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钻石巨头De Beers:钻石真的永恒?

文摘   2024-11-17 16:10   北京  

欢迎关注!

前言&书籍:“求婚必须有钻戒,钻石有永恒的价值”,这些关于钻石的故事似乎很多人都耳濡目染。然而,如果回溯19世纪以来钻石产业发展史前100年,一家名叫De Beers的公司几乎垄断了钻石所有供给,控制了钻石加工产业,建立了钻石评价体系,甚至通过营销塑造了“钻石永恒保值”的理念。实际上,钻石神话到现在仍然成立,因为钻石的单价仍然比黄金or白金贵。本篇我们通过《The Rise and Fall of Diamonds》by Jay Epestein这本书来窥见钻石垄断巨头De Beers如何打造钻石神话的。

De Beers历史:从卖水的到垄断产业链

卖水的人。Cecil John Rhodes(下简称Rhodes)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有两个国家一个联邦用其姓名命名的人(津巴布韦,赞比亚,Malawi被殖民时候名字都有Rhodes名字),他是英国帝国主义的忠实执行者,他甚至幻想让美国重新变回美国殖民地。1870年,因为个人健康原因,他从英国来到南非(南方更温暖),当时南非掀起了淘钻石热潮,Rhodes也决定成为其中一员,当时他和他弟弟来到一个叫De Beers的农场工作,其名字来自农场创始人Beers兄弟,而这个名字正好成为此后钻石垄断巨头的名字。当Rhodes看到蜂拥而至的淘钻石的人时,他判断最赚钱的不是挖矿,而是卖水。他开始进货包括冰淇淋,水等挖矿人必须消费品,而恰好地下水对于挖矿工人还有威胁(取之不尽的水源)。Rhodes觉得水泵必然会成为紧俏资产,当时南非只有一台水泵,Rhodes将自己所有钱投进去买下这台水泵。而这些矿主都急需使用水泵,Rhodes于是拥有了绝对定价权,他使用利润从英国进口更大的水泵,并且疯狂打击其他竞争对手,建立了Kimberly(南非开采钻石地区)垄断的水泵公司,简直是钻石英伟达+微软

用水泵换矿,组建De Beers。随着Rhodes水泵不断提价,矿主们买不起了,于是Rhodes决定用水泵(等同于AI算力)来换矿股份,27岁时候Rhodes就成为了当地最大的矿主了。他写道:人生最大幸福不是婚姻、财富、旅行什么的,而是将全世界都置于英国统治之下(真是帝国主义忠实信徒)。此后,他将两个大的矿合并成为De Beers公司,并且从英国政府获得了牌照(1880年),Rhodes的公司不仅拥有采矿权,其还可以建设铁路,铺设电话线,募集军队,进攻获得领土。实际上,自17世纪东印度公司之后,没有第二家公司获得这么大官方授权。不过随着Rhodes的矿产出大量钻石,钻石价格也产生很大的波动,他意识到必须完全控制钻石的供给,不然钻石一文不值。而要做到控制供给,他必须将所有钻石矿都收购到公司体内。大部分矿主都愿意卖给Rhodes,只有一个竞对Barney除外。

打击竞对。Barney通过给挖矿的人卖烟致富(挖矿不如卖水和卖烟),并且控制了Kimberley另外一部分钻石矿。1887年,Rhodes在罗斯柴尔德银行资助下,准备先清理周围,收购Kimberly除Barney外所有的钻石矿(法国老板持有),他开出140万英镑天价。Barney后来开价170万,并不服输。RhodesBarney商量:说咱们也别竞价了,你先退出,我低价买入后,然后30万英镑卖给你,条件是我拿你公司20%股权,Barney当下就答应了(高手入局都是润物细无声),一方面他能够低价获得矿产,另一方面他觉得20%股权也不会威胁到自己控股权。然而,这只是Rhodes第一步,此后他开始和欧洲银行家们暗中联合,准备恶意收购Barney公司股份,当然要把价格先打下来。他先把De Beers钻石库存都倾销到市场打压钻石价格,这样竞对公司股票暴跌,然后他再低价收购股票。1888年,Rhodes就拿到了超过50%竞对公司股票,Barney不得不同意合并的要求。1890年,Rhodes控制了95%全球钻石产量。当时钻石主要的场景已经是订婚了,他开始让Kimberley钻石矿减产到每年2-300万克拉,平衡供给和需求。Rhodes觉得De Beers的下游(钻石买家)也应该统一,一家伦敦的公司成为De Beers唯一代理,然后再卖个比利时安特卫普的钻石切割公司。1902年,Cecil John Rhodes去世了,他没有结婚,所以没有子嗣(信仰坚定),他将几乎所有资产留给了牛津大学的Rhodes奖学金。

