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慈善的交汇:探索艺术基金会的角色与影响(下)

文摘   2024-07-10 18:01   上海  




成熟运作的海外艺术基金会

澳大利亚地区

澳大利亚的非盈利慈善机构非常发达,运作体系机制也较为健全与成熟。澳大利亚的基金会总数量与美国持平,比英国略高。基金会类型分为5类:私人基金会、家族基金会、社区基金会、企业基金会、及国家基金会。其中,私人基金会更垂青和执着于对艺术文化的赞助。从20世纪初开始,这些私人基金会即与澳大利亚学术界建立了良好紧密的合作联系,积极地对澳大利亚本土艺术研究和推广进行系统性的赞助,造就了澳大利亚本土艺术市场的繁荣景象。其运营制度也从19世纪末家族式管理体制逐步发展为专业化的管理。



MYER家族基金会

MYER家族基金会由Sidney Myer基金会(Sidney Myer Fund)和Myer基金会(The Myer Foundation)两个独立慈善实体组成。两者的慈善活动相辅相成,且由同一个团队管理。Sidney Myer生前是一位慷慨的慈善家,他在1934年去世时留下了一部分遗产,用于投资以造福他所在的社区。Sidney Myer基金会由此创立,且永久存在,其收入会在每年进行分配。

1899年,Sidney Myer随着犹太人移民新世界的浪潮和哥哥到达澳大利亚墨尔本。从在郊区走门串户的推销员发展到1911年创建了自己的百货商场,在随后的20年中,通过扩大业务与不断创新,造就了现今澳大利亚最成功的百货公司之一——Myer百货公司。Myer先生乐善好施,且迷恋交响乐。在1932年,经济仍处于低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Myer公司一万股股票赠与墨尔本大学(总值约2万英镑),请他们设立专项基金与墨尔本交响乐团协作,每年举办大型室外免费音乐会。至今一年一度地Myer室外音乐会仍是墨尔本的一大盛事,他的资助为墨尔本的音乐文化生活带来了无穷活力。


Baillieu Myer & Kenneth Myer 图源:官网


Myer先生的两位儿子在50年代回到国内并加入家族企业,当时正值澳大利亚经济在经历二战后的10多年开始迅速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环境的变化,1959年,Baillieu Myer和Kenneth Myer决定在父亲设立的Sidney Myer慈善基金之外,用自己的钱再成立一个更具有现代化观念的Myer基金会,为的是实践他们对慈善事业的新阐释和抱负:即慈善不应该是被动地去补救缺憾和漏洞,而应主动先行,在社会公共领域实施策略性预见性的资助,进而改进社会结构和公共策略。他们每年把父亲分与他们的资产收入的十分之一投入基金会作为滚动资金,在初期还收到来自私人及投资公司的捐赠。


在70年代初,他们敏感地观察到,政府的大量投入务实性地给予了自然科学的领域,而教育、艺术却缺乏有力的支持。基金会的资助于是更多给予了具有人文色彩的领域。他们大力支持文化艺术和大学研究等项目,如维多利亚艺术中心重建项目(州立美术馆)与墨尔本大型室外音乐厅。随着亚洲移民的增加和亚洲的崛起,他们也意识到亚洲对于澳大利亚在未来战略中的重要性,于是积极资助墨尔本大学成立东方学系,对亚洲文学、语言和人文等学科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和知识传播。


“亚洲纽带(AsiaLink)”是Myer基金会下,项目的深远意义与运作手段都极为成功的一个案例。1990年,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未来委员会(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s Commission for the Future)与Myer基金会的联合倡议下,AsiaLink成立,并由墨尔本大学主持。AisaLink与亚洲多个国家建立了文化艺术交流项目,包括艺术展览、选送澳大利亚艺术家到亚洲各国短期交流创作等;另外基金会不但支持澳大利亚与各国学院间的学术活动,更定期就亚太区域问题举办亚洲领导论坛,促进领袖间的对话与了解,并为澳大利亚政府的许多领导人举办培训项目。


Image courtesy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图源:官网


由AsiaLink资助的艺术展览,不仅获益于资金上的支持,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基金会的关系网络,使展览可以在亚洲多个国家巡展。据统计,1991年至2001年期间,AsiaLink共送出41个当代艺术展到19个亚洲国家巡展,巡展场次达151次;与此同时,AsiaLink共安排了在澳大利亚和亚洲的共计181个含艺术家及艺术管理从业人员在内的学习交流项目。


AsiaLink的运作资金结构,在早期由Myer基金会和墨尔本大学共同出资,但随着时间AsiaLink品牌的建立,在几年内,从联邦政府、州政府到企业和私人的赞助都纷纷加入并跟进。通过成功的募资,Myer基金会每年对AsiaLink的资金投入要求已经不是很大,且AsiaLink在2005年左右,每年的可运作资金已达600万至700万澳币。



