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王赵构真的到过黄避岙吗?

美食   2024-12-11 07:41   浙江  

在象山的北部,有一个宁静而古朴的村落,那便是黄避岙村。它宛如一颗被时光遗忘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据嘉靖《象山县志》注载,乡名以原驻地黄避岙村而得。传说小康王(宋高宗)归朝时,金兵一路追捕,康王从现涂茨毛湾登岸,落荒逃至此村,幸遇村姑施计相救,掩送康王北渡象山港安全脱险,因此得名黄避岙。

传说,小康王刚逃到村口,不料金兵抄近路越过西山下岭。天无绝人之路,慌乱之中,康王猛见不远的晒场上有个女子在晒谷,忙将战马隐入林中,跑过去向那女子求救。村姑眼见追兵将近,急中生智,叫康王坐进箩里,上面再盖上一只,说道:“壮士,你莫动,敌兵由我对付。”她随手拿过畚斗,畚上稻米,掺上草屑尘土。这时金兵已到,她不慌不忙高高举起畚头扬起谷来,草屑尘土借着风势直向金兵扑去。金将骑在马上不敢近前,问道:“小女子,可有一个白面小将路过?”村姑回道:“已往南去多时了。?”金将信以为真,向南追去。待金兵去远,村姑挪开竹箩说道:“你受委屈了。”康王谢过救命之恩,才看清站在眼前的却是一位少女,年方十七八,花容月貌,顿生爱心,随即解下腰间的鸳鸯龙凤带双手递给姑娘道:“请姑娘笑纳,待我赶走金兵,定接你进宫,共享荣华。此鸳鸯龙凤带作为凭证。”姑娘接过鸳鸯龙凤带,心中已明白几分,引康王向北逃生。

康王后来在临安登基做了皇帝,没有忘记这位姑娘,派大臣前来迎接她进宫受封。大臣寻到这个村子,只见所有的姑娘,不论是胖的,瘦的,高的,矮的,美的,丑的,腰间都系着同色同样的带子。原来,姑娘并不情愿抛下爹娘进宫享福,便将搭救康王脱险之事禀告其父母,其父母又将这事传开,来个以假乱真。全村姑娘也都仿照原样绣了鸳鸯龙凤带,待大臣进村,全都系在腰上。大臣寻了三天三夜,也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只好回京复命。高宗找不到救命恩人,便下了一道圣旨:“凡浙江女子尽封为皇妃,出嫁时,皆穿凤冠霞帔,坐八人抬的花轿。”该村也因此称作王避岙。

与黄避岙乡整体相关的人文典故也可视为黄避岙村的文化背景。当地的竹编大师张心荣,他的手编作品《兰亭序》长 3.6 米、宽 1.2 米,用一万根厚度不足 1 毫米的竹丝编制而成,技艺精湛;还有普通妇人陈亚娟,因表演走书这一当地传统戏曲形式,成为非遗文化传承名人,她把《黄避岙传说》唱到了西子湖畔,唱进了非遗文化名录。

走进黄避岙村,仿佛踏入了一幅岁月的画卷。那古老的水湖塘桥,承载着百年的风雨,静静地横卧在水湖塘江上。石块石墩虽经岁月的洗礼,却依旧坚固如初,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傍晚时分,站在桥上,西望江面,波光粼粼,落日的余晖洒在水面上,如诗如画。那弯曲的江面,像是一条金色的丝带,在大地上蜿蜒流淌,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村子的背后,是连绵的青山,像是一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为村子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山间的清泉潺潺流淌,汇聚成溪,流经村子,为村民们带来了清凉与甘甜。这里的山水,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让人心生敬畏。

在黄避岙村西,横跨水湖塘江。建于清代中后期,4 孔条石平桥连接长堤。石块石墩,长 15 米,宽 1.5 米,高 3 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重修,为钢筋混凝土桥,仍为石块石墩,加宽至 3.5 米。傍晚时分站在桥上西望,江面盘曲,水光潋滟,有 “长河落日圆” 之意境。

黄避岙村的人们,勤劳善良,他们世世代代以海为生。那片广阔的海洋,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依靠。每天,潮水从西而来,经过他们的门前,又从西而出,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轮回。渔民们迎着朝阳出海,披着晚霞归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那一艘艘渔船,在海面上摇曳,像是一片片落叶,随波逐流,却又坚定地驶向远方。

黄避岙村,这个曾经见证了历史风云的村落,如今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含着岁月的痕迹,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沉淀。在这里,你可以放下尘世的喧嚣,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它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历史的背面
历史的背面,换个角度看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