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anner咖啡店员与顾客冲突,看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对待裁员的截然不同态度

文摘   2024-06-25 21:51   福建  

近日manner咖啡店员短期内发生多起与顾客的冲突,对于这家企业的品牌形象大受影响,而舆论大多同情店员,认为店员承受了太大压力导致情绪崩溃。我也看了网传视频,发现顾客虽然有催促抱怨,但也没有明显过激行为,如果当时换做是我作为顾客,我可能也会因为店员的态度而非常不爽,进而矛盾升级。

问题的本质在于店员因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导致产生委屈情绪,进而可以不顾后果给顾客泼洒咖啡粉,哪怕被投诉被开除,店员都不惧怕最坏的结果。作为服务业,但凡老板能多给点钱,看在钱的份上,员工也会对客户多一份耐心,这一点“来”最有发言权。

前几年做的劳动争议案件多,也处理过一些国内公司的裁员业务,对比新闻上外资企业的裁员方案,我的感受很深刻,双方对于员工利益的保障观念差距非常大。

  1. 能不补偿就不补偿,看谁熬得过谁。

中资企业在高层决定裁员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对员工公布消息,首先会采用调岗等方式为难员工,让员工自己离职,会分批次处理裁员。如果员工熬不过,可能就会选择自行离职。

2.能少补偿就少补偿,看谁先妥协。

外资企业在公布裁员消息之后,处理进度非常快,同时补偿方案也很优厚,不低于法律规定的N+1,甚至N+X倍,各种年限服务奖之类的,做到“以钱服人”,然后快速关闭业务或者转移生产线。反观,中资企业一般有足够的时间处理裁员事宜,补偿方案最多是法律规定的N+1,同时人资部门会根据情况一一攻破员工,让员工对补偿方案进行打折,以便快速拿钱走人。对于稍微不听话的员工,就以让其走法律程序拖时间,逼其就范,达到补偿金打折的目的,看谁先妥协。

(来源:投资界)

3.实在不行就摆烂,让员工随便去走法律程序。

这类型企业这两年非常多,去年就接手过一家生产型企业因业务停摆,老板跑到国外去了,留下40多个员工没有安置好,全部去了劳动仲裁,本来委托我去应诉,因律师费没有支付而没有代理。有些裁员的企业,在无法与员工达成较低的补偿方案时,索性选择摆烂,任由员工们去走各种法律程序。

这几年的经济大环境下行,但是有赚有亏,之前也总有赚钱的时候。我觉得更多是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外资企业能开到中国,大多是在其本国已经发展的很不错,而且国外工会是真正代表员工利益的,动不动就各种争取权益,也形成了外资企业对于员工的福利保障的尊重。

因此,不同价值观念和法治要求的环境下,会产生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不一样的行为和价值导向。

执业生涯记录
记录律师个人的执业、生活点滴感悟,人很健忘,留下一些文字才会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