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前言&书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欧美文化源自欧洲,本篇我们将简要回顾欧洲从远古——罗马帝国——中世纪——革命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欧盟时代全过程。这本书是《Europe The Enlightening History of a Continent》by Jean Baptiste Duroselle,这本书用简练语言概括了欧洲过去几千年历史,且一直写到2023年,虽然欧洲至今仍未完全统一,但作者始终尝试用统一角度来阐释欧洲。
什么是欧洲?
欧洲形状复杂,西靠大西洋,南靠地中海,东联亚洲(东边边界不太清楚)。欧洲地形复杂,相对于美洲大平原,很难在欧洲走过80km而不看到地形地貌变化。欧洲整体偏温带气候,具体分为四类,靠大西洋气候温和,冬天雨最多;靠内陆则主要是夏天下雨;靠北极则气候寒;靠地中海则夏天干燥,春秋则湿润。欧洲气候和地貌带来一些结果:
欧洲由于有很长海岸线,欧洲人成为出色的航行探险者和贸易者。包括维京人,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等。
温和的气候,肥沃土壤,孕育了欧洲的农业,唯一例外是北欧,但是那里有丰富矿产和水利资源。
欧洲分散化、去中心化的地区、资源or国家(后来)布局驱动了欧洲创新。
欧洲(Europe)名称由来。欧洲历史上经历过数次人种交替,而现如今几乎所有欧洲语系的鼻祖都来属于印欧语系,印欧种族源头可能是现今伊朗地区(也有说是俄罗斯),他们到欧洲部分被称为凯尔特人(Celts),相关人还有Italiots,他们创立了罗马,是拉丁语系的祖先,现如今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都来自拉丁语。现如今西欧北边主要语系来自德语语系,而英语则是德语和拉丁的混合,而南边则主要是拉丁语系。美洲American这个名词源头来自一位探险者Amerigo Vespucci,显示了命名偶然性。而Europe(欧洲)来自希腊神话故事,欧罗巴(Europa),是希腊神话中的腓尼基公主。而Europe作为一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则在公元前800年,而第一位真正历史学家来自希腊的Herodotus(希罗多德)则将地球大陆分为Europe欧洲,亚洲和Libya(非洲)三大洲,而至于为何这么叫原因则不可考,可能就是一种共识,具有一定随机性。
整体来看,欧洲历史可以大概分为几个阶段:
The megalith phase(巨石阵时期)(公元前4000到2000年)
凯尔特人时期(公元前500-0年)
西罗马帝国(到公元300年)
德国朝代时期(500-700年)
加洛林王朝时期(7-800年)
西方天主教和古希腊分裂(900-1100年)
哥特式教堂(宗教)时代(1100-1400年)
文艺复兴,革命时代(1500年)
帝国时代,殖民时代(到1900年)
欧洲史前时代(——公元前2000年)
最早原始人类大约几百万年前,大约100万年前能人(homo habilis)出现在非洲,其最大的技能是可以直立行走。相对于其他动物,人类能够使用更复杂的工具,且具备更强的逻辑思考能力。欧洲最早人迹大约180万年前的法国chilhac,德国mauer则发现了65万年前人类遗址,这些人脑容量达到1150立方厘米,相比于能人约800有所提升。大约60万年前匈牙利的遗址发现了用火的迹象(这和中国周口遗址用火时间几乎同步),大约30万年前直立人(homo erectus)到达大不列颠岛(英国)。大约1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开始拥有葬礼习俗,这说明人类已经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形而上学),葬礼习俗则是他们某种解释。
旧石器时代欧洲艺术。能人生存在几百万年前,直立人则是几十万年前,而尼安德特人大约10万年前,接下来突破则是3-4万年前的克罗马农人,他们拥有出色的捕猎技巧,开始在在欧洲普遍分布(尼安德特人消失了,可能是被灭绝了)。克罗马农人带来最大惊喜是艺术:壁画、雕塑、洞穴等。位于法国的马格德林文化处于旧石器时代,能够生产精美石器,以及洞穴壁画。西班牙Santander地区也发现1.5万年前的壁画。这些精美的绘画表现人类当时已经可以将3D真实世界抽象成平面,而其背后主要动机似乎是宗教,也许画中一些动物是他们当时的神。目前并不知道这些人是否就是当今欧洲人的祖先(因为后来出现后几次入侵),而在旧石器时代似乎欧洲还处于世界领先发展地位,但是到新时期时代当时科技创新的中心则迁徙到了西南亚地区(中东),大约1万年前,这里开始发展出农业。
新石器时代。大约1万年前,中东地区新月文明开启了新时期时代,这里出现了农业、畜牧业、陶器、纺织等,农业带来人口大增长,全球人口从大约1万年前1000万增长到3000年前1亿。大约6000年前,新石器文明通过地中海和多瑙河传播到西欧(晚于中国)。大约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现人类第一个楔形文字以及埃及文明,公元前2600年埃及金字塔,同期还发明了骑马和轮子。公元前2000-4000年除了离中东更近的东南欧,欧洲基本处于隔绝状态,也没有什么贸易,因为欧洲没什么好交易的商品。
巨石文明。公元前3600年,欧洲出现了巨石阵文明,这些巨石阵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也说明当时欧洲人已经有了宗教(才有动力干这种大工程)。巨石阵源头在葡萄牙和法国布列塔尼,大约公元前2000年,巨石阵文明出现在英格兰。巨石阵也需要一定技术手段才能达到,当时没有轮子,没有家畜,当时人类可能运用坡度、水运等来运输巨石。即使在巨石文明集中地布列塔尼,预计当时人口也不过10万。此外,大约公元前3200-2700年陶器传到了西欧,公元前2000-1850年,单独墓穴开始从中东传入。这些巨石文明的人灭绝了吗?目前共识是即使后来欧洲有印欧族群等入侵,巨石文明人仍然是凯尔特人的前身,他们是当今欧洲人祖先之一。公元前2000年,人类开始学会使用铜等金属,青铜器开始流行,从埃及开始,然后传入欧洲(公元前1500年中欧),新石器时代贸易开始流行。
凯尔特人时期
凯尔特人入侵欧洲。大约公元前1000-800年,欧洲主要分布的人已经成为凯尔特人(Celts),其是印欧语族入侵欧洲典型代表,印欧语族源头可能是伊朗(当时中东代表先进文明,可能是因为他们会骑马有技术优势),而他们所到之处印欧语言都成为了当地语言。凯尔特人代表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转换,直到公元前700年,铁生产才在中欧开始流行,而直到中世纪(1000多年后)炼钢技术才从印度等传入,凯尔特人有新的马蹄和马鞍,且带有铁制兵器,其对西欧入侵基本没什么抵抗,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到达高卢,公元前390年进入罗马,一部分人进入希腊,一部分进入西渡英国。一部分凯尔特人在北欧scandinavia定居(后来和条顿人估计融合了),这些人就是德意志人(Germans)的祖先。当时欧洲大陆和海洋贸易已经开始发展,其中腓尼基人还发明了字母表,后来拉丁、希腊等字母表都是学习而来。欧洲当时进口陶器、珠宝等,而出口则包括铜、锌和琥珀等。
处于部落时代,受古希腊影响大。大部分凯尔特人后来成为农民,其在农业器械方面有很大的进展,比如用牛和铁制耕田工具。凯尔特人发展出出色艺术和文化,而现如今法语中很多词汇还有凯尔特人痕迹,有一些地方地名也有凯尔特语,比如凡尔登(verdun)。凯尔特人将水叫做dubro,欧洲现在很多河流名字还有这个后缀,比如西班牙Dobra等。凯尔特人背后都有共同的关联,他们拥有文字,但是似乎没有文学。凯尔特人更多还处于部落时代,远远没有国家观念,一部分部落相对更强势,比如为了抵抗后来罗马人入侵组成的维钦托立是高卢阿维尔尼人首领(部落)。凯尔特人后来受古希腊文明影响很大,包括技术、哲学、航海、捕鱼等,甚至内部都会用古希腊文字,以至于后来罗马帝国和古希腊结合后,很轻易统治了凯尔特人。
古希腊时代以及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如何崛起?继凯尔特人之后,一小部分Italiot人用了三个世纪统一了意大利,其中就包括征服了古希腊,公元前400年,马其顿地区出现了两个强大征服者,Philip Macedon和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从亚得里亚海往东边征服(公元前229年),经历了数次战争,公元前167年,1000名希腊人西迁意大利,其中就包括欧洲“司马迁”Polybius,他认为虽然罗马帝国征服了古希腊(大约公元前146年),但是古希腊强大文化却“征服”了罗马帝国,通过对罗马帝国施加影响,古希腊文化成为整个欧洲文化重要基石(这有点像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王朝的同化)。罗马帝国。在Polybius眼中,罗马帝国之所以可以在53年时间里面征服伊利里亚,希腊,马其顿,一部分亚洲、一部分西班牙,大部分突尼斯,一部分阿尔及利亚(下图是罗马帝国盛期地图),主要靠的不是文化,当时古希腊拥有西方最璀璨的文化,而腓尼基人、拉丁人(罗马帝国)等都使用字母,他认为主要靠的是军事和政治,强大的古罗马军团相对于古希腊军队拥有战力优势,包括优秀的将领如汉尼拔将军。但更重要的是罗马强大的宪法和政治系统。持续演进的宪法章程(constitution),其兼具了君主主义、贵族独裁主义和民主——consuls(执政官)是贵族,而法官(judges)则是执政官下属,战时其拥有主权。元老院(Senate)是贵族组成,其统领内外权力,民众则会负责选举执政官和法官(早期民主)。
