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收藏与企业收藏有何不同?

学术   2024-10-25 18:04   浙江  

作者:董瑞 吴双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在艺术世界里,私人藏家和企业收藏是最主要的两类“民间”收藏主体。相较于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的非营利机构,这些私域的收藏更显神秘,在本文中,笔者将与读者一同揭开他们的“面纱”。


回溯历史:私人收藏的普及VS企业收藏的复兴

私人收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原始先民的洞穴壁画和宗教性、装饰性器物。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几乎各国的王公贵族都会通过艺术、珠宝和装饰品来储存或展示其财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使得人们对艺术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雕塑和绘画的收藏在这一阶段尤为盛行。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后,商业的发达和私人财富的积累进一步助推了富裕群体的收藏热情,使其逐渐成为连接特定圈层的社交纽带之一。



在中国,艺术收藏自古以来便是财富和品位的象征。宋代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也是艺术市场演变的重要时间节点。此后历代的皇室和士大夫对于收藏书画和文房用具的兴趣尤为浓厚。同时,名贵家具、珍奇器物和装饰物也在他们的收藏之列。明清皇室的收藏蔚为大观,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民间收藏的增长。而后随着王朝的覆灭,一大批以往被权贵保有的艺术品或散落民间或流失海外,从而激发了民间收藏的浪潮。


不同于此前中、西方区隔较大的私人收藏史路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语言,还是藏家的审美取向,再或是交易平台的业务布局,都步入更加国际化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私人收藏的数量和多样性进一步提升。据ArtTactic和德勤公司的联合调研,2023年艺术和收藏品在全球高净值人群的私人财富中占比高达10.9%。除了传统“老钱”持续在收藏艺术品以外,来自科技业、文娱业等的“新钱”也加入收藏行列之中。


相较之下,企业收藏的发展历史较短。意大利西雅那银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于1472年创立的艺术收藏,是全球最早的企业艺术收藏。而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也有一批企业家或他们的家族热衷于购藏艺术品,但以企业本身正式开展收藏活动,仅是零星的现象,并未形成气候,其收藏行为也相对偶然和分散。


直至20世纪下半叶,在战后经济复苏的背景下,美国和欧洲的部分大型企业才愈发意识到,艺术收藏可以作为提升企业形象和文化内涵的有效手段,于是企业收藏迎来“复兴期”,他们收藏的焦点开始转向将艺术作为公司公共关系策略的一部分。建立于这一阶段的知名企业收藏主要来自金融业,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等金融公司均拥有丰富的艺术收藏;制造业和消费业的案例包括宝马集团、梅赛德斯奔驰、可口可乐等;科技业的典型代表则是微软公司。历经半个多世纪,这些企业至今仍通过运营美术馆、举办展览、赞助艺术家和艺术活动等,在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德基艺术博物馆“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德基艺术博物馆。

进入21世纪以后,企业收藏逐渐成为一种全球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社会的发展,本土企业对文化建设也愈发重视。许多大型集团公司都开设了自己的艺术项目,甚至成立艺术基金会、美术馆,典型案例包括泰康、德基、宝龙、华茂、万达、复星、红星美凯龙等。


品位经济:博雅悦己VS综合商业价值

从收藏的目的来看,私人收藏和企业收藏都伴随审美、文化、财务和社交等多维度的动机。相较之下,私人收藏往往更多地围绕个人的热情、品味和文化修为展开;企业收藏则关注艺术在品牌形象、客户关系、公司文化、员工教育等方面为企业带来的综合商业价值。


私人收藏通常具有强烈的“悦己”性。藏家投入精力和时间去观看和研究艺术,并基于情感共鸣,去收藏那些能够打动自己的作品。于他们而言,收藏不仅是简单的“拥有”,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博雅教育和文化探索。例如通过收藏古董家具去触碰特定时代的工艺和美学,体验跨世纪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通过收藏古籍善本满足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好奇心;再如通过收藏当代艺术去回应社会议题,或者倡导某种文化主张……



企业收藏更侧重于考量组织机构的整体发展。如上文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企业开始从维系公共关系的目的出发去收藏艺术品。这一阶段,许多企业希望通过艺术收藏向外界传递文化内涵和品牌格调,从而巩固其与客户、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他们开始大规模地在办公空间中展示艺术品。同时,该阶段也不乏企业以艺术为主题举办的附有营销性质的社交活动。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收藏则开始把目标拓展到更广泛的维度,包括培养积极的办公室文化、激发员工创造力等。21世纪以来的企业收藏展现出更宏观的视野,除了考虑公司本身的品牌、公关和员工福利以外,也开始以更积极的行动支持艺术家的职业发展、推广公共艺术教育、促进文化传播,从而将艺术收藏逐渐发展成企业践行公共职责的一种方式。


以摩根大通艺术收藏(JPMorgan Chase Art Collection)为例,其收藏的上万件艺术品,来自公司业务所遍及的各个国家,并陈列于全球多处办公场所。摩根大通艺术收藏的前身是大卫·洛克菲勒创立于1959年的“Art at Work”,这个项目的名称本身就体现着“艺术融入工作”的主张,这些藏品既为摩根大通的办公场所增添了艺术的灵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来访者对品牌的直觉印象,同时也彰显着开放、包容、多元和创新的企业文化。


