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继续聊聊80后的时代眼泪:又美好,又年轻

文摘   2024-10-03 13:02   江苏  

书接上回。
上次聊了口腹之欲,今天聊聊精神食粮。
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两样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书和音乐。
那时候买书基本只有一个渠道:新华书店。原价购买不打折。
这时候一个新鲜事物横空出世:贝塔斯曼书友会。

我记得好像是有20块钱的入会费?每个季度会收到一本邮寄过来的会员刊,里面是好书推荐和优惠信息,会员可以选好想要的书,往指定账户汇款,然后在每天的期盼中等待新书到来。
这种在当年非常新颖的购书形式填补了新华书店的空白:书籍种类更加丰富,可以打折邮寄到家。这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广阔新世界的大门。
但是这个会员制是有“低消”的,要买够多少钱或者多少本书,才能保住会员资格。
具体的规则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即便打折,我也没有足够能保住会员身份的零花钱。倒不是说家里多穷,主要进入初中之后,我的数学成绩已经烂到没眼看,父母归咎于我把宝贵时间都奉献给了太多的闲书。记得当年把书友会的广告带回家谈判了一晚上,最终也没能得到入会的允许:请你把在家里看小说的时间拿来做数学题。
后来我意识到,不仅仅是看闲书的问题,还有这个书友会推荐的很多书目,尤其是国外书目,在当时来说思想和描写都太超前了,父母接受不了,也怕把我腐蚀了……

他们对传统阅读并没有意见,比如给我订了六年《读者》。

但是只有一本《读者》是没法满足我的,我只能选择其他方式解决书荒问题。泡学校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初中三年80%的午休时间,我都是在图书馆度过。寒暑假只要能出门,我就揣两块饼和一瓶水,到新华书店蹲一天。
不花钱有不花钱的办法。
除此之外,我也是学校门口报刊亭的常客。《少男少女》,《男生女生》,《时代影视》……这些都是一买回来就在班级广泛传播的杂志,我也没钱每期都买,只能挑自己喜欢的明星上封面的期刊,好在大家喜欢的明星不同,这期你买下期他买的,可以互相传阅,但是要偷偷传,班主任会没收。至于《昕薇》什么的,那都是后来的新生事物了,属于后生。

听歌也是我们当年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这里就得表扬我爸了,他还是比较愿意站在时代前沿的,在我上初中后,他斥巨资220块钱,给我买了一个爱华牌随身听。这件事我非常感谢他,因为我早就想要了,但我是绝对不会主动开口跟家里要这么贵的东西的。
这也是一扇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只是依然要花钱。
音箱店里一盘正版磁带要卖10块钱。想听的歌太多,但是有限的零花钱要派更多用场,一年买不到两盘。

要想听更多,要么和同学换着听,要么去夫子庙买盗版,三五块钱一盘。夫子庙虽然现在不招南京人待见,但在有庙歌的那些年,很多大小音像店,还是有些魅力的。要不是我那个时候被好学生的身份束缚迟迟不开窍的话,也许会成为一个摇滚青年。
结果只能成为搞笑中年。
但是盗版磁带有个大问题:容易卡带。

我的爱华随身听在鉴定盗版这方面,如同大婆抓小三一样专业,逢小三必薅头发,逢盗版必卡带,这让我很痛苦,钱也花了,歌却听不了。
我只好继续发掘不花钱的听歌方法:广播。
这是一串属于南京人的熟悉数字:975,101.1,104.3。
磊磊娜娜那个时候就火啦,还有大卫、邓煌、吴继宏,男生宿舍,谢阳……还有一个不知名台湾歌手,说着拗口的普通话主持某个音乐节目。
那时港台文化像龙卷风一样刮入内地,有些DJ就模仿港台明星卷起舌头说话,可能他们觉得很洋气,但我真是听不惯,那种拿腔捏调参考萧亚轩唱歌的吐字方式,我真想冲上去把他舌头撸直了。
那时候很多广播节目的受众是大中学生,会安排大量的篇幅阅读听众来信,如果你的信幸运被播出来并且你也愿意公布地址,节目结束后,会收到雪片般的笔友来信。
有些讲究人,会在信里附上8毛钱邮票:希望你回信,但不需要你花钱。
我们当年就用这种方式交了很多笔友,我一度溯源自己对于写作的热爱是来自写信(也可能是写情书?)。
当年很流行办DJ见面会,他们在学生中拥有极高人气,我参加过好几次,那场面不亚于明星见面会,尤其是磊磊娜娜那种级别,放到现在是要动用安保的。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当一个DJ,平时工作不用抛头露面,能保持足够的神秘感,但又能收获很多粉丝,又低调又出名,真爽。
后来广播式微,很多DJ开始走向台前,江苏卫视曾出过一个舞台短剧,好像叫《娱人码头》,大部分演员都是各个频段的DJ。