罗马和希腊对欧洲巨大影响。罗马帝国制度和古希腊的文化组成了黄金组合(罗马帝国官方语言是拉丁和希腊语),对当今欧洲影响远大于此前包括凯尔特人在内所有种族,也大于后来比如维京人、斯拉夫人、拜占庭等,其中主要原因是罗马帝国影响范围之大,时间之久远。比如罗马帝国统治高卢地区(法国)400年,统治英国250年,统治葡萄牙和部分西班牙350年。罗马帝国影响包括罗马字母和罗马数字,其成为当时西方的统一。而古希腊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则代表精神和智慧,从征服希腊后,拉丁文化框架很大程度基于古希腊文化,欧洲大部分地区也是通过拉丁间接学习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教会欧洲人抽象、逻辑和科学。不过希腊文化对欧洲文化直接影响到中世纪戛然而止,欧洲人不再学希腊语言,而亚里士多德的重振还得益于后来阿拉伯人的再传播(所以有人说亚里士多德是杜撰的)。罗马教育系统也值得一提,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教育贵族子弟,也包括平民子弟。其教育内容包括读写,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最初用的希腊语,之后用的拉丁语。贵族子弟则会进一步获得逻辑、语法、文学等更深度教育。罗马教育系统后来被北方“野蛮人”(barbarians,比如Germans,类似中国的匈奴蔑称)入侵而破坏。
罗马法律、国家、军事和家庭系统。最早罗马是寡头政治体系,宪法章程在进攻时候好使(可以不断分增量蛋糕),但是如何治理国家?(后面还会遇到一个更困难问题,如何防守?)罗马发明了国家(state)的概念,皇帝在生前合法统治国家,皇帝死后,国家依然存续。相比于希腊,罗马更像“法家”,罗马法律有两大特色,其一是清晰和精确,避免模糊处;其二则是针对男性、家庭主和自由公民无条件保证私有财产权利(例如房地产)。如果把政治定义为获取、分享和使用权力,或许原始部落里面就有政治,但是如果将政治定义为选举、辩论、政党等,罗马和古希腊时期则发明了这套政治系统。军事方面,罗马皇帝实际上是军事君主,从凯撒大帝后(公元前100-44年)罗马帝国军人便成了职业军人,军人可以拿到军饷或者土地,外国人参军可以获得罗马身份,训练很艰苦,包括跑步、长途行军、跳、有用、目标挑战等等。鼎盛时期,罗马帝国居民有8000万,其中军队40万,这是罗马帝国最大底气,后来也出现一些地方武装。罗马帝国税务系统包括直接和间接税,直接税包括土地税,人头税,以及5%遗产税。间接税则包括关税、交易税等,各地设有专门收税官员。罗马法律并不强调平等,其承认奴隶主权利,而拉丁族是高于其他民族的种族,只有家庭主才有政治权利,其他如女人没有权利。
罗马帝国同化其他地区。公元前31年,Gaius Octavius(屋大维)击败了安东尼成为罗马最高统治者,他开始思考遗传继承皇帝方式,罗马帝国也逐步从选举制过度到帝制(后来还是混合,罗马帝国很多皇帝是元老院选举的)。公园100年之前,罗马帝国各个城市都保留传统体制和系统,但是到400年后,这些系统都丧失了,罗马帝国统一制度替代了这些地方传统(罗马帝国会同化所有征服地区,比如建筑风格统一),罗马成为当时欧洲经济文化中心,欧洲东部都来这里取经。早期罗马帝国类似封建制度,各个地区拥有很大自主权,而这些地区组成了罗马中央集权基础。而随着地方权力降低,罗马帝国统治力反而逐步降低了(开始动乱,可见这种同化不成功,当时欧洲技术通信等能力也不支持完全中央集权)。
天主教(基督)诞生
基督天主教由来。天主教源头可以追溯到犹太教,《圣经》的旧约就是犹太教的经典,其诞生在耶稣出生之前。耶稣实际出生似乎在公元4年(而不是公元0年),出生地是巴勒斯坦伯利恒(当时罗马帝国领土),公元30年耶稣被人陷害(犹太人)。3天后耶稣成神出现在使徒面前,并说我将永远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末日,由此影响后世至今的基督天主教诞生(Christian)。圣保罗是天主教早期知名的传教士,他相信福音可以传给全社会,也包括异教徒,他重申耶稣理念——爱每个人得永生,他将最开始仅在犹太人之间传播宗教传播到普通大众。基督教一个核心观念叫做三位一体(trinity),其强调上帝(父)、耶稣(子)和圣灵是三位合一。使徒(Apostles)是基督的门徒,而Bishop(主教)则是使徒的继任者,罗马的主教就是圣彼得(后来成为教皇Pope)。天主教后来形成了严格等级制度和观念,教皇成为宗教毫无疑问的领袖。这也导致十一世纪,东西宗教分裂,东方开始遵循东正教,后者抛弃了天主教严格中央集权制度,弱化教皇作用,更去中心化(其实更回归宗教本身)。
从“邪教”到国教。49年(公元49年,后文不再加)罗马皇帝Claudius仍然认为天主教等于犹太人等于麻烦,要驱赶。64年,罗马火灾当时皇帝Nero也怪罪天主教引起了混乱,实际上直到公元300年之前,天主教一直处于被镇压的状态,另一方面,其也一直在地下蓬勃生长,其在希腊、埃及、北非、罗马等地方传播甚广,250年时候,罗马大约有4万基督徒(100万人口,渗透率4%),但是在西边比如西班牙、高卢(公元200年后传入),英国,以及北方“野蛮人”区域则传播相对少,其中主要可能是语言阻碍,因为当时《圣经》只有拉丁版本,400年后才逐步翻译成为其他语言。整体来看,天主教首先在城市区域传播,然后才传入郊区农村,大约用了400年,天主教基本传遍了欧洲主流地区。
天主教皇帝。约300年,罗马帝国戴克里先将帝国分成东西罗马帝国(管不住了,分而治之),从此罗马帝国有东西两个合法皇帝。此后君士坦丁大帝开始接受天主教,此时天主教已经传播了300年,在民间具有充分民众基础,而随着罗马帝国分裂问题加重,统一思想变得更困难,天主教则可以为之所用。此外罗马帝国当时高层道德腐烂,基督教道德观也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简而言之,君士坦丁大帝开始承认天主教合法性,传教士不用交税。天主教成为国教后,传教士成为“公务员”,对于不守规矩士兵等采取断交(excommunication,和上帝断交,死后下地狱)最高惩罚。君士坦丁大帝另一个重要成就是将希腊古城拜占庭改造成为第二个罗马即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其成为东罗马帝国首都。早期天主教知名教父包括奥古斯丁,其成为著名神学家,著有《忏悔录》。天主教普及率提升还有一个结果,就是大量财富涌入教会,教会也因此拥有很强经济资源进一步增加天主教影响力。圣保罗和圣彼得在罗马被杀带来巨大的遗产,罗马教皇(pope)影响力越来越大,即使后来罗马不是欧洲中心了仍然如此。而教会根据罗马帝国行政制度,在每个地区都设置了主教,下面还会下线,最基础单位是civitas,也是早期城市的来源。在西欧,罗马是教会唯一中心。而在东欧,有君士坦丁堡,安条克,亚历山大港和耶路撒冷四个中心。
日耳曼人入侵
日耳曼人源头。German是公元前1世纪希腊文字中对于北方满族的称呼,类似中国对匈奴的称呼。因此日耳曼人不叫自己German,而是德意志。就像当年匈奴叫自己匈一样。German的源头据说是scandinavians(北欧),当时自身并没有统一称呼(德意志是公元八世纪后才有的),因此不同部落有不同称呼。早期German人是罗马帝国军中雇佣军,他们被拉丁和罗马制度影响,逐步被文化渗透。公元166年和254年,日耳曼人曾经两次入侵欧洲大陆,哥特人(Goth,日耳曼分支)曾经供给希腊和亚洲部分,罗马帝国早期还能勉强应付这些入侵。有意思的是,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欧洲大陆最大外部攻击力量来自己一个叫Hun民族,曾经有人说这些人是被汉朝打跑的匈奴,但是后来被史学家否认了。不过Huns的影响没有太久,随着他们内部分裂,潮水就褪去了。
日耳曼人各个分支。本段中不同名称几乎都是日耳曼人分支,哥特人(当时大约30万)410年进入罗马,建立图卢兹王国,此后分支西哥特人又进入西班牙,并且628年把拜占庭赶出西班牙,开始统治西班牙,东哥特人则仍然在意大利统治。勃艮第人则最初在法国高卢建国,后来被法兰克人打败。阿勒曼妮人则居住在当今德国区域。法兰克人(Frank),也是后来法国名字来源,而他们的语言则成为后来荷兰语。在克洛维斯(Clovis)统治期间,他信奉天主教,真正统一法兰克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克洛维斯死后,法兰克人继续开拓疆土。伦巴第人则568年在意大利建国,统治持续200多年。此外,一部分日耳曼人也通过海洋来迁徙,其中典型代表就是Angles(盎格鲁,祖籍丹麦),Saxons(撒克逊),其从430年开始向英国迁徙,后来盎格鲁撒克逊人成为英国东部主体,而凯尔特人则仍占据英国北方,而罗马帝国对英国本土影响也显著低于欧洲本土。至于当时为何要通过海面迁徙一种说法是当时海平面下降,所以迁徙难度降低;一种说法是航行技术进步,下图是公元3-400年欧洲Nydam,其主要由橡树和金属捆绑而成,后来航海高手维京人时代还没到。实际上,罗马帝国背后拉丁语言是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源头,而西欧其他国家语言例如德语、英语、荷兰语、丹麦语、挪威、瑞典等语言源头都是日耳曼语系。
天主教传播ing。公元300年左右,欧洲天主教演化出一支修道主义,其强调与世隔绝的环境才能与上帝真正交流感受上帝灵性(有点佛教意思)。到五世纪,修道主义已经演化出复杂且严格的条规,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的圣博得(st benedict),以及爱尔兰的圣高伦巴(st Columbanus),其与英国北方相对隔绝凯尔特人文化共同形成了英国相对独特天主教传统。到600年左右,天主教在欧洲东部传播受阻,拜占庭教会分裂,伊斯兰势力迅速崛起,外敌入侵和内战等威胁持续。相比之下,天主教在西欧仍然有所建树,天主教的渗透,是拉丁语言和哲学的渗透,虽然没有强制性文化入侵,但也是润物细无声。社会精英都逐步吸收到了教会中来,他们的思想也成为社会主体思想。天主教教义中对人类道德约束也很重要(直击人性脆弱面),人类都有原罪,有了天主教后人类开始害怕做坏事下地狱(有所畏惧),因此他们必须要给教会捐款(后来演化成赎罪券),对上帝表现出虔诚。