犹太人和钻石。1893年,De Beers在伦敦的代理商有10家公司,其收购De Beers所有钻石产出,而这些公司无一例外都是犹太人开的。实际上,犹太人和钻石历史已经有一千年。直到18世纪,全球几乎所有钻石供给都来自印度,钻石通过阿拉伯人交易,以及犹太贸易商交易到欧洲。由于犹太人从事金融信贷,钻石由于稀缺性也成为很重要抵押物,犹太人因此需要深刻了解钻石。中世纪欧洲,钻石加工是犹太人主要从事工种,而另外一种则是放贷。对于犹太人来说,钻石由于稀缺,高贵,且便携,是财富重要象征,其能够立马换成钱。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成为钻石加工中心(钻石当时加工就是手工,迁移起来很容易),巴西取代印度成为钻石产地,犹太钻石商人资助了荷兰东印度公司。随着英国海军崛起,英国开始掌控钻石贸易产业链,比利时安特卫普成为钻石加工中心,而欧洲各国皇室成为钻石核心消费者(奢侈品的历史渊源)。十九世纪中叶,南非发现钻石矿,故事便和上文接上了。

Ernest Oppenheimer发家史,一战恐慌中暴富。伦敦10家钻石买家也发现钻石价格稳定必须控制供给,所以他们也建立一个联盟,这个联盟甚至还在De Beers有不小的持股。这个联盟主要负责人是Dunkelsbuhler,而他手下有个16岁学徒Ernest Oppenheimer(以下简称Ernest),后者将完善De Beers版图,而Oppenheimer家族也将成为De Beers后来几十年的大股东。Ernest从钻石分类工作开始,深度了解钻石各个方面。1902年他来到南非,生于德国,英国人,犹太人,南非居民,Ernest是当时典型跨国生意人。Ernest喜欢钻研业务,他对钻石开采工作进行了深度分析,通过数据清晰知道每个矿区的盈利情况。1908年,Ernest的表兄成为了伦敦钻石联盟的驻地南非首席代表,Ernest也接触到了更多核心资源不过Ernest第一桶金靠的是金矿,他牵线当地金矿和德国商人,拿到一小部分股权。一战后,德国变成了英国的敌人,英国国内有很多声音应该直接没收德国商人在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利益。Ernest找到一个方法规避这种风险,他自己成立一家公司,然后收购很多德国商人分散资产(当然是低价,那时候德国商人都恐慌了),而每个德国商人们也在公司里持有很小股份,采用很复杂股权架构,外界根本看不出这家公司资产属性。Ernest还专门给这家公司取了一个美国式的名字United South Africa Company(简称USA)。当然,在一片恐慌当中,Ernest成功低价收购了很多德国商人的资产,因此一夜暴富。此外,将德国资产转换到南非公司名下需要南非政府同意,而Ernest和当时南非首相私交很好,1919年转换完成。