国内艺术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以及社会领域等逐渐开始加以调整与改革。1981年中国出现第一家基金会,之后陆续开始成立各种类型的基金会,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把基金会细分为两类: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会中,据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表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基金会8877家。其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2189家,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6688家。整体慈善规模扩大,2020年末,基金会净资产已超2000亿元,捐赠收入逾1000亿元,业务活动成本达879.9亿元。

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不断成长,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层次多样化的非公募基金会行业逐渐形成。全国性的非公募基金会和地方性的非公募基金会都在增加。地方性的非公募基金会中,农村社区基金会开始在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出现。(2)非公募基金会正在成为民间资源的募集平台。据基金会中心网的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全国性的非公募基金会已达58家,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有866家。

基金会增长速度表及非公募基金会登记级别图
图源:吴作人基金会,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0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在项目领域方面相对狭窄,并没有完全依据非公募基金会的特性,从社会的核心问题中寻找到恰当的项目。与此同时,非公募基金会在项目主题的选择开始尝试开放性思路。据《中国非公募基金会项目案例研究总报告》(2010)指出,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使命设定更多的体现了出资机构或出资人的公益理念,由于使命是通过特定的项目活动领域实现,所以出现了非公募基金会在传统慈善领域的扎堆现象,也使慈善资源无法真正适应社会需求。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在于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产生时间还较短,对活动领域的认识全面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创办人看中活动成效,且非公募基金会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

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领域分布图
图源:吴作人基金会,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0


(1)台湾地区

台湾的现代基金会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岛内经济“起飞”,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闲余资金,使得基金会数量持续增长,进入发展期;1987年“解严”之后,基金会进入多元化的繁荣发展阶段,艺术创作领域也日益丰富。八九十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财富也得意快速累积,艺术市场开始风行,涌现大量的画廊和艺术机构;同时,八十年代也是台湾加强文化建设、塑造文化环境的重点时期,期间兴建了相当数量的博物馆、美术馆,为艺术基金会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财团法人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

台新集团是由台新金控、台新证券、台新投顾、台新投信、台新保代、台新建筑经理、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台新银行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组成的综合、广面向的企业。台新集团领航人吴东亮先生于2001年5月成立“财团法人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以“提升文化生活品质,健全艺术发展环境”为创会宗旨,矢志发挥“播种·灌溉·分享”的淑世精神,落实民间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

基金会最大的出资者是台新金控。吴东亮先生曾在采访中说道:“在金控参与艺文事务的面向上,因为台新银行有很多消费金融的业务,在营销与回馈的部份,本来就有很多计划要推动,也有预算作这个事情,既然要作也就希望多少跟艺文有所结合,让我们的客户到银行来不只是谈钱、谈理财,而能够给客户一些艺文相关的回馈和信息,金控接触的对象不像基金会只是纯艺术的层面,而是包含大众化的艺术与纯艺术,有各式各样的面向。”

台新艺术奖 图源:官网


基金会的创新项目有举办艺术奖、午间音乐会、台新艺术讲、校外艺文教育项目、员工艺文课程等。其中,2002年开办的“台新艺术奖”,为基金会业务主轴,涵括了视觉、表演及跨领域艺术活动之关照,其主动提名及跨领域评选机制,均为国内首创。为兼顾此一奖项的广度、深度与国际能见度,提名过程中专责提名观察人的设置、观点的互动讨论与跨域对话、ARTalks专网建立公众讨论的渠道,继而邀请国际具影响力之艺文人士参与决选;打造这个国产艺术桂冠的过程中,基金会除了不断向大众推介具有创新视野的优秀艺术创作,也希望藉由绵密的批评论述和相关的推广教育活动,回应艺术本身并非以奖项为标准或终极成果。台新艺术奖是台湾多元文化的重要折射,让优秀作品再度与社会共鸣互振,而基金会在艺术家与大众之间,担任着沟通与跨越的桥梁、以及企业回馈社会的使者。


 第22届台新艺术奖颁奖典礼 摄影:吕国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提供“台新艺术奖”得奖者艺术奖助金之外,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更进一步为国内艺文团队给予国际邀展与驻村经费的赞助,并首开先例以“入围即肯定”的精神,2008年持续以项目赞助“台新艺术奖”的入围团队,作后续展演的推广。同时,与其它基金会合作共赢的策略也是该基金会在运作过程中的创新。“第二届表演艺术追求卓越项目”的举办便是与国艺会、财团法人宏建文教基金会共同出品。


(2)大陆地区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简称“吴作人基金会”)于1989年8月由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吴作人先生及费孝通、王光英、李政道、韩素英等海内外知名人士发起并创建成立,是中国最早的艺术类基金会。吴作人(1908-1997)是中国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杰出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国油画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水墨画新风格的创建者。