整体来看,日耳曼人约200年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约400年征服西方,400-800年成为统治欧洲核心力量,达到顶峰。他们的源头来自北欧,从罗马角度,日耳曼人入侵和凯尔特人入侵一样,都是蛮族入侵。然而,日耳曼人为欧洲传统形成同样贡献了重要力量。
查理曼大帝统一欧洲
加洛林王朝和天主教互相配合。法兰克王国主要分成三部分,西边叫法兰西(francia),东边叫Austrasia,中南部叫勃艮第。加洛林王朝的Charles来自Austrasia,他创新性发明一套军费体系,他将宗教资产划归地方士绅,后者获取天主教产生大量利益,但是代价则是需要资助一名战士所有军费开支,由此查理曼获得一支强大军队,这种“用教养军”模式后来被其儿子、孙子延续。其儿子Pepin the short还注重和天主教教皇搞好关系,保护他们免收伦巴地入侵威胁,还将拉文纳纳入教皇的势力范围。因此,加洛林王朝得到了教皇认可,后者还专门到法国给pepin the short加冕皇冠。768年,查理曼大帝接位(好像和他爷爷一个名字也叫charles),继续享有教皇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查理曼大帝军队不断开疆拓土,他也将天主教视为一种工具用来稳定新的疆土(其疆域如下图),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天主教覆盖范围。
查理曼大帝。查理曼帝国的首领们每年都要来见一次皇帝,而更大数量的地方代表们每年也要召开一次大会。此外,天主教的组织体系也是辅助统治工具,国家内部分成不同教区。查理曼帝国军队大约有5万骑兵,军纪严明,一次Saxon起义,他下令杀了4000人。其军队进攻时候力量强大,因为每次胜利都可以给军官士兵(包括神职人员)带来丰厚的战利品。但是,这种激励机制显然在防守时候就不好使了。甚至只要帝国疆土无法开拓新土地,这种统一都会遭遇挑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当一家企业扩张时候往往斗志是不需要怀疑的,因为战利品激励很丰厚。但当一家企业发展遭遇停滞时候,往往就会从内部瓦解)。公元800年,成为国王32年后,查理曼正式成为皇帝,当时58岁。教皇Leo III想让查理曼成为整个欧洲的皇帝(包括东欧),这样天主教势力范围也可以顺利东扩。加洛林王朝自称是罗马帝国的法定继任者,他们甚至获得了东罗马帝国部分承认,虽然初期拜占庭不承认查理曼皇帝位置,但后来承认他儿子路易斯为皇帝和奥古拉斯,但不承认罗马皇帝title(这个留给自己)。
加洛林文艺复兴。由于自称继承了罗马帝国(希特勒因此后来认为查理曼不是日耳曼人),查理曼也继承了罗马教育体系,查理曼大帝坚持普通人同样有受教育权利,而不是仅有神职人员。当时教授学科包括语法、逻辑、算数、天文、地理等,当然最重要的仍然是神学。当时最精英的分子肯定都是神学人才。查理曼大帝修建了很多教堂建筑,例如亚琛教堂(如下图)。查理曼手写体革命也十分成功,其对后来整个欧洲都有很大影响力。
加洛林王朝衰落。查理曼儿子路易斯被评价为平均人的水平,但作为皇帝显然不称职。当时帝国已经内忧外患,这些问题都被称为皇帝责任。教会甚至宣称皇帝应该从属于教皇,这开启了后400年欧洲教权和皇权的纷争。路易斯死后,加洛林王朝便又重新一分为三,此后再没有统一,分家的章程由继承罗马的Franks语言和德语写就,这也是当今法国和德国概念雏形。日耳曼人应该是有分而治之传统,经过几代国王不断分权,基本也预示着加洛林王朝瓦解。加洛林王朝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欧洲概念的开始(Europe),查理曼大帝当时也被成为欧洲的首领。
阿拉伯、维京和斯拉夫入侵,以及教权皇权之争
阿拉伯入侵。公元700年,阿拉伯人开始入侵欧洲,特别是西班牙,而诸多阿拉伯语也开始出现在欧洲语言中,例如alcohol,algebra,chess,cotton,tariff,zenith和zero等,此后阿拉伯文化还给欧洲带来很大冲击(包括古希腊文化复兴)。阿拉伯人给西班牙带来特定品种的马和羊等动物,也带来柠檬、生菜、杏子等一系列蔬菜和水果。还有就是当时通过丝绸之路传过来的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加速了东西方贸易。阿拉伯人在西班牙葡萄牙有几百年统治历史,欧洲人于1189年收复了葡萄牙,而直到1492年西班牙才彻底收复。
维京“海盗”,发现美洲大陆。维京人祖先也是日耳曼人,公元650到800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核心技术是造船,因此维京人可以频繁袭扰英国,在其他人记载中,维京人一直以海盗形象出镜。维京人发现了冰岛,之后发现了格陵兰岛,不过其最大的发现是美洲大陆,他们应该最远到达纽黑文,但是他们殖民目的却被当地土著击败(可见维京人除了航海其他技术一般)。此外,挪威人(维京人)于公元844年入侵西班牙葡萄牙,845年入侵巴黎等欧洲内陆。从850年开始维京人开始在诺曼底定居(这个名字来自维京)。公元1028年,丹麦(也是维京人分支)统一了挪威、格林兰、冰岛等建立了丹麦王国。维京人对欧洲贡献出了航海技术外,还有自由平等理念(也可能是他们文化相对原始简单,原始社会人人平等),随着和欧洲融合越紧密,维京人也逐步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
斯拉夫人被东西分化。俄罗斯、乌克兰等属于东斯拉夫人,而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则属于东斯拉夫人,由此可见中东欧都是斯拉夫人天下,而随着当时土耳其人和蒙古人东边侵略压力,斯拉夫人也不断西进,从而对西欧造成了威胁,其中700-900年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冲突尤其激烈(Slav和奴隶slave单词相似也有一定关系,当时有很多斯拉夫人给日耳曼人当奴隶)。查理曼大帝时期则注重用天主教同化斯拉夫人,斯拉夫人逐步被天主教(西方),东正教(拜占庭)等文化影响。中东欧另外一支力量是匈牙利人,他们不是斯拉夫人,但是有出色骑兵技术,他们经常入侵日耳曼人地盘。此后匈牙利人也逐步被天主教同化。
东西隔离。到公元九世纪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开始与西欧隔离,其北方有斯拉夫、匈牙利等民族,南边则主要是阿拉伯势力,航海也主要被阿拉伯统治,虽然拜占庭仍然坚持称罗马正统,但实际上其在意大利的领域仅包括威尼斯、那不勒斯、卡拉不里亚,而且估计还守不住。东西隔离的后果之一就是希腊在西欧影响力无存,西欧的皇帝已经不会希腊语。东西隔离后,两边对宗教等问题理解差异开始明显,比如拜占庭坚持天主教有五个核心地区(而不是西方唯一罗马),此外双方对教义理解也存在差异,拜占庭后来演化东正教和希腊传统更近,而西欧则更偏向拉丁传统。东西分裂也加剧了宗教矛盾,教皇甚至联合地方势力开始攻击拜占庭,这也为后来惨烈的十字军东征进行了铺垫。
天主教改革。843年加洛林王朝瓦解,虽然仍然有神圣罗马帝国在德国等地区仍然保有皇帝(直到1806年才被拿破仑瓦解),但是行政维度欧洲统一时代结束了。然而,如果从精神维度,天主教时代仍在加强,教皇仍然是欧洲人最大精神领袖。不过天主教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神职人员开始卖职位敛财,神职人员开始可以结婚(降低神圣感),更多的经济利益叠加更少的信仰支撑,教会之间开始分裂和矛盾加强。到公元十世纪,教皇影响力到达底部,一方面其权力被皇帝瓜分,教皇选举过程也腐败迭出,甚至短暂出现了两个教皇(后来和皇权竞争时候变成常态,皇帝会扶持自己教皇)。Pope Gregory VII掀起了一轮改革,他提出《The order of the Pope》,其中包括一系列教皇集权的举措,比如教皇可以开除皇帝,只有罗马教皇是至高无上权威等,教权大于皇权。这对于传统皇权大于教权掀起了挑战,也开启了后续皇权和教权的纷争。当时处于德国地区皇帝Henry对此不高兴,教皇于是宣布废黜Henry,结果本地贵族和教会人员纷纷起义支持教皇,Henry不得不屈服。但是这个问题并未解决,Henry后来还扶持了Anti Pope来和教皇对立。
整体来看,这几百年欧洲大陆不太平,一边大帝国瓦解内斗不断,一边一波又一波外敌入侵。民间反战情绪愈演愈烈,而天主教恰好是反战倡导和平的,这也直接导致天主教在战乱时候市场扩大。天主教普及还有一些好处,比如约束封建主的道德行为,比如消灭奴隶制度等(不是直接,但是和天主教倡导价值观违背)。
天主教的黄金时代(1100-1200年)
上帝归上帝。公元十二世纪,教权似乎相对皇权开始占上风,Pope Urban认为教会内部统一是取胜的必要条件。此时,教皇和皇帝开始在精神和世俗权力上达成一种默契,这就是《圣经》里面名言: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对于神父来说,其精神方面任何权利都属于教皇,而其世俗和封建的权利则属于皇帝or国王。这种和稀泥解决方案证明中庸才是最佳方案,然而教皇觉得自己可以更强,1139年 Pope Innocent召集500哥教父开会时候说:“你们知道,罗马是世界领袖”。皇帝Barbarossa决定入侵意大利给教会一点颜色,教皇的最终武器就是断交(excommunication,相当于失去了和上帝沟通通道),皇帝做法就是自己再立一个教皇Anti Pope,可见和成稀泥不容易。此后几位教皇和皇帝(接班)持续矛盾中,但由于断交这招太强了(制定最强标准),皇帝最终败下阵来,以至于皇帝位置空了几十年没人当。