Ernest控制De Beers,大萧条期间控制产业链。1910年,Ernest注意力开始回购钻石,他也认识到保持钻石价值唯一方法是控制供给。当时De Beers管理层认为不会有新的钻石矿发现,结果Kimberley又发现了一个比De Beers矿大四倍的钻石矿,最开始De Beers认为是假消息,结果证明是真的,其中一位高管气得心脏病发去世。Ernest控制De Beers手段和当年Rhodes很类似,他首先拿下当地一个很大钻石矿(从德国商人手中),然后和De Beers换股,他很快成为公司董事,且不断买入公司股票,1929年其成为De Beers公司董事长。与Rhodes将De Beers视为英国的延伸不同,Ernest认为公司就是自己的私产,他决定打造属于自己的国际钻石帝国。他认为钻石行业最大威胁不是新矿发现,而是对矿产非理性利用(始终保持供需平衡)。此后,他将自己名下所有钻石资产合并进入De Beers,这一切完成时候到1930年代,大萧条来了。当时钻石代理公司还在不断收购钻石,但是消费者几乎不买了。De Beers的代理公司几乎要破产了,Ernest知道如果继续下去,钻石的价格和消费者心目中价值肯定会崩盘,唯一的方法就是De Beers收购这些伦敦的代理商(又是恐慌低点买入)。由于Ernest本来就是这些代理商里面有股份,因此收购阻力并不大。这样De Beers同时控制了钻石的生产和发行两个环节。

大萧条期间濒临破产。1930年代大萧条期间,Ernest停止南非所有钻石矿生产,钻石年产量从1930年224万克拉下降到1933年1.4万克拉。即使这样,价格仍然暴跌,1930到1932年钻石价格下跌了50%。虽然可以关停自己的工厂,但他无法组织新矿的开采,其唯一做法就是持续收购市场上的产能,没钱了就去发债。到1937年,De Beers收购钻石库存已经达到4000万克拉,即使按大萧条之前的消费水平,也需要20年才能消耗完,公司已经濒临破产,公司甚至想过将一部分钻石抛进大海(也不能流入市场)。拯救公司的是工业钻石,由于钻石是最坚硬的材料,可以用来做特殊工业生产工具,De Beers开始将这些钻石打成粉末用来生产工业钻石。二战期间,工业钻石成为战备必需品(用来军工生产),美国为了拿到足够多的钻石储备,甚至直接威胁英国政府(De Beers背后大老板)停止军事援助,不过De Beers并没有完全屈服,他只是按期定量供应钻石,并且质押一部分钻石在加拿大,让美国人安心(害怕拿到足够多钻石美国人扰乱价格)。De Beers高管当时都避免前往美国,关闭所有美国账户(避免被美国人逮捕,当时已经开始对De Beers进行反垄断调查)。此外,希特勒当时也通过走私手段搞到足够工业钻石储备(绝对量不用很大,但是必需品)。

二战后复杂局面。1957年,Harry Oppenheimer作为儿子接班,其当时49岁,其从20岁开始就进入钻石行业,也是从分类钻石开始,29岁就成为De Beers董事,确立成为接班人。Harry需要面临是二战后,更加复杂的国际社会局面,比如当时南非战后政党分成了United Party(英国支持)和Nationalist Party(讲非洲语荷兰裔支持),De Beers显然支持前者,结果却选举失败。1957年Harry接班后,完全退出了南非政治。此外,二战后欧洲各国殖民地纷纷独立,这些都给本来有英国政府为后盾的De Beers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其在非洲诸多国家矿产利益需要重新确立。不过,De Beers以利益共享的核心合作模式仍然有效,其是很多当时非洲独立政府核心经济来源,因此不得不和De Beers搞好关系。而苏联作为De Beers最大潜在竞争对手(当今俄罗斯是最大钻石产出国,可见有历史传承),Harry 则主要De Beers用复杂的架构和苏联保持秘密合作(冷战时期不能公开),后者收购苏联大量钻石库存,是苏联最大外汇来源之一。此外,基于钻石的持续高利润,Harry也壮大了Anglo American公司旗下矿产业务(年收入达到150亿美元),1980年产出全球三分之一的黄金,作为副产品的铀也是产品之一。Anglo American在1980年代是美国第二大的海外投资者。

De Beers如何创造钻石神话?