泰康美术馆外景,图片来源:泰康美术馆

中国也不乏类似的案例——由泰康保险集团发起创立的泰康美术馆,坐落于北京CBD核心区,是一家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研究与收藏的非营利民营美术馆。泰康美术馆本身于2023年开馆,其前身泰康空间成立于2003年,而泰康保险集团的收藏历史则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泰康的企业收藏发展至今约30年,聚焦20世纪以来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当代艺术以及朝向未来的新艺术。围绕收藏,泰康还通过一系列展览、研究出版、创意项目和教育活动等与公众分享文化,以“商业向善”为理念支持中国艺术的发展。


策略洞见:高度自主权 VS 系统性决策

在购藏、管理和处置艺术品时,私人藏家往往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因此决策和行为更灵活自由。相较之下,企业收藏则侧重于公司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因此通常在集体制定的策略性框架下开展。


首先,私人藏家可以在购置艺术品时做出完全独立的决策,尽管有时他们也会主动参考其他方的建议。据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的调研,48%的中国藏家在购置艺术品时倾向于自行决定,29%的人关注艺术顾问提供的专业意见,16%的藏家会重点参考家人、朋友和其他藏家的想法,另有7%看重媒体资讯和评论。其次,私人藏家在藏品管理方面更灵活。居住空间是私人藏家最普遍选择的藏品陈列地,一方面可能是出于便捷和财富私密性的考虑,另一方面,和钟爱的艺术作品生活在一起,也为私人藏家提供了一种享受艺术魅力的独特机会。再次,私人藏家在处置藏品,即转售、捐赠或者代际传承艺术品时,同样享有排他性的话语权,但涉及两类特殊情况时除外:一、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法律明文限制或禁止了特定类型艺术品的交易;二、在艺术市场中,部分画廊(或其他类型的出售方)会与艺术品的购买者签订一定期限内禁止转售艺术品的协议。私人藏家可以在上述两类情形之外,高度灵活地处置自己的收藏。


综上所述,私人藏家在艺术收藏中往往比企业更依赖个人的直觉和情绪。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私人收藏的专业性或者精彩程度亚于后者。例如,不乏一些私人藏家自发地打造系统性的收藏,为此,他们也会在特定的学术范畴或历史框架下,或特定的创作语言、艺术主题中进行针对性的选品。许多私人藏家也高度重视藏品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如今艺术行业专业服务机构的增加,博物馆和美术馆借展、交流机制的成熟,以及公共学术研究资源的丰沛,为私人藏家达成这些目标提供了支持。


泰康美术馆开馆展“⼊世: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图片来源:泰康美术馆。

企业为实现艺术收藏的综合商业价值,也为确保公司运维收藏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往往会制定更文本化的策略规划。策略规划的关键点通常包括:组织专门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建立明确的决策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确定收藏的主题和线索等。


企业聘请艺术专家来负责运维藏品,以此保持收藏的一致性,即确保公司的管理层发生重大变更时,收藏也有机会持续稳定地“生长”。部分企业会在公司内部建立专门的艺术团队,另外一些会与外部的艺术顾问合作,但共同的目的都是借助他们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资源来优化企业收藏。


在购藏决策方面,大型企业收藏广泛采纳的模式包括“提案筛选”“专家委员会”和“专项负责人”制度等。前者即艺术部门在各地的成员分别向部门的总负责人进行选品提案,由总负责人做出最终决策;第二种即由专家委员会的各个成员分别提案选品,而后共同投票决策;第三种是专家团队的不同成员分别管理不同的艺术板块和相应的预算,他们需要独立地为该子板块的运维负责。用于艺术收藏总预算通常“定期定额”,或为年度集团业务收益的特定比例,或经由管理层决议拨款。


在国际收藏圈里,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企业收藏往往高度关注其收藏脉络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主张,因此会脱离企业创始人、实际控制人的个人审美倾向。以瑞银艺术藏品为例,其收藏的3万余件艺术品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包括20世纪60年代至今创作的油画、纸上作品、摄影作品、雕塑、影像及装置作品等——瑞银希望这些艺术作品能够激发灵感、引发对话并提供全新的视角;瑞银几乎只在一级市场购买艺术品,即在艺术品创作后、首次卖出时购买——集团希望通过画廊系统直接支持和培养艺术家发展。


瑞银艺术画廊,图片来源:UBS

综上所述,私人收藏与企业收藏在发展历程、价值追求、策略和行为方式上大相径庭。私人藏家往往将艺术作为个人兴趣、财富和修为的载体,企业收藏则将艺术纳入其品牌发展、文化战略或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环。尽管许多企业收藏都受到企业家私人收藏的启发、激励和影响,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过,作为非公共领域最重要的两类收藏主体,私人和企业,都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的非营利机构一同,为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也为我们对话艺术、认识世界、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窗口。


(作者均为惟典臻藏合伙人。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4年9月刊】 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COURSE RECOMMEND



ABOUT AIAF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AIAF)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部门批准,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学院致力于整合国内外业内顶级资源,为政府、金融行业、文化艺术产业及相关各界培养兼具艺术品金融理论与实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