十字军东征。越来越多捐款和赎罪券等收入涌入教会,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面前,教会很难不堕落。此时Venerable、克吕尼(Cluny)修道会,圣伯纳德等组织或人都尝试降低天主教会内部腐败和堕落,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圣伯纳德还强调用信仰团结欧洲一起对抗穆斯林。十一世纪最大的事件之一莫过于十字军东征(crusade),发起者是教皇Pope Urban II,求助者是拜占庭帝国皇帝 Alexis,原因则是共同抵抗东边穆斯林入侵。从教皇角度,这也是巩固自身至高无上权力重要手段,其名正言顺的拥有很大军力,但坏处则是教会放弃了和平反战的宣言。响应教皇号召的国王和封建主们则目的不一,有些处于信仰,有些则处于侵略目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打着“圣战”的旗号,部队里面有些是真信仰,有些则是暴徒,也导致很多战争暴行和悲剧。他们到了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庭皇帝Alexis发现了十字军目的不纯,感到不妙。1099年,十字军攻下耶路撒冷,据说血流成河。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实际上加大了东西分裂,拜占庭对罗马反而怨恨加大了,即使面对共同敌人穆斯林,希腊和拉丁都无法同心了。此后还有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到十三世纪,教皇终于有所醒悟——与其用武力征服,还不如用精神感化,让他们信上帝,问题就解决了。
欧洲众多大学建立。公元十二世纪开始,随着民间独立呼声越来越强(相对于教会,物极必反),以及学生越来越多,社区精神(国家概念雏形)开始越来越多,这导致欧洲大学建立。当时大学主要招收14-20岁学生,学习法律和医学需要12-25年,学习神学需要15年,博士学位需要35年!欧洲大学颁发三种学位,baccalaureate(感觉和bachelor类似),licence(类似master)和doctorate(博士),这三种倒是和现如今大学学位还很类似。这时期造纸术才从中国传入西欧(中国应该东汉就有了吧,晚了一千年?),大学也因此能够批量印书了。首先成立三所大学分别是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十三世纪,教皇宣布大学教师开始拿固定工资(之前都是接受捐款)。博洛尼亚大学神学十二世纪就很有名了,好几位老师后来都成为了教皇。1179年,教皇宣布巴黎大学老师必须自由而无限制。牛津大学早期则是巴黎大学一个分支,由一部分巴黎大学教职工迁移而形成。后来,剑桥大学则是牛津大学分支。到1400年,欧洲总共有不低于55所大学。
朝圣和圣城。朝圣是宗教重要仪式,而圣城往往是因为和“圣人”们重要关联而得名,最重要圣城当然是耶路撒冷,其是耶稣生活和去世的地方,1099年十字军东征夺回耶路撒冷,但是1244年再度丢失。穆斯林允许天主教信徒进入耶路撒冷,但是要交很高的门票。罗马当然也是重要圣城,圣彼得和圣保罗在此遇害,但是1300年因为动乱影响力下降。此外,圣母玛利亚(耶稣母亲)也有诸多纪念地,西班牙的Compostela(圣James遇难地)等都是当时重要朝圣地。在交通不便当时朝圣是一项很艰难且危险的行为,如何能推行?一方面,当时知名朝圣地都有很多操作经验手册可供普通教徒来使用,路上他们可以住在教堂,吃饭问题也可以由各地僧侣们提供。当时教会法律可以保证朝圣教徒们免受无端逮捕、敲诈等,任何破坏传统的人都会被教会断交(死后必下地狱,因为和上帝断联了)。
信仰和逻辑。十三世纪,阿拉伯人从古希腊翻译的亚里士多德被重新翻译成为拉丁文,从而再次在西欧流行(这个圈子挺绕的,没办法当时希腊和西欧隔离已经几百年了,只有极少数学者懂希腊文化),于此同时还有很多古希腊知名数学、物理学家等著作传回西欧。此外,随着大学兴起,民智开启,越来越多关于逻辑(后来演化出科学)和信仰(宗教代表)辩论开始愈演愈烈。当然,当时没人敢挑战天主教信仰,但是对于逻辑应该在认知种定位有争论,有纯粹理性派,也有纯粹信仰派,也有认为信仰以逻辑为基础(所有有了神学,论证上帝合法性)。理性萌芽,此时欧洲已经处于文艺复兴的前夜,欧洲黄金时代,引领世界时代即将来临。最后,十世纪到十二世纪诸多建筑仍然留存下来(之前建筑很多都是木制的,不存了),其中最典型建筑风格包括罗马式教堂(下图一)和哥特式教堂(下图二),罗马风格受到加洛林时代、拜占庭等影响,典型特征包括半圆形窗户、显得厚重等;而哥特式则显得轻便,尖顶代替了半圆形顶。
骑士精神。十世纪末出现了骑士(knights)称呼,这是欧洲进入封建时代的产物,城市仍由君主统治,但是教区封建lord则有很大自治权。此前欧洲三大法宝是希腊文化、罗马法律和天主教。不同封建主之间互相依赖和制约,以至于他们彰显权力同时也必须记得自己的责任(契约精神)。骑士必须对自己的lord忠诚,除非后者让骑士参与不道义的战争,其实必须为lord,国家、穷人等而战,其必须对抗异教徒(骑士实际上是教堂和国家共管)。
欧洲国家时代临近(1300-1400年)
教权逐步让位。相对于传统君主专制,国家概念显然更复杂,相比忠诚于个人,国家拥有主权,而主权拥有国家军队,同时国家拥有更复杂的管理体系,比如需要建立常规且持续的税收体系。而随着十四世纪教权逐步趋弱,封建国王开始变成emperor in the kingdom,这为国家时代奠定了基础,不过建立国家不易,仍然经历了百年战争时代(1337-1453),以英法战争为主。与此同时,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Black Death危机。十三世纪是欧洲中世纪发展的顶峰,从1000年到1300年,欧洲人口显著增长,英格兰1086年人口110万,到1348年是370万;法国数据1328年大约是1250到1550万。人口增长背后是经济增长,资本主义萌芽(和明朝时点差不多),十字军东征带回来大量宝贝,同时新的银矿和铜矿发现也极大促进了贸易。信贷和银行金融体系开始发展,其中犹太人变成主要借贷主。拉丁天主教徒十三世纪大约是5000万,但到十五世纪下降到4000万,这背后重要始作俑者就是瘟疫,十四世纪欧洲爆发金融危机,但更重要是黑死病瘟疫(据说从东方传入),英格兰1348年有375万人,到1377年仅剩下210万,死了40%。意大利城镇损失了大约30%人口,很多村庄直接消失了。在东边,正好也赶上蒙古人入侵欧洲,这段时间太悲惨了。不过祸兮福所依,黎明也不远了。
宗教危机和国家独立。十五世纪的天主教信徒依然虔诚,但是基督教内部腐败日益严重,危机正在积累。1309年,Pope Clement想远离罗马是非之地,定都Avignon(法国),并且一直这里待到1377年。罗马不干了,说下一届教皇必须是罗马人,法国国王也不干,于是两边都选举自己的教皇,这次分裂持续了71年(1449)。此后教会内部宣布开大会(General Council,组成单元和后来国家类似了),结果选举了第三个教皇(雪上加霜)。教会内斗导致其管控松动,而这必然有利于国家独立性,各个国家开始独立修建教堂,倡导国家独立。越来越多大学建立,且大学教授内容更多偏科学,神学教学内容降低。此外,越来越多天主教变体也开始传播,甚至出现了反抗教皇的力量,认为教皇存在无益于宗教传播(为后面宗教改革铺垫)。王权(皇权)当时已经不怕断交(excommunication),强调教堂独立,教会必须交税,自由理念开始流行,反对教皇,支持国王。
欧洲科学发展。中世纪之前,欧洲在科学上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比如中国四大发明,运河、丝绸、自流井等都显著早于欧洲,且通过阿拉伯才传入欧洲。造纸术和印刷术是当时对欧洲影响最大的发明引入,其加速了知识的传播,降低了传播门槛。1450年欧洲流通书籍数量是1500-2000万本,到1600年涨了十倍,到1.5到2亿本。另一面就是阿拉伯的影响,最著名当然是阿拉伯数字,也包括医学,哲学,比如此前提到亚里士多德翻译版就是阿拉伯传入,古希腊文化经过阿拉伯重入欧洲。一系列先进技术和文化流入,叠加欧洲教育体系成熟,思想开始从宗教解放,科学思想上升,欧洲的科技爆发时代正在孕育。首先领先的是航海技术,不管是造船、地图、导航等,都助力了欧洲人后来航海大发现。到十五世纪,葡萄牙人成为了航海领先力量,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成为第一波通过航海贸易致富的人,而英国法国当时困于战争,无暇参与,德国汉莎、意大利人则当时对远距离航行没兴趣。
文艺复兴和革命时代(1500年)
均势原则起源(Balance of power)。Charles V(查理五世)是欧洲封建时代最后一个尝试成为皇帝的君主,他统治范围如下图,几乎把法国包围了,尤其是西班牙当时凭借航海扩张殖民地,其建立了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这个时期,由于国家众多,大国夹着小国,欧洲政治开始以平衡和均势为重要原则,比如意大利内部五个地区处于互相牵制的状态。
殖民地扩张。掌握航海技术后,欧洲几乎开启了全民殖民扩张时代(俄罗斯除外,主要是陆地扩张)。葡萄牙是最早海外殖民国家,1498年达伽马发现了新的印度洋路线,15年后他们便控制了经过印度洋的交易,包括还占领了中国的澳门,美洲发现了巴西。西班牙则主要在美洲扩张,包括墨西哥、南美洲等。英格兰、法国和荷兰加入,他们发现了新大陆,于是很多地方命名就是New England,New Amsterdam(后来成为New York)。物质收获颇丰,秘鲁的金矿和银矿在西班牙导致了通胀,1501到1525年物价上涨了50%。包括火鸡、西红柿、菠萝、奎宁,土豆,香烟等都从美洲引入欧洲。在美洲殖民史应该是血泪史,很多当地土著被谋杀。而殖民地之间争夺也成为欧洲后来400年不同国家之间矛盾的主要来源,成为统一最大阻碍因素之一。这段时间欧洲面临最大外部威胁是土耳其人(逊尼派穆斯林),他们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建立了奥斯曼帝国,欧洲人开始有了一些统一抵抗和战争胜利,但从未夺回君士坦丁堡。