钻石矿产和评判标准。钻石形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节下,碳原子结晶,然后通过火山喷发等方式带到地表。其二则是陨石对地球撞击产生高温高压也能形成钻石。钻石单价比黄金还贵(如今1克拉的钻石价格3800美元,相当于每克接近2万美元,而黄金每克只有80美元),而每年钻石产量有限(人为控制了),2022年全球产量是1.21亿克拉,其实只有24吨,所以钻石矿其实非常便携,运输起来很方便。很多钻石矿的开采也不需要重机械,开采难度也不大(很多时候都在地表,不需要挖掘。当然也有地底下开采的),且后来开采过程很多都机械化了,不需要人的介入。由此,开采钻石矿也不需要太大的资本开支和人力资源投入。De Beers控制了南非以及非洲等多地的钻石矿,很多地方矿产是当时非洲国家支柱产业,比如博茨瓦纳的钻石矿贡献当时国家50%收入,因此De Beers在当地拥有很大影响力。De Beers钻石矿安保严格,除了机械化最大化减少人为接触外,还有备枪士兵护卫。而为了防止员工盗窃,也有X光机的抽检。De Beers不仅控制矿产供给,更重要制定了评价钻石标准,一盎司的钻石价值可以从100美元到10万美元(1980年代价格),根据质量不同。因此,钻石必须分类才产生价值,通过形状、颜色等多维度机器分类+人工专家确认,钻石分类最终才确认(单颗钻石至少要检测10次才能确认)。

钻石切割。将钻石从原石变成首饰宝石最初靠的是纯手工,而只有一小撮在安特卫普或者阿姆斯特丹的工匠有这种手艺,De Beers因此也致力于控制钻石切割环节。由于钻石最坚硬,因此也只有钻石能够打磨钻石,这个过程因此也受限于钻石本身形状。十五世纪,犹太工匠发明一种叫scaif的工具,其能够加工闪亮钻石,深受欧洲皇室们的喜爱。20世纪发明了金刚锯,能够更加轻松加工各种形状的钻石,且培养使用金刚锯的工人显著更容易,切割钻石也从纯手工变成了半机械化。1919年一位数学家提出了切割钻石最佳角度的数学公式,根据公式,切割工人可以计算出最佳参数,进一步将切割过程标准化。De Beers一直致力于将钻石切割产业留在安特卫普,一方面是其离英国仅相隔海峡,很方便;另一方面则是和比利时政府搞好关系,因为后者控制刚果的钻石矿,是合作伙伴。不过最大的钻石还会送到纽约,安特卫普也没有实现垄断。钻石切割工厂利润率不高,一个10克拉钻石,叠加采购、利息和劳工成本达到4000美元,再加上40%加工损耗(加工完只剩下6克拉),其必须要卖到837美元/克拉才能赚钱。De Beers就可以用切割厂微薄利润率来控制这些工厂(组织他们收购别人库存),一旦其提价20%可能工厂就没钱赚了。

严格控制供给。控制主要钻石矿还不够,De Beers必须控制所有来自非洲和南美的零散供给,这样确保自己是钻石代理商和切割商的唯一供货来源。在南非和刚果,De Beers搞定当地政府,要求钻石必须卖给持牌钻石收购商(当然就是De Beers)。在南美,公司则和当地代理合作,让他们来收购社会上零散库存。1925年圭亚那发现新矿,De Beers很快收购了整座矿。De Beers对钻石拥有绝对定价权,因此收购价格都是自己说了算,且不容置疑。其人为定义钻石优劣标准,从而让平均收购价格下降50%,而由于收购价格不及成本,1927年就停产了(又少了一个威胁)。1943年南非发现了有史以来最大钻石矿,De Beers开出了200万英镑天价收购,但是Williamson(矿主)不卖决定自己生产。De Beers一方面威胁伦敦的钻石代理商和切割商不准收购Williamson的钻石,后者大量库存卖不出去,财务压力大;一面让英国殖民地管理部门出面(因为当时钻石是英国最大创汇品类),向对方施压,说准备将这个矿国有化。两面夹击背景下,Williamson不得不将矿卖给De Beers。实际上,De Beers从来不主动发现矿产,因为钻石从来不缺货,稀缺性才是钻石价值根本来源,而钻石需求则仅和每年订婚数量相关。