写到这里我倍感唏嘘。
要说我们当年,学习也不能说不辛苦,也没什么钱,没有高档的娱乐,我直到工作后才有机会走出南京,初坐火车就是动车,因为小时候坐绿皮车旅游的钱也没有。
但我们还是身心健康地长大了。没有抑郁,没有跳楼。
也许因为当年的我们,拥有很多个人空间。
我初中的时候,可以随意选择是否在校吃午饭,那时候也不流行择校,大部分同学都住附近,放学自行车一蹬就回去了,吃完还能躺倒睡个午觉。
我和几个比较远的同学在学校食堂吃饭,学校也不搞什么封闭管理,吃完我们出去逛逛报刊亭,流连小卖部,买点零食分一分,我把给笔友写信当作神圣的仪式,要买些散发着廉价香味的漂亮信封信纸,写完后把信纸折成好看的形状。
消完食我们通常会去图书馆,我的好朋友选择写作业,因为她住得太远,晚上回家要消耗很多时间。我选择看书,图书馆里满满当当的书,于我来说真的就像鱼儿投进大海,游得畅快淋漓。
但不管是写作业还是看书还是留连小街小巷,以及男生放学后可以留下来打篮球,大家都是自由的,有的选,有自主权。
都道当年车马慢,什么都慢,我们寄8毛钱的同城平邮,一来一回要一个多星期。放学自己骑车回家,路过邮局满怀期盼把几个信封塞进邮筒,右上角黏贴的是邮票一枚,也是真情一片。学校收发室把每个班级的信件一一归类方便学生拿取,这里面也一定有很多情书,但是大家都寄出了,也都收到了,没有那么多叫做“不可以”的规矩。
学校是比家里更自由的地方,你做的这一切,都不必让家长知道,也没有人会去告你的状。
当年路遥车马慢,大家都有足够的耐心。友情和爱情,情怀与理想,我们都愿意付出和等待。不像现在,中午12点在淘宝拍下一个单,下午2点就来问你怎么还不发货。
放假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同学相约,满南京城流窜,我们自己做计划,今天要去哪几个地方,做什么事情,走哪条路线,用什么交通工具,时间怎么规划安排,大概需要多少花费,以及,有一些家长可能不会同意的去处,要如何撒谎。
这都是锻炼啊,这不就是当年属于我们的研学吗?
没有人把我们的时间管控死,没有人把社交的路堵死,没有人把校门锁死,没有人把我们的脑子框死。
再看现在被锁在书桌前、每一分钟都被安排好、甚至连半小时午休都不能拥有的孩子,我真的感到很悲哀。他们在该体验真实人生的时候只有只能只剩学习,小小年纪就活成了一台疲惫的机器,以后还能有多少力气面对漫长的人生呢?
于是就有了很多机构,打出沉浸式研学的标语,编造一个个高大上的项目名称,号称要给孩子最真实的体验。
我不理解,真的。生活本身就是最真实的体验啊!
就像我们当年给贝塔斯曼汇款买书,也许去邮局汇款这个事情本身已经被时代淘汰了,但是要做这个事,从找邮局开始,这里面所需要的社交能力、自理能力、思考能力,才是真正能让一个初中生受益终生的。正是这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帮助我们成长,这些是我们面对生活能够游刃有余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想体验些什么,就跟《太白金星有点烦》里的唐僧取经一样,九九八十一难,关关都是安排好的,有老道护法,有神仙随行,上来找麻烦的妖怪都是演员,确保唐僧只是看起来渡了个劫,刷一份漂亮简历,为有朝一日能位列仙班。

而这世上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对普通人来说,你费劲心机营造一个模拟商业场景,可能不如让他自己去菜市场买趟菜来得真实有用,不如买趟菜被狠宰一刀来得教训深刻。

毕竟绝大部分普通人,是要回归到菜市场自己买菜的。

有一句话这样说: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候有多好,而是因为那个时候你年轻。
不一定。
那个给了我们足够空间的时代,又美好,又年轻,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了。

(本文图源小红书网友)

熬糖大姐
这世上的苦逼不止你一个, 把我不高兴的事情写出来让大家高兴高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