四个代表人物。第一位是意大利马基雅维利,其著名著作是《君主论》,其提出君主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将政治和形而上学(道义)分开,为了稳定必要时可以使用残酷手段,这种类似法家实用主义在当时社会传统有很大的挑战。第二位是伊拉斯谟,其主张回到《圣经》经典,批评教会腐败,希望推动教会内部改革。第三位则是大名鼎鼎的达芬奇,他既是一名画家(《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都是达芬奇作品),同时也是音乐家,诗人,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发现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物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医学家(他发现人类骨骼和动物骨骼相似性),最后还是工程师,设计了飞机的雏形。第四位是马丁路德,他本人是神学博士,但是其对于传统天主教教皇体系深表怀疑,对教会腐败深恶痛绝,他推动了宗教改革,强调有信仰就可以获救,而不需要向教皇捐款之类物质。马丁路德在当时社会有很大的知名度,他还推动了将《圣经》翻译成德文。这段时期,欧洲兴起独特的人文主义(humanism),康德说人是目的,学者们开始重视人,而不是以神为重心,《蒙娜丽莎》对人物细节刻画就体现了对人关注,人文主义是独特的欧洲现象。
宗教改革。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终于到来,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可以自由学习圣经,而不需要罗马教堂解读(去中介化),因此王权可以将教堂划归自己统治(因此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获得了王权拥护,推行很快),神职人员神圣性降低,不拿圣俸,保留了每周日做礼拜的习惯,但仪式简单。一部分国家仍然保持了天主教传统,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和波兰等,法国大部分也保留了天主教(由于法国皇帝已经拥有大部分宗教管辖权,所以动力不强)。这就区分了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宗教改革一个附加效果就是格里高利历法普及,其对传统儒略历进行修改,世纪年份需要被400整除才是闰年(比如1900不是闰年,2000才是),从而更准确计算时间。
专制、自由和世界主义(1600-1700年)
君主专制——光荣革命。十七-十八世纪欧洲是封建专制时代顶峰,辅以开明专制主义,以及英国的资本主义独特体制。欧洲的封建主基本都信教,认为自己封地是上帝给的,所以其必须尊重上帝,以及上帝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有敬畏(中国古代皇帝也是神权天授,必须祭天)。此外,传统欧洲王国都十分分散,各个庄园主都有很大自制权,而他们则组成国会与王权进行制衡,但是这种机制效率低下,十七世纪开始君主专制成为主流,原来国会等机制仍在,但是君主拥有独裁的权力。进入十八世纪后,开明君主专政成为一种浪潮,比如普鲁士的Frederick,这些君主都声称是哲学家等学者的学生,表明自己开明和能力可信。而在荷兰和英格兰,海上贸易发达使得这些国家产生新的中产阶级,这些资产阶级or中产阶级对自由追逐开始显著增加(和宗教改革啥的都有关系)。1588年荷兰共和国建立,其权力主要有两方面,其中Grand Pensionary主要由商人支持,strathouder则代表农民和水手等底层。英国十七世纪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源头是国王和议会冲突愈发加大,国王Charles I不得不接受国会议案——任何加税提案都需要经过国会。但Charles报复将9名议会议员送入监狱,于是革命开始。国会组织军队最终杀死了国王(1649年)。然而第一次革命于1658年失败了,Charles王超复辟成功。1688年,光荣革命再次成功,推翻了专制,国会开始掌权,开始君主立宪(bill of rights,也启发后来美国独立宣言),新的国王不能暂停任何国会通过的法律。虽然此后王权还有一些反复,但都没有完全成功。民主政治开始发展,也伴随着政治学发展,比如著名的洛克,强调一种人的自由原始状态,但是由于需要处理一些人和人纠纷,惩罚罪犯等才需要政府。
启蒙时代。英国出现了“伊丽莎白的春天”,代表人物是莎士比亚,其1591年开始写作,1616年去世,此后英国又出现了一系列作家。意大利虽然在政治上重要性趋弱,但是也诞生了伽利略,其为后来牛顿等科学家出现奠定了基础。荷兰当时出版比较自由,所以很多禁书都在荷兰出版,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流行。不过老百姓的生活依然艰难,可能是250年小冰期气候导致了食物缺乏,导致玉米等粮食价格昂贵。而战争、瘟疫等则使得生活倍加艰难。1650年世界人口预估是4.7亿,到1750年预计到6.6-6.9亿,增长了47%。同一时期欧洲人口则从1亿左右涨到1.4亿左右,实际上人口占比还降低了,仅占全球人口19.2%。但是到1800年,这一占比提升到20.6%。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从1700年10个提升到1800年17个,其中5个人口超过20万。
对权威挑战,科学革命。十七实际欧洲兴起对权威挑战,这种挑战在十八世纪取得节节胜利。比如,兴起了全新的巴洛克式建筑,以及新的雕塑模式。文学层面,虽然仿古现象依然存在,开始追求现代文学。更重要是科学革命,十六世纪William Harvey发现了人体血液循环规律,但是组训经典医学(亚里士多德等)权威们极力反对。更知名的争论则是日心说vs地心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挑战当时传统,遭遇了传统教会靠信仰的科学家们很大反弹。经验主义代表人物培根批评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感觉跟我们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类似),他说新的科学知识只能通过实验来验证,且只靠经验还不够。到十八世纪,英国开始成为欧洲理性思考领先者,其书籍产量高于法国,来自剑桥Trinity学院的牛顿成为经验派和理论派的集大成者,发现了万有引力、微积分等经典理论。随着科学发展,其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很多科学结论和圣经里面内容矛盾,这时有人认为不能从科学层面来看圣经,有人认为上帝有更高的思维框架而不仅是圣经(牛顿说的),但这种矛盾并未明显阻碍科学发展。在新思想和传统封建思想斗争过程中,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是代表人物,他创作了多部悲剧作品,表达了对社会批判,反对封建专制,支持开明君主政治,倡导理性和自由。
欧洲的世界性和国家主义。与此同时,欧洲多方面发展展现出了世界引领性。比如法国的时尚沙龙,其成为欧洲时尚之都,法语成为专制社会通用语言之一(由于伏尔泰等名人贡献),到十八世纪英语开始挑战法语地位,由于启明运动,古老的拉丁语已经失去了市场。另一个是音乐,欧洲发明了几百种木管和铜管乐器,包括小提琴,竖琴等。乐器和人声的混合造就了歌剧。十八世纪,德国产出最多知名音乐家,并且发明了交响乐(纯乐器合奏,不包括人声),代表人物包括巴赫,海德尔,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舒伯特,德国贝多芬等。欧洲当时也引领了哲学思考浪潮,前文所提到的伏尔泰成为家喻户晓名人,他希望自己国家不大也不小,不富裕也不贫穷,是世界一员。此外,还有卢梭,他说今天没有法国人、英国人、西班牙人等,只有欧洲人(有统一倾向)。孟德斯鸠,他说自己国家不能为自己私利而谋害其他国家。这些思想除了统一倾向,其是更多包含了国家主义倾向(以国家为基础行政单位)。其中英国国家主义历史悠久,他们一直觉得自己觉醒最早,对欧洲大陆有优越感。美国独立(英国殖民地)等事件是殖民地独立的先驱。荷兰比利时等则通过反对法国入侵而团结。德国国家主义出现得较晚,普鲁士更多像一个state(忠于君主个人),而不是Nation。德国后来演化出一种说德语的就是一个国家思想,这带来了战争风险。
革命时代和拿破仑帝国(1800年)
底层日子不好过。十八世纪发生了美国独立,此外,爱尔兰,热那亚,荷兰,比利时,此后是法国大革命。当时欧洲国家主要分成三类,其一是阿尔卑斯山东边国家更多还处于封建时代,农奴制还普遍和流行,这里没什么中产阶级;其次是中部的贵族和农民,前者和后者属于雇佣关系,前者不能自己工作,这样会显得很粗俗(所以法国才能成为时尚之都,因为贵族工作是粗俗的)。而农民有些也有自己的土地(需要向lord交税),农奴制基本消失。再次则是英国和荷兰更接近资本主义社会了,资产阶级可以勤劳工作致富,但是底层农民日子其实也很艰难。这三种社会有一个共同点,底层人民生活很艰苦,被各种税压的喘不过气。另一方面,欧洲社会又没有中国科举制度,将民间精英吸纳到贵族行列。反而发展出很繁荣贸易经济,于是产生了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精英更多在民间,这些中产阶级逐步也产生了革命的想法,尤其是英国和美国革命成功后,而革命唯一受害者可能是贵族阶级。
法国大革命。法国当时有2800万人口,仅次于俄国的4000万,是欧洲第二。刚开始法国贵族对革命呼声表示抵抗,很多人都逃出去了,当时9000名岗位有6000个空缺。1789年,革命群众包围了巴士底狱,法国军队当时却很弱。路易十六被囚禁,并且于1793年送上了断头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雅各宾派(第一联盟)掌权后,向匈牙利等国家宣战(要输出革命),并且击败了普鲁士的军队(士气很高),雅各宾派推行了各种激进政策,带来各方很大的反弹,被称为打着自由旗子搞独裁。1794年热月政变推翻了第一联盟和雅各宾派。法国革命进一步掀起了欧洲国家化进程,国家(Nation)作为一个独立主体拥有绝对主权,浪漫派认为任何属于同一民族或者语言的应该组成一个国家,而法国革命则认为适合法国的也适合所有人,所有人都应该是法国人(显然错了),这种激进的思想(从革命变成了入侵)最终被证明是一种灾难(显然不存在一以贯之的标准),当时也引起了很多知名人士反对。不过话也不能说的太绝,因为拿破仑要登场了。