打击走私。走官方渠道可以控制大部分供给,但是水下走私渠道依然存在,大约10-20%切割商货源来自于走私。De Beers建立自己专门团队来打击钻石走私,而负责人则是英国二战时期特勤负责人Sillitoe,后者强于打造双面间谍,其将德国在英国间谍都转化为双面间谍(也给英国贡献消息)。而如果能够将一部分钻石走私商转化为公司双面间谍,钻石走私链可能就容易发现。大部分钻石走私来源来自矿场工人通过吞下去等方式带出来,而由于健康隐患X光搜查只能抽检。Sillitoe主导将一部分钻石进行放射标记(可以追踪),在流出矿区时候不抓,然后持续跟踪整个走私链条,发现线人后就可以转换双面间谍网络。另一个手段则是打掉下线,主要来自黎巴嫩,Sillitoe于是主导成为核心买家,从而能够发现走私钻石下线。De Beers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额外奖励发现走私钻石价值三分之一。他们发现一部分De Beers认证买家,竟然也是背后资助这些走私商的人,而另一个走私商品核心采购方则是苏联,其主要用途是工业钻石工具。打掉这些下线后,De Beers便自己成为下线,开始大规模收购这些走私钻石。

营销钻石——钻石永恒。控制供给是第一步,下一步则是创造或增强消费需求,这样才能创造价值。而如果消费者对钻石需求突然改变(比如大萧条时期),钻石市场可能会崩盘。20世纪上半段,欧洲一直处于战争和萧条期,且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结婚时候配钻戒没有成为主流习俗,因此美国是De Beers唯一最大市场(钻戒已经有55年历史),1938年期贡献了公司75%营收。 当时美国消费者习惯赠送价值低于80美元的小钻石,De Beers认为单价还有提升空间。De Beers雇佣营销公司NW Ayer来制定营销策略,后者分析发现钻石需求在美国自1919年以来就在下降,1919-38年下降了50%,而钻石价格也下降了不少(先说明危机才能体现自己价值)。而由于钻石买家90%是年轻男性(46%场景女方都不知道,当然并不是女方真的不知道,很可能是装作不知道,这样可以同时保持钻石和天真,因此在这些潜在买家心目中将钻石和爱连在一起很重要。而年轻女性则需要将钻石视为浪漫关系不可缺少部分。营销公司主导在电影中植入用钻戒求婚场景,让知名电影明星佩戴钻戒。并且借力英国皇室来推销钻石(权威且令人向往),伊丽莎白女王曾经接受De Beers钻石捐赠。而钻石广告不仅传递以上信息,还将钻石定义为唯一的高贵艺术品,因此值高价。到1941年,钻石在美国消费增长55%,说明营销很有效果。二战时期,由于工业钻石成为战争获胜重要部分,买钻石=爱国成为重要宣传理念。1947年,营销公司进一步传递钻石是求婚必须品的理念,并且针对15岁以上年轻男女举办了高中巡回讲座,宣传钻戒理念。当时,美国从总统杜鲁门夫人到好莱坞女性都成为钻戒代言人,钻戒成为了订婚唯一的象征。1948年,钻石永恒的广告语成为经典,电视成为大众媒体后,钻石进一步成为消费主义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拥有钻石是成功人士的象征。这一系列理念让消费者相信钻石价值永恒,因此可以一直持有不卖,这样钻石供给也不会显著增长。在美国成功后,De Beers将同样宣传体系推广到海外,其中日本市场尤其成功,年营收超过10亿美元。此后,De Beers又在美国推行第二枚钻戒理念(继续创造需求),说第二枚钻戒代表持续增长的爱,继续把钻戒和爱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创造小钻石需求,虽然这种理念和此前De Beers希望消费者购买更大,更贵钻石相反。其开始创立一套基于质量而不是尺寸的钻石评价体系,来解释看似自我矛盾的宣传。小钻石需求果然显著增长,但是大钻石需求降低了20%。从【读书】影响力:如何让顾客乖乖付钱?理论来看,钻石营销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一是喜爱,让钻石和浪漫爱情连接在一起,想到爱情就想到钻石;其二是稀缺性,宣传钻石永恒价值,再不买就没有了;其三是跟随,在不确定求婚应该用什么,别人用钻戒你就用钻戒;其四是权威,让电影明星、英国皇室等成为钻石代言,他们选择肯定对的。

