囤课到某个节点,一次性都看完,融会贯通;再比如到后期觅游所提供的作业批改次数用不完,那在背书和做题之间我就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背书,宁可把做题机会搁置。还有,节奏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核心的内涵“时间”。所以同学们,我必须跟你们说清楚,作为一个曾经的职场人士,其实很多企业都并不一定会按照“客户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安排工作,比如市面上很多其他学习资源机构都会等到特意节点去公布“资讯”、或者会有意均衡分布课程中的“卖点”,但实际上这些安排对于考生个人而言无疑是浪费了宝贵的“等待时间”。觅游在这一点上还是做的不错的,在每个学习阶段都会有类似课程表或者是出版物预告之类的提示,不过还有许多零零碎碎的额外福利是需要同学们自己主动去挖掘的。所以,我建议你们主动出击,询问上一届的学长学姐、或者是检索机构上一年的推文有哪些可获资源,哪怕用去年的材料先阅览一遍,也好不是?
厦大的新传考纲没有任何参考书,所以我一开始也走了弯路——3月到6月我都在看厦大以往的教辅以及最近市面上热门的参考教辅,虽然时间安排细化到分钟可以保证效率,但是依然是难以穷尽所有的知识点,并且致命的硬伤在于——看过就忘了!快进入7月时,我幡然醒悟,决定报班,想以“知识点框架”而不是“书本框架”来主导我的学习,事实证明,真的要打破书本与书本之间的“壁垒”,才能更方便我们做题时融会贯通各种学术要点,这点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都非常关键。但是报班学习后,我紧接着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七八月份我以为时间充足就去整理了每本热门教辅知识点的全国考题出现频次,甚至分析全国院校对同一知识点的考察模式、我还去分点罗列了所有名词解释的起源&特点&评价之类的、甚至闲得dan疼去考证某些生僻知识点的起源……哎,甚至这些还都没有一个彻底完成的!别学我!就因为前期我的“战略懒惰”,导致“战术勤奋”的效益太低太低,直到备考后期,才恍然大悟,自己先前是在做无用功。所以啊,同学们千万要明白,不是你在忙活就可以的,时刻都要问自己,做的事情对最终的考分有帮助吗?某些看似“有帮助”的工作是不是真的对你的知识存量有助益?好了,但是10月领悟到事已至此,我也必须迅速调整战略,所幸我前期跟着觅游实务一步一步走得很踏实,所以后期能有把握去大胆调整时间规划,让出实务的训练时间,去巩固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才是王道啊!《专题热点答题手册》、《真题蓝宝书》、《提分20题》都是针对我们自身的不同需求去设计的,所以更需要自己按需取用,比如我自己就吸收了专题手册的语料知识、提取了后两本书的小标题和案例,再把它们整理为答题套路。总之就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通读某本书,而是要始终明确,让所有的书本为结果服务。东东哥学长提倡的“答题逻辑跨专题融会贯通”这一点非常重要,咱们自己要明白仅靠20题押题绝不可能把所有的热点考察题目都涵盖。所以,真正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在训练题目时,整理成一套万能应变的“答题套路”,譬如你可以把所有题目划分为:
①中性+积极现象成因、消极现象成因;
②XX的挑战/问题/现状;
③XX的机遇/对策/措施/治理路径;
④XX的发展趋势……然后每个大模块下准备几条既通用又有价值的标题及观点,并匹配上合适的案例,这样一来,无论题目考你什么,你都不会无话可谈,从一开始就要懂得打破专题去答题,比如社会土壤、资本导向、技术座架、主体动因等等,这些都是很万能通用的思考角度。
而考场上,只要你不会无话可谈,时时紧扣关键词,还有丰富的案例和名言,那分数一定不会低。总结来说,就是你不要把前期积累答题素材的时间拉得太长,直接以“框架思维”打底,去不断定向填充你会用到的语料,这样也能确保你的背书一定都是用得上的。另有一个小Tip,我个人的观点是,有些答题标题虽然简约对仗,但是含“理”量不足,考场上老师优先就会看小标题,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当然是有在标题里融合“理论关键词”的标题更能体现一个学生的素养,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参考觅游打卡作业、后期同学的答题模范参考、公众号解析等素材,把自己的标题打造的更加“华丽”一些。
同学们啊,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啦!这些技术不只是你的答题的素材啊!还是你的生活助手吖!所以,请积极发挥你的想象力,为了背书,你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最后的12月癫狂背书期,我用过文心一言帮我用联想法讲故事串记知识点、我用过AIGC帮我将名人的名字转化成一张图片更好记忆、我用过剪映帮我文生视频再配上搞怪的配音通读文稿、我用过WPS缩减要背的长篇大论成为短小精炼的几句重点(毕竟考场上你也默不全)、我还积极多睡觉多冥想多自我暗示,因为根据生理学知识,这都能有助于你的记忆。真的,请你们多多了解“技术可供性”和跨学科的“可供性”吧,会获益很多的!现在才4月,你也不妨看看B站那些“记忆大师”的背诵秘诀,为后期“一次性背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实操几次感受一下你最适合的方法。比如我就了解到“形象记忆法”“身体定桩法”“记忆宫殿法”“配对联想法”“数字定妆法”“熟语定桩法”“图像锁链法”“情景故事法”“字头歌诀法”“绘图记忆法”等等,都非常有效。特别是后期你会发现,其实很多同学常见的背书方法一直都很死记硬背型,或者就是无数个“绕口令”,其实都不一定适合你,你要懂得,时刻保有“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心态,才能不断积极调整自己的最佳状态,哪怕走错路也没关系的,你一定可以顺利调整好,最后收获美好的结局!PS:我到后期也实在没时间搞这些花里胡哨的记忆法了,坦白说,也就是看一遍知识点就稀里糊涂上考场了,所以不用慌,你只要一直在学,最后都不会白费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