拿破仑尝试统一欧洲。拿破仑是个实用主义者,他致力于以法国为中心,统一欧洲,他相信自然边界(就是山河为边界,所以要进攻)。拿破仑生于1769年,他就读于军校,20岁时候遇到了法国大革命,站队了革命,并于1793年(24岁)升职为将军。1796年拿破仑在意大利方面军司令,取得一系列胜利,树立了威望。1798年率军远征埃及,陆军胜了,海军败了。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国第一执政。1804年,拿破仑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当时意大利,那不勒斯,瑞士,包括德国等都成了法兰西的藩属国,当时发过有4400万人口,藩属国有3800万,拿破仑治下总人口达到8200万,占欧洲人口一半,拿破仑最大敌人可能就是英国和俄国了。拿破仑虽然重商,但是他不懂经济,他认为法国应该积累越多黄金越好,但是他的一系列措施总是优先法国,这使得很多藩属国不满。比如他尝试建立欧洲经济联盟,以法国为中心建设类似计划经济体系,其他国家负责原料等,法国来负责生产、加工和销售。当时英国海军天下无敌,拿破仑1806年下令禁海,任何和英国贸易都是禁止的,后来拿破仑还卖证书来募军费(开口子),一系列封锁措施引发了经济危机,尤其是藩属国。在法国,来自资产阶级和农民意见也越来越大。拿破仑内心真的想过要建设统一欧洲吗?能确定是拿破仑肯定想建立一个类似罗马帝国的国家(以自己为绝对中心),他还觉得必须拿下莫斯科(后来败了),甚至包括美国(曾经自比华盛顿),但不包括英国。
拿破仑失败。所谓超级大国,就是可以一己之力对抗所有对手,当时法国具备这样实力,但是拿破仑和后来希特勒一样都败在了俄国。但实际上人心也是很重要因素,当时德国内部已经酝酿独立思潮,尤其是普鲁士。荷兰也革命了,1815年瑞典也宣布对抗拿破仑。经济危机带来压力,甚至拿破仑的兄弟,后来成为荷兰国王都站起来反对他,要求放开禁海。拿破仑废黜了他,把荷兰变成了领土(进一步不得人心)。事实证明,欧洲无法简单用武力完成统一,而这种强权只会使得各地抵抗力量更强大,后来希特勒再次证明这一点。不过话说回来,跟后来宣扬种族优越论(种族灭绝)的希特勒比,拿破仑在道义上还是高很多,他的帝国也有不少拥趸。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开启。十八世纪欧洲开启了发明创造时代,一部分是纯粹理论科学研究,一部分则是应用科学研究。科学发现底层最大动力就是好奇心,但是必要条件包括以科学教育为主(而不是神学)的教育体系持续培养优秀人才,以及有能力且愿意资助科学研究的资本,也有一些科学家是贵族支持的。大部分发明出现在英国,拿破仑的战争延缓了法国进展,后来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地方也跟上工业革命脚步。蒸汽机发明是个例子,用蒸汽作为动力最早发明者是一位来自法国的难民,瓦特则于1792年改良了蒸汽机,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让其成为商业可用,到1800年有500台运行的蒸汽机。另一个案例是纺织,随着机械化和蒸汽动力引入,纺织成本从1779到1812年下降了90%,这给英国纺织业极大出口竞争力。
铁路大发展。1803年,蒸汽火车开始出现,此后开始配有轨道,原来在矿车领域就有轨道,最早是木制的,后来随着生铁普及改成铁制(后来升级成为钢)。此后各国掀起了兴建铁路的狂潮,法国1851年有3500km铁路,英国则从1850年1万增长至1914年3.85万km,同时德国从6000增长至6.3万,除了俄国外,欧洲其他国家都采用了英国铁轨标准。美国成为基建狂魔,其铁路里程从1850年1.45万公里提升到1916年38.6万km。铁路普及极大提升了交通效率,当时巴黎到Vitre(一个小镇)时间1814年54小时,1854年有了火车后用时7小时23分钟。进入20世纪后,蒸汽机逐步被内燃机动力替代。
德国和美国发展速度快于英国。事实证明,思想从宗教限制里面解放出来,从需求出发,催生了各种改变世界的发明。传统金本位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和黄金供给相关,当黄金供给稀缺,进入通货紧缩周期,则经济发展受限。当黄金供给充分,则进入通胀周期,经济发展较好。而技术革新生产力,则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法国1850年有5300台蒸汽机,到1913年增长了15倍,能够提供53倍动力。能源消耗在欧洲持续上升,在美国指数级别上升。煤产量也线性增长,1810年英国煤产量从1000万吨增长到2.9亿吨;德国从30万增长到2.8亿(这个猛),法国从800万提升到4090万。而美国则从1330万(1860)提升到5.13亿(1913)。法国贸易量增长了8倍,德国和美国比英国增长更快,从1875年到1913年分别增长了3.5和4.7倍。不过1914年英国仍然是全球第一GDP。经济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医疗技术发展(牛痘疫苗,抗生素等),使得人类寿命开始提升,死亡率下降。法国预期寿命从1860年40岁,1913年50岁至1938年56岁,到1950年65岁。而古埃及时代,人类预期寿命只有24岁。寿命增加一个结果就是人口增加,1850 年到1900年欧洲人口年均增长率是9.6%,而全球平均是6.5%。最后欧洲移民海外也增加,1815到1914年,欧洲有5000万人移民(主要是底层人民),其中3200万移民美国,460万移民巴西,450万移民加拿大,还有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而移民来源则包括英国1700万,德国1000万,意大利950万,西班牙440万等。有意思是,法国人很少移民。
金融产业大发展。经济发展也需要资本助力,首先兴起是银行业。当时每个国家已经拥有了自己国家银行,比如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成立于1694年;而法国央行成立于1800年,荷兰央行成立于1814年。此外,很多家族私人银行成立,例如罗斯柴尔德家族(德国),英国则有施罗德等,法国则有Lazards。当时随着来自个人证券投资等需求越来越强,一些商户银行(Merchant Bank,感觉是投资银行前身)也开始设立,相对传统商业银行仅做存贷款业务,他们提供更多投资理财&大企业融资等服务,著名比如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等。这么多银行的资本很多都贷款到了海外,英国、法国和德国主要流向是俄国、意大利、东欧和美国(1914年之前主要是借钱,1920年之后也变成债主了),但这些钱很少流入他们的殖民地。法国最喜欢的债主是俄国,因为法国和俄国有共同对手德国,而俄国则需要钱弥补日俄战争失败的坑。但是俄罗斯拿着钱却和德国做生意,所以法国是俄国债主,而德国是俄国最大贸易国。德国主要投资是盟友奥匈帝国,也在中国有投资(胶州湾)。1914年各国海外借款规模大约是英国200亿美元,法国90亿,德国60亿。1913年,英国的国民总收入是22亿英镑,其中十分之一是利息收入。
自由贸易尝试。十九世纪,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成为经济学家的共识,自由贸易理念开始盛行。1848年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通过革命上台,尝试建立United States of Europe(模仿美国),他虽然无法在政治上建立统一的欧洲,但是在经济联盟上有所建树,到1860年欧洲成为一个实质经济联盟,英法带头,法国将煤和制造业关税上限定为30%,英国则对法国出口酒等减税。不过这个和谐局面没有维持太久,普鲁士铁血首相俾斯麦1879年宣布德国恢复高关税,意大利和法国还打起来关税战争。
无产阶级诞生。工业革命带来资本积累,资产阶级变成了资本家,同时也创造一个新的阶级,即以工人为主的无产阶级。早期工人很多都是农民等底层人民,而早期工厂扩张过程中需要招募大量工人,其对工人压榨也是凶猛的,比如每天工作15个小时,雇佣童工,没有安全设施,没有失业金和养老金等。1850年,英国工人阶级60%花销都在食物,20%在房屋,10%在衣服,10%在其他(主要是必须消费)。而法国工人生活比英国更艰难,因为其不仅压榨还面临各种革命和社会动乱。越来越多工人运动发生(早期欧洲还禁止工会),罢工开始流行,他们要求更多权利,更好工作环境,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其中最著名代表当然就是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斯。1848年马克斯和恩格斯呐喊:工人们没什么可失去的,但是却可以获得全世界,全世界工人们联合起来。各国劳工党等政党也开始兴起,推行社会主义革命。
十二世纪之前,欧洲在科技上落后于中国和阿拉伯,但是工业革命显然开启了欧洲领先时代,但是这种领先科技事后带来繁荣是暂时的,之后就是利益争端,以及战争毁灭性结果,而这直接导致了欧洲的衰落,真是反者道之动。
国家主义+均势原则=战争酝酿(1800-1900年)
1815-1914年这一百年欧洲大体可以分成四个阶段:1815年-1854年:没什么大的战争,很多小战争。1854-1871年:5个大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意大利战争,荷兰战争,德奥战争,法国普鲁士战争;1871-1914:基本和平,只有俄罗斯被日本打败了;1914年一战爆发。