De Beers制定规则。拥有以上一系列产业链布局后,De Beers拥有无与伦比的定价权。1980年其产出原始钻石价值20亿美元,这些钻石终端售价达到80亿美元。在销售原始钻石过程中,De Beers有自己专门的团队研究市场需求,并且根据对切割商等买家的分析(以及关系好坏),来分配这些钻石供给。在分配过程中有六条规则。胡萝卜和大棒都拿在手里,De Beers能够轻松拿捏这些买家。

  • 没人可以质疑De Beers分配的权威性,为何给我烂钻石,给他好钻石,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就可以退群了。

  • 价格没有商量空间,都是固定的,一般其售价都比市场上原始钻石价格低25%(跟大哥混有好处),但是如果不听话,就治你

  • 只能拿整盒,或者不拿。不能挑挑拣拣

  • 不能转卖原始钻石,1978年以色列切割商在市场上以100%溢价收购原始钻石,囤货,带来价格崩盘风险。因此De Beers坚持要求买家必须立马切割收到的钻石。

  • 客户必须无偿向De Beers提供市场信息反馈。公司也会不定时对这些代理商进行抽检,确保不违规。

  • 不准打价格战,要共同维护钻石价值。

De Beers如何应对竞争?

人造钻石。1950年是De Beers鼎盛时期,但是往往这时候危机就来了,因为人造钻石出现了。实际上,钻石就是碳在高温高压下的结晶,对于人造钻石尝试17世纪就开始了,1880年苏格兰化学家Ballantyne就成功结晶了钻石,但是却未被大众认可。自20世纪以来,De Beers一直对人造钻石保持警觉,其确保要在第一时间收购人造钻石技术,但后来很多宣称人造钻石技术事后都被证明是魔术或者是骗局,直到1953年瑞典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人造钻石,此后美国通用电气GE同样宣布人造钻石成功。1955年GE宣布人造钻石成功消息,De Beers股价应声下跌,虽然当时人造钻石尺寸还很小,仅用于工业钻石领域,但这部分占比De Beers营收也有四分之一。打不过就合作仍然是De Beers信条,因为De Beers仍然拥有当时最深厚钻石营销和销售渠道,因此GE和De Beers达成合作,后者向前者支付800万美元授权费用于采用GE工艺生产合成钻石,而两家公司则通过一系列协议让第三方很难进入合成钻石领域。这个第三方显然不包括苏联,其同样开启合成钻石业务,且年产量可以达到1000万克拉。到1960年代中期,合成钻石衡量单位都不是克拉,而是吨了。且随着技术发展,更大尺寸钻石也可以合成了。到1970年代,全球50%钻石产量都是合成的,工业钻石价格下降了50%,而全球工业钻石需求量从1955-70年实际上增长了4倍。不过经过审慎考虑,GE决定不生产宝石级别钻石,因为其考虑这部分是供给稀缺创造价值,如果其开足马力生产,钻石就会一文不值。另一方面,生产宝石级别钻石需要能耗和时间成本都显著高于工业钻石,考虑到机会成本, GE决定仅聚焦生产工业钻石。其承诺不会破坏宝石钻石市场,De Beers暂时避过危机。