吴作人基金会遵照吴作人先生和发起人的意愿,致力于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和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促进全球化时代中国艺术和世界艺术的研究与交流。基金会的工作重点是致力于组织、奖励和资助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现代美术和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创作和推广,赞助艺术界的展览、研究和交流活动,奖励和资助美术教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和艺术史的研究与出版。通过基金会和托管于基金会的各专项基金为国内外同仁创造共同促进中国美术事业的机会。


吴作人先生 图源:吴作人基金会


吴作人基金会是在极其艰难的形势下起步的。吴作人先生将自己的10万元存款捐献出来,作为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在2004年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之前的若干年中,吴作人基金会遇到了与其他民间基金会同样的困难:基金会运做的法律环境很差、基金会资金艰难,及理事会成员和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等。而后,借《条例》公布及若干推动基金会发展的政策出台,吴作人基金会组建了新一届理事会,完成了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和执行团队的组建。在新形势下,基金会不断扩展与艺术界的全面合作,开拓基金会的业务范围。


在运作方式上,以自主运作项目为主,同时兼有资助。目前基金会主营方式两种:一是由基金会自己策划并亲自组织实施,如“吴作人艺术奖”、“萧淑芳艺术奖”;二是基金会将自己策划的项目委托其他机构实施完成,如由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实施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之吴作人档案、徐悲鸿档案。对于由他人策划并实施的项目,基金会根据项目情况确定资金支持、学术支持、冠名支持等不同的资助方式。


吴作人基金会组织机构图 
图源:《站在学科的前沿,推动美术的发展》


为更好适应捐赠者的需求,基金会在遵守国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为捐赠财产达到一定数额或者具有特别捐赠要求的捐赠者设立“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的管理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按捐赠人意愿设立的有专门用途的“专项基金”,这类专项基金在项目选择、实施以及基金管理、运作等方面,都主要由基金会根据捐赠者的要求制定和实施。如“萧淑芳艺术基金”、“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汉画专项基金”、 “艺术史专项基金”等。

另一种则是针对一些有明确且独立做某项艺术公益事业意愿的机构或个人,在认可吴作人基金会的宗旨的前提下,所设立的自筹自支自管的“专项基金”。这类专项基金在项目选择、实施以及基金管理、运作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其决策权归该专项基金的管理委员会。2009年新建的“中国艺术批评专项基金”和“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专项基金”即属于此类。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 源:中国美术报

吴作人基金会对中国美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助作用。基金会于2008年资助了中国美术史学会筹委会第一次参加世界艺术史协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History of Arts,联合国教科文承认的组织)第32届年会,在此基础上,基金会于2009年资助中国申办委员会申办举行“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并获得筹办权。2010年,基金会正式成立“艺术史专项基金”,并拨款1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旨在通过支持艺术史大会及相关活动提高中国艺术史界的整体学术水平,以完成国际艺术史研究领域从西方一枝独秀向西方与中国两大审美体系双峰并峙局面的重要转变。


结语
从全球来看,各基金会进行艺术赞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欧美的艺术机构很多都由艺术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非常渴望来自成熟的艺术基金会的青睐,借助基金会专业渠道的推广,不少艺术家可以走进知名博物馆和美术馆,提升其学术和市场价值。最近几十年来,艺术的前沿性、先锋性和创新思维也吸引着时尚品牌基金会的入场。越来越多的时尚品牌基金会成为艺术赞助人,推动艺术与商业的融合,他们通过赞助各种艺术展览等公益慈善活动来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同时推动艺术市场发展。

我国基金会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有基金会6464家,以“艺术”、“文化”为相关登记在册的基金会有578家。但总体而言,艺术基金会数量占比不高,资金规模不大,委外投资不足。“公益文化艺术的发展能促进人们的精神富裕”,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会开幕主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指出,“我们今天要推动的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还需要有精神的富裕,文化艺术活动也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领域”。对文化艺术活动的资助能够有效弥补市场和政府对文化投入的不足,也将有利于国内艺术市场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琤. 澳大利亚私人基金会与艺术赞助——有关的三个经典案例分析[D]. 中央美术学院. 2005.
[2] 赵心琳. 台湾地区文化艺术基金会运作模式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5.
[3]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项目案例研究总报告. 2010.
[4]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会简报暨观会笔记合集. 2022.
[5]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中国艺术基金会发展报告. 2010.
[6] 王培. 非公募艺术基金会运作现状研究[D].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7]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站在学科的前沿,推动美术的发展——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艺术类项目. 2010.
[8] 黄隽. 艺术基金会是艺术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力[J]. 公关世界. 2018(10).
[9]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刊. 2022.


往期回顾
RETROSPECTIVE

艺术与慈善的交汇:探索艺术基金会的角色与影响(上)


艺财课堂|“艺术银行”的名与实(上)


艺财课堂|“艺术银行”的名与实(下)



关于我们

ABOUT AIAF
请点击“阅读原文”,咨询AIAF各门课程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AIAF)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部门批准,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学院致力于整合国内外业内顶级资源,为政府、金融行业、文化艺术产业及相关各界培养兼具艺术品金融理论与实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