维也纳大会,重回均势原则。拿破仑的统一尝试失败,受益的是旧的贵族阶级。不过即使是最传统的贵族,也承认不改变不行了,时代变了。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大会帮忙奠定了欧洲新秩序,而召开会议的人则以反拿破仑(已战败 )的君主为主。会议一致决定首先要保证各国国土合法性,在合法性基础上将采取均势原则来保证欧洲大陆和平,其中重要要求法国和英国联盟,对抗普鲁士和俄国(还有奥匈帝国)。沙皇Alexander认为自己是灭拿破轮首功,坚持让路易十八回法国当君主。英国对欧洲本土没什么野心,但是女王一方面想对抗俄国,一方面则想保留自己海外殖民地。不过正如上文所说,均势原则显然没能阻挡阶级矛盾暴露,欧洲十九世纪兴起三轮革命(不过都是小范围战争)——1818-1825年在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1830-1834年在比利时、法国和德国、波兰等;1848-1851年除了俄国之外的全欧洲,比利时、意大利、德国等都在追求国家独立,底层人民追求解放自己。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1866年统一德国,并且拯救了奥匈帝国,他有可能是从普鲁士主义上升到了德国主义,也有可能将德国国家主义当做工具来做大做强普鲁士(日耳曼人一直不太团结)。而任何增强普鲁士的动作,对于统一欧洲都成了阻碍。他在欧洲搞孤立和制衡,比如挑拨法国和俄国,来巩固自己地位。此时英国已经是全球最强经济力量,原材料供给和金融都是领先,英国也不想欧洲统一,也想搞平衡,不想参与争斗。到此,欧洲各个国家主义形成,就像一个人已经到了成年期,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固定,完全政治统一欧洲的目的基本无望了。最后,追求思想时代,动乱时代盛产文学家,思想家,比如法国的雨果。
国家主义盛行。沙文主义开始流行,任何侮辱可能都是发动战争借口。国家之间互相不信任也与日俱增,只要武力允许,国家之间战争风险显著增长。到1890年,俾斯麦治下德国成为欧洲中心,不仅因为统一了德意志民族,叠加了工业发展等。俾斯麦认为强权才是真理,国家实力是靠军队规模来保证的,靠协议是靠不住的。不过俾斯麦并没有统一欧洲的野心,并没有主动进攻其他国家,他更多也强调实力平衡。在这种平衡的大背景下,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成为联盟,而英国、法国和俄国则成为联盟。大国之间一般会设置缓冲区域,不过到二十世纪初,危机频发,和平局面感觉已经守不住了。于此同时,欧洲各国殖民地开拓仍在继续进行,当然也包括对清朝中国的侵略。欧洲人殖民理由也有种族优越论支持,比如法国人就认为优越民族有“文明化”低劣民族的义务(强盗逻辑)。不过殖民地利益冲突不能说是后来一战的主因,因为欧洲国家们从来也没有认为殖民地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欧洲毁灭自己:一战和二战(1900-1945)
一战两边阵营正如上文所说两大联盟(德奥意vs英法俄),其爆发证明古老是欧洲均势体系的失败,其最终结果是在美国参与背景下,一方获胜,另一方失败。1914年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被枪杀成为战争导火索,而均势原则下各个国家长久以来积累怨恨则成为战争一发不可收拾根本原因,各国为了避免最差情况而不得不迎战(典型单次博弈)。最开始大家觉得战争也就打一段时间,因为经济也无法支撑持久战。然而事实证明,通过借债等方式,战争持续时间远远超过预期(毁灭性也远超预期)。美国成为战争决定性力量(类似现在美国大选的摇摆州),1917年美国宣布参战(当然处于自身目的)。
仇恨反而加剧。1919年,和平协议谈判离不开美国主导,美国当时已经认为自己可以代表全世界人民了,总统Wilson认为美国的义务是帮助全世界和平,而不仅是欧洲,所以国际联盟在一战后成立。Wilson并不懂欧洲,表面和平协议无法消除欧洲国家之间互相不信任,他尝试区分好的和坏的德国人,实际上,英法俄觉得自己的灾难都是德国人等造成的,而德国人则认为自己的无辜的。但是胜者为王,联盟国法国、英国等认为德国应该赔个底掉(最开始定1320亿德国金马克,德国人要工作50-60年才能还款),而这种打压则加剧了德国人心目中觉得不公的怨恨(过犹不及),而这直接导致后来法西斯和希特勒出现。奥匈帝国的瓦解(多民族国家)则让德国和俄国之间失去了缓冲,分裂成很多小国家战争时期也谈不上什么尊严。不过1917年后俄国革命变成了苏联,苏联并没有参与对德国赔款谈判。战后,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提议要搞欧盟对抗英国、美国和苏联三个超级大国,但是各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经济危机和萧条。1914年后,美国经济就成为全球第一,而当时美国在海外投资25亿美元,而欧洲国家在美国投资45-50亿美元。而一战后,随着欧洲在美国采购大量武器和资源,美国在海外投资增长至90亿美元。大发战争财的美国经济迎来大发展。美国后来还给德国提供贷款帮助德国还款,德国则需要还钱给法国等战争赔款,法国则拿钱还债美国(战争采购),钱兜了一圈又回到美国怀中,但利息收入则显著增长。这一圈大家都受益,比如,1913年英国国民总收入20.2亿英镑,1921年下滑到18亿,1929年上升到23.2亿英镑。但是,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大崩盘,接下来就是经济大萧条,这影响所有贸易伙伴。诸多资金开始回流美国,对德国吸收40%美国对欧洲投资,因此影响最大,1928年德国工业生产以100计算,到1932年只有58,下降了42%。法国1929年是109,到1932年是81。由于受损最大,纳粹开始在德国获得民意。欧洲开始要求美国免除债务,甚至单方面停止付钱给美国,而美国国内则不同意免除债务。
法西斯和希特勒。经济萧条期民间充满了焦虑和悲观情绪,求变欲望强迫。1933年希特勒通过民选合法程序上台执政,法西斯最早兴起于意大利墨索里尼,但显然在希特勒这里演绎最为极致,其鼓吹种族优越论,认为德国人祖先是雅利安人(印欧语系祖先,这个是假的),是最上等的民族,因此德国人统治其他民族理所当然,后来还组织了对于几百万犹太人的屠杀。最开始希特勒并没有想全面开战,从1938到1942年, 从法国到苏联走向了不归路。希特勒Greater Germany巅峰时期人口有1亿,占领地区一部分交自治区,比如占领俄罗斯地区,由纳粹高管管理;还有一部分是占领区,由军阀管理。法国一分为二,占领区有政府,但是深受德国掌控;自由区虽然理论上自由,但实际来自德国压力也很大。经济上也是以德国优先,比如法国官方汇率20法郎对1马克仅为实际汇率一半。以占领费名义,德国向法国收了6818亿法郎,是实际占领成本的8倍,这还不算侵占和系统性抢夺的金银、股权等资产(德国这把复仇够狠的)。当时德国人生活还可以,但是大量占领区则饥荒普遍,大量劳工被征集为了战争,还有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屠杀了大概600万犹太人。
对于希特勒的血洗,欧洲人有三种反应:合作,观望,起义对抗。除非是德国盟友,真正合作的人是少数,比如芬兰视苏联为敌人,所以和德国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在占领区,大部分人的心态其实是等等看,观望,但后来开始谴责入侵者,但是仍然避免直接对抗。一小部分选择反抗,主要以上山打游击形式为主,毛主席的游击战理论当时极大帮助欧洲的游击队。二战的转折点仍然是美国介入,苏联扭转战局后从后方给予了很大的助力。事实证明,希特勒的帝国甚至远远不如拿破仑。
欧洲恢复以及希望(1945-1985年)
冷战欧洲。失去之后才会珍惜,痛苦之后才会反思。两次世界大战给与欧洲毁灭性打击,战后百废俱兴,内部联合的需求增强,然而战后苏联和美国冷战开启,双方均增加对欧洲施加影响,这阻碍了欧洲统一进程,典型代表是将德国一分为二。面对冷战(实际上,当时很多人甚至觉得第三次世界大战很快就会启动,尤其是1948年布拉格政变发生后),法国是典型的“中立派”,它准备在其中搞平衡。美国战后在欧洲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帮助战后欧洲复兴,同时也拉拢欧洲盟友对抗苏联,从这个角度,美国希望当时欧洲更加统一。马歇尔计划还推动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OEEC)和欧洲支付联盟(EPU),但是美国仍然不够了解欧洲不同国家之间差异,这些合作组织都没啥用。
经济重回增长通道。二战后到1975年欧洲发展主题一个是经济增长,其次就是殖民地独立。战后30年经济取得长足增长,唯一落后是英国,其23年工业生产仅翻了2倍,而德国是5倍,法国是4倍。一种说法是英国太早进入了福利社会,这拖慢了经济增长。到1973年英国贸易量仅排名全球第五(曾经全球第一),落后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和法国。虽然经济发展不错,但是欧洲已经不再引领科技创新,而是苏联和美国,他们在卫星、原子弹等技术上取得了引领。去殖民化在二战后也迅速展开,其中原因是两大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反对殖民(部分原因是他们来晚了吧)。其中法国成为对抗殖民地独立最显著力量,其1945-1962年对所有殖民地独立运动都是采取镇压态度。而殖民地逐步丢失反而让欧洲内部更加团结了,因为引起利益矛盾的因素更少了。