应对以色列。1979年,以色列钻石商人手上有大量钻石囤货,成为De Beers心头之患。以色列和钻石的直接故事开始于1939年,两位犹太难民来到巴勒斯坦,他们会切割钻石,于是游说当地犹太人组织发展切割钻石产业。只需要阳光、技工、少许粗糙工具就可以开始作业,然而如何能够拿到钻石供给是起步最难题。但当时二战即将爆发,巴勒斯坦犹太人组织开始游说欧洲犹太人,特别是安特卫普的钻石切割商远离战争迁移到以色列,避免被纳粹一锅端。在犹太人爱国主义(Oppenheimer也是犹太人)以及战争威胁等原因下,以色列人拿到了De Beers临时钻石供给。与安特卫普一个工人切割整颗钻石不同,以色列钻石切割更加流水线化,工序分割成六位工人合作完成,到战争结束以色列(当时还未建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钻石加工中心,5000名难民训练为工人,De Beers每年发货超过1亿美元钻石到这里。二战后,De Beers将这里钻石供给缩减了70%,但1948年犹太人以色列正式建国,将钻石产业设立为举国支持产业,凭借低廉劳动力,以及持续贬值货币,以色列钻石加工产业开始逐步打败安特卫普。1975年,钻石出口占以色列非农业40%,De Beers决定将以色列钻石供给继续削减20%,结果以色列开始用100%溢价在二级市场收购钻石,同时向走私渠道收购,只要拿到钻石做抵押(犹太人传统),他们就可以从以色列银行拿到80%借款,利息只有6%,到1978年贷款余额达到8.5亿美元,占到以色列当时GDP的15%。1977年,囤积大量钻石的以色列随时可能成为钻石价格的定时炸弹,De Beers第一招是找到以色列银行说你们这样放贷风险很大,我完全可以主动打压钻石价格,你们抵押物就会一文不值,此后钻石抵押需要更多抵押物或者更高利息了,以色列商人杠杆降下来了。很多以色列商人被迫卖掉手上钻石还债,进一步引起钻石价格下跌,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很多以色列钻石商人1980年就破产了。

应对俄罗斯。苏联一直是De Beers最搞不定的对手,一方面苏联是合作伙伴,最开始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钻石矿,然后1950年代也掌握了合成钻石技术。De Beers每年从苏联手里面回收几亿美元钻石,是苏联最大创汇项目。另一面却不断在市面上收购工业钻石,后来De Beers发现从苏联手里收的钻石形状都惊人相似,且产量越来越大,经过一番调查,估计苏联人把人造钻石当宝石卖给他们,他们也不敢吭声,偷偷做出小钻戒卖给了美国人(见上文宣传第二枚钻戒,正好钻石需求量上升期),不然苏联人就会向市场倾销破坏钻石价格。后来,苏联人可能觉得自己也可以,开始成立类似钻石交易体系,其规则和De Beers一样。实践证明,在只有一个竞对情况下,钻石价格仍然能够维持,1980年,苏联将钻石银熊(Silver Bears)供给增加使得价格下调15%,De Beers被迫减产来平衡市场。

应对美国反垄断。1970年代,美国是De Beers最大市场,在二战之后美国政府又掀起了对公司反垄断调查。De Beers第一个做法是引入中介,不直接和美国公司打交道。继续采用复杂的公司架构,和信得过的美国人合作来开拓市场,在政府施压时候,引导一部分代理商放弃独家代理的资格,Oppenheimer等核心高管人员不能去美国,增加政治游说的金额和努力,包括和肯尼迪(当时还没当选总统)等建立关系。1970年代,De Beers和合作伙伴Christensen控制了美国油田钻井工业钻石市场50%(只能用天然钻石),得知调查后,其主动卖掉股份表示退出,将股份都卖给Christensen,但实际上背后拥有协议使得De Beers仍然实际控制这家公司。但是法律上由于De Beers不再控制这家公司,确实卖掉了,美国政府也无话可说了。(这一招牛,Tiktok可以效仿一下)。1975年,De Beers象征性向司法部门交了几万美元罚款,逃过一劫。

钻石真的永恒吗?

卖钻石很难。De Beers之所以宣传钻石价值永恒,就是不希望消费者长期持有钻石,不要出售。实际上,1980年代预估消费者手中钻石库存达到5亿克拉,50年的年产量。但实际上,如果消费者实际要出手,会发现很困难。1978年,美国银行发生一笔盗窃案,一位美国特工利用银行漏洞转出1000万美元换成了钻石,然后他再将钻石走私回美国准备变现(胆子真大),结果东窗事发。银行最初觉得既然人赃并获,钻石不是增值么,1000万美元钻石应该变现问题不大。出人意料的是,竞价拍卖当天只有一位出价不到500万美元(当时正好碰到以色列钻石商人恐慌出货,钻石价格崩盘)。最终银行不得不找到De Beers中间人,后者说我可以收购但是18个月后才能开始给钱,银行也不得不接受了。1970年,一位英国记者以1000美元购买一颗半克拉钻石,持有了8年,如果按照25%年化回报率计算,到期应该涨价3倍,结果发现最高出价是1500美元。1972年,加州尝试过交易钻石期货,结果价格剧烈波动,最终不得不停止交易。普通人如果要出手钻石也没有出路,顶多零售商会答应寄卖,而愿意回收的往往出价不到零售价的30%。且实践证明,普通人买到钻石实际上都是缺陷产品(普通人只会看尺寸,缺陷一般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也卖不上价格。最后,真正宝贵的钻石拥有高昂的保险成本,1969年一颗100克拉的钻石被人出价100万美元收购,到1980年才卖出200万美元,支付交易税后,这差价支付钻石11年保险价格都不够。

钻石投资骗局。1970年代美国还掀起电话销售投资钻石的运动,大部分电话销售目标对象都是老人,他们鼓吹投资钻石能够带来丰厚回报,他们发出钻石装在密封盒子里夹带一封认证的证书,一旦拆封证书就失效。但实际上有人拆了发现里面都是劣质的钻石,很多知识水平很高比如博士都上当了。到1980年代,如果以金额计算,美国三分之一的钻石销售都是投资钻石,其单价显著高于零售钻石,但是价格却随着等级能够相差10倍,一颗D评级的钻石达到2.2万/克拉,但是H评级仅值2750美元。但是评级机构也不靠谱,曾经有人做过实验不同机构对同一钻石给出评价方差很大。最初,De Beers并没有参与这个生意,因为其认为仅仅因为增值购买钻石破坏其对钻石=浪漫情感的定位,而只有消费者远离钻石价格,他们才会真正认为钻石可以永恒持有。De Beers认为钻石零售价格是底线,后来参与一部分投资钻石收购,维稳市场。

后记

1990年代,De Beers利用人权运动成功让联合国禁止非法钻石流通(很多都是用奴隶生产的)。2005年,De Beers和美国政府就反垄断终于达成和解,支付了2.95亿美元罚款。相对于此前垄断80-90%全球钻石供给,2000年,De beers仍然掌控全球钻石产量63%。不过随着俄罗斯钻石垄断企业Alrosa崛起,De Beers已经不再是完全掌控钻石行业的垄断巨头了(De Beers英帝国主义统治背景下产生的,而其统治力下降本质也是英国全球影响力下降的结果)。23年,Alrosa占全球钻石产量31%,De Beers仅占29%。2011年,Anglo American(也是Oppenheimer创立的)以51亿美元收购了Oppenheimer家族持有的De Beers 40%股份,公司整体估值超过100亿美元。De Beers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有一种商品能够有固定需求(卡位浪漫情感、社会地位、投资属性、奢侈品故事等心智,这些都是写进人类基因的需求),且能够持续控制供给稳定价格(比如茅台最近控制供给),其创造商业潜力不容小视。

本文大约1.1万字,欢迎关注、点赞、转发、在看

XYY的读书笔记
坚持读书、坚持学习、坚持思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