欧洲“统一”进程。1948年,海牙大会成立欧议会(European Assembly)和欧洲人权法庭,当时欧议会的权力很有限。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意在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二战后建设核心生产资料),其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开端。英国早期没参与,主要来自英国内部对超越国家之上组织抗拒。联盟建立后六国互相贸易1958到1970年增长了6倍。大名鼎鼎的北约(NATO)于1949年成立,在美国主导下,欧洲12个国家(包括英法等主要)成立的军事联盟,主要目的是对抗苏联。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1967年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为后来欧盟建立奠定了基础。
戴高乐主义。戴高乐是二战法国抵抗希特勒的民族英雄,其20世纪50-60年代成为法国总统后,走出了自己独特道路。首先他认为法国不能夹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间,而是应该有自己独立路线和方针。对欧洲联合,他认为欧洲不能过度依赖美国(甚至反美),提出欧洲人的欧洲,认为欧洲应该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和美国、苏联对立的第三力量。军事上,他致力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力量(美国反对欧洲拥有核武器)。1960年法国引爆第一颗原子弹。他主导法国退出北约,缓和和东方国家关系。1964年,在没有知会美国情况下,法国第一个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69年在社会动乱和罢工中,戴高乐卸任了。从加洛林王朝,到拿破仑到戴高乐,可见历史上法国是自认为继承了罗马帝国正统,是欧洲中心的这么个国家。
欧洲共同体不断扩张。欧洲的民主政治逐步分为两大阵营,其一是社会党,认为国家应该起到关键作用;另一边则是保守党,强调社会福利,强调私人企业,社会党更强调自由,而保守党则强调社会安全。此后几十年欧洲政治基本上在这两种理念里面摇摆。此外,欧洲共同体开始从6位成员国扩成9个,1972年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1970年代石油危机造成经济危机,欧洲之父Jean Monnet倡导进一步成立欧洲国会(Parliament)和欧洲议会(Council),国会有410位成员,其中英法德意各81席,荷兰25席,比利时24席,丹麦16席,爱尔兰15席,卢森博格6席。1975年,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洲共同体。
现代欧洲(1985-2023年)
苏联解体。1989年柏林墙解体,当时民调显示仅有3%的西德人民觉得能够在可见未来看到东西统一(历史发展都是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终结了二战后冷战,苏美争霸的世界秩序,欧洲面临新格局。英国撒切尔夫人依然保持英国传统即不参与超过国家权力的欧盟组织,而冷战结束,她认为欧洲更没有必要搞这种团结了。面对欧洲,英国一直是矛盾心态,一面不想走得太近,最大化保持自身独立;另一面又不想错失好处,更不想被丢下。英国忌惮统一后德国力量,但是美国却力促德国统一(欧洲越不团结越好,美国才能当裁判。正如美国扶持日本一样)。最终德国统一代价一是支付苏联撤军军费,一是控制军队规模为37.5万,统一后德国保留在北约内部。
单极世界下的欧洲。苏联解体后,德国统一,东欧剧变,以及北约东扩成为三大事件。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退出独联体,经济面临衰退,波兰1990和1991年年经济都下滑7%。东欧西欧化的过程中,西欧对东欧进行了补贴,德国统一后30年,东德平均收入/西德从37%提升到73%。2004-2019年波兰人均GDP从欧盟平均水平的50%增长到75%。北约当年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对抗苏联,而苏联解体后北约存在意义存疑。北约国家军费/GDP从冷战时候2.5%下降到1990年代1.8%,此后进一步下降到1.4%(还是和平年代好)。北约开始从一个防御组织变成了进攻组织,参与后来几次地区性战争,比如南斯拉夫战争。在美国主导下,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1991年在欧共体基础上,欧盟成立,1998年欧央行正式成立,目标是落地一种统一欧洲货币,这就是后来欧元。
被挤压的中产阶级。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及之后2003年伊拉克战争引发了欧洲很大分裂,大部分欧洲民众并不同意欧洲参与战争,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参与。而战争尴尬的结果(萨达姆估计没有什么大规模武器),则进一步证明当时欧洲各国元首说法是谎言。进入2000年欧洲社会分裂加剧,越来越多经济增长被精英阶层获取,尤其是数字技术革命,社会逐步分成三个阶层:1.精英阶层,从容面对全球化、数字化等趋势;2.被挤压的中产阶级,逐步被社会发展疏离,对现实政治失望很大;3.增长的底层人民,主要由移民组成,在社会没有存在感。被挤压的中产阶级愈发对于社会现状不满,他们开始抛弃传统的相对温和的社会党或者保守党,而是选择更激进的左派或者优派。而移民,尤其是穆斯林则带来社会不稳定,恐怖袭击等问题。
一系列变化。普京接班后,刚开始表示了对西方友好态度,甚至和克林顿讨论过是否要加入北约。然而,当乌克兰开始申请加入北约后,普京态度转向,2005年他说道苏联解体是一场灾难。2008年俄罗斯进攻奥塞梯,欧洲内部反应复杂,一部分支持制裁,一部分由于依赖俄罗斯能源(比如法国、德国、意大利)则反对制裁,这让普京觉得欧洲内部也不团结。2014年俄罗斯进攻克里米亚,欧美整体采取了看热闹心态。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欧盟整体GDP2009年下滑了4%,而由于欧盟采用欧元,不同国家失去了独立货币政策空间,希腊等国家爆发了欧债危机。后来量化宽松政策也分配不平均,到2019年意大利的经济也没有恢复到08金融危机前水平。经济不振进一步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加速了民粹主义的普及。此时,欧洲政党之间的区分已经模糊化,而政客们也开始脱离群众。而电视等媒介普及导致政治娱乐化则使得从政的高贵感没有了,传统政党影响力降低,新兴势力在培育。新兴政治人物凭借媒体影响力一飞冲天,传统政党阶梯式成长路径失效。民众对社会不满转化为对传统政客们的不满,为了求变而求变的倾向使得没有政治经验反而成为了优势,能够获得选票。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开始让位于个人主义,对绝对自由的追逐。东欧的国家加入欧盟后,觉得自己是二等公民,没有话语权。而他们价值观和西欧差异也带来一些撕裂问题,比如88%荷兰人表示可以接受穆斯林,捷克接受比例只有12%。相对西欧民众整体的失落感,东欧社会面临可能是西方价值观渗透后对传统价值观挑战,以及可能带来社会不安定。由此,东欧胜出的政治人物往往是体制内,有传统的,因为这些人可以维护传统。
英国脱欧和新冠疫情。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以52对48支持英国脱欧,英国重回传统,讨厌一切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的组织,欧盟一体化进程受挫。英国退出群聊,德国和法国成为欧洲最主要政治力量。实际上,英国加入欧盟一直是既要独立又要影响力,就像在高速车道里面开慢车,后面的车都在闪灯他也不走。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采取更加孤立主义,传统美国和欧洲关系面临危机,美国可能为了自己利益卖了欧洲这个最大盟友。不过20年拜登当选让这种担忧暂时平息(特朗普再次当选,变化是永恒)。而疫情发生则让欧洲意识到自己也需要一个统一的卫生健康组织应对大规模级别传染病。欧盟也推出了7500亿欧元拯救计划,欧盟自己也设立了金库(历史上欧盟自身财力较小)。22年俄罗斯进攻乌克兰,让欧洲更加团结,也带来了更高军费开支(比正常高30%),能源独立重要性提升。
结语:欧洲为何没能统一?
欧洲和中国拥有类似的文明历史,人口和面积也基本可比,为何中国在秦始皇以后就统一了,而欧洲起起伏伏,到现在还是无法完全统一(欧盟不算真的统一)?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必然,也有偶然因素。其中,个人认为必然因素如下:
从地形来看,不像中国有青藏高原,沙漠等天险抵御外族,欧洲大陆无险可守,因此必须不断面临外族入侵,不同民族统一难度显著更高。从制度来看,中国科举使得社会精英阶层和统治阶级能够持续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后,贵族和其他民众阶层固化,各个阶级革命欲望强烈,社会结构不稳定。还有就是宗教,中国没有传统意义上宗教,或者说是去中心化的宗教。欧洲天主教(基督教)则势力庞大,其在精神上实际上统一了欧洲,但是教权过于强大,势必阻碍封建王朝统一。最后,各方因素平衡后,欧洲走向了国家主义,而在一战后美国撮合下,形成了基于国家主义的形式性统一(欧盟)。然而,这种统一现在看起来可能是脆弱的。
当然,没有统一也未必完全是缺点,比如利好创新,这也是为何中世纪后的欧洲能够脱颖而出,凭借航海,工业革命等引领了世界500年的发展。但是,失去了规模效益的市场经济和国家发展上限有限,且在面临逆风局时候抵御能力较差,这也限制了欧洲发展的天花板和可持续性。
本文大约2.8万字,欢迎点赞、在看、转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