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掘墓人:宣宗皇帝李忱的复仇式执政

文化   2024-12-27 09:32   上海  
   真实历史  毫无戏说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的唐宣宗李忱(chén),于846年-859年在位。一直以来很多人都称赞其为明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把他与李世民相比,称之为“小太宗”,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有小善而失大义”,他才是唐朝的掘墓人。

          

 

少言寡语的“光叔”

后来评价两极分化的李忱生于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的唐长安城的大明宫,为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他的生母郑氏只是郭贵妃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当时还叫李怡,下文方便后面统一叫李忱)。    

今人所绘李忱画像

李忱的生母名声不显,加上他排名又排到十几位后了,想必小时候也只是作为诸多皇室子弟之一,衣食无忧而已。可怜的是,他的父亲,颇有建树的宪宗于元和十五年(820年)被宦官杀害。当时才10岁,本来就感受不到多少父爱的李忱彻底没了爹。后来登场的唐穆宗李恒是他的哥哥,敬宗、文宗、武宗则都是穆宗的儿子。李忱虽是这三位皇帝的叔叔,但论年龄则几乎没什么差距。因为李忱年少时候一次得病,有道光照到他身上后病就突然好了,因此在宫中有了“光叔”的绰号。    

大概是显灵了

在别的宗室子弟都是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的时候,李忱却总是沉默不语的样子。不动声色的去参加宫中的宴会,参加完又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宅子里,很像是“社恐”。文宗、武宗对这位“光叔”也不太尊敬,常常在宴会欢飨时强逼他说话,以此为乐。尤其是武宗,经常取笑、捉弄他。受到捉弄的李忱也不去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地整理好仪容,继续在众人的讪笑中安静地生活。宫里的人都觉得李忱不太聪明,也包括侍奉在皇帝左右的太监们。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李炎因食丹药中毒而去世,年仅三十三岁。史书上没有留下他的长子李峻除名字外的任何信息(也是拜宣宗所赐),不过料想年龄也不会太大。宫中的宦官们决定推举出来一个听话的皇帝出来,于是三十六岁,被认为“不慧”的李忱就被推到了台前,稀里糊涂的当上了皇帝,是为唐宣宗。    

2009年电视剧《宫心计》中陈豪饰演的唐宣宗

然而宦官们在认人上犯了大错。宣宗刚刚见到文武百官的时候,还是满面哀愁,似乎还沉浸在武宗驾崩的伤痛中。可是人们很快发现,这位之前被认为是傻蛋一个的“光叔”,他目光如炬,脚步沉稳,百官呈来的大小事件,他都一一处理,老练地就像一位已经垂拱多年的帝王。

李忱并不是一个傻子,他韬光养晦几十年,就是等待着属于自己的这一刻。

          

 

复仇,还是复仇

“我忍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周润发在电影《英雄本色》里的这句话,放在宣宗身上再合适不过。他儿时即遇到了父亲被谋杀,又在残酷的皇室斗争中惶惶不可终日,只得以沉默来装成一个傻子,最终以超凡的忍耐,登上了残酷而血腥的王座。宣宗就像在猎杀中胜出的雄狮,睥睨着一切。


伴随着胜利的,是复仇,已经不算年轻的宣宗要报复所有在过去二十余年,对他不敬,和他唱反调的人。首当其冲的,就是武宗时期总揽朝政的太尉李德裕。李德裕执政时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梁启超曾称他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宣宗偏偏很厌恶他,以至于即位那天靠近李德裕都觉得毛发竖起来了:

宣宗素恶李德裕之专,即位之日,德裕奉册。既罢,谓左右曰:“适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顾我,使我毛发洒淅。”

《资治通鉴 卷二百四十八 唐纪六十四》

宣宗怕李德裕是假的,因为武宗尚未下葬,宣宗就下放李德裕为同平章事、荆南节度使,李德裕所提拔的一些官员也纷纷落马。后来李德裕遭一贬再贬,大中元年(847)七月被贬为潮州司马,大中三年(849年)九月再被贬为崖州司户。一代名宦李德裕,就这样凄凉地于当年死在了荒凉的海南岛上。    

位于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景区中的李德裕雕像(来源:游五洲的个人主页 - 西瓜视频)

当然,不是说李德裕就是完美无缺了,他作为著名“牛李党争”的“李党”的领袖,在执政选官上也饱受非议,“一朝天子一朝臣”本来也很正常。但小心眼的宣宗完全被复仇所控制,凡是“李党”的官员全部裁撤,而凡是原“牛党”的官宦大多重用。“李党”领袖牛僧孺,以及李宗闵、杨嗣复等骨干都在大中初年都病逝了,于是白敏中、令狐綯等人得到重用。白敏中是白居易的堂弟,靠陷害李德裕而成为宰相,然而只是尸位素餐而已;令狐綯虽前后秉政达十年之久,然而毫无政绩可言,只求明哲保身罢了。

人亡政息还不够,宣宗对缔造“会昌中兴”的武宗时期的政策,全部进行了一百八十度的翻转:武宗灭佛,增强了国家财政实力,解放了生产力;宣宗就兴佛,下诏修复会昌所毁庙宇,僧尼一切如故。武宗裁减州县官吏,减少支出以利国家财政;宣宗即位后即恢复如旧,大中元年吏部上报“会昌四年所减州县官内复增三百八十三员”。武宗朝李德裕厌恶进士的浮华风气,取消诗赋科,增考经义、对策;宣宗就恢复诗赋科,使得唐末进士浮浪的习气愈演愈烈。    

宣宗就像一个长大了的孩子那般任性地复仇,不仅是大臣,先前欺负他的那些侄儿们,他统统都要报复。会昌六年(846年)六月,武宗还未下葬,他就把敬宗、文宗、武宗打包为一代,把他们在太庙之外另设两室进行供奉,相当于把这三个皇帝从主谱系中排挤出去,而宣宗就接到了自己的哥哥穆宗后面。其实穆宗他也不喜欢,但唐穆宗李恒是正儿八经的太子即位,他不好踢出去。当时的太皇太后郭氏是穆宗的母亲,宣宗母亲郑氏还曾是郭氏的婢女,于是宣宗把气撒在了郭氏身上:

初,宪宗之崩,上疑郭太后预其谋。又,郑太后本郭太后侍儿,有宿怨,故上即位,待郭太后礼殊薄,郭太后意怏怏。一日,登勤政楼,欲自陨。上闻之,大怒,是夕,崩,外人颇有异论。

《资治通鉴 卷二百四十八 唐纪六十四》    

2009年电视剧《宫心计》中谢雪心饰演的郭氏

郭氏之死也成为了李唐王朝的一桩疑案。郭氏死后,宣宗不允许郭氏和宪宗合葬,以不合礼数据理力争的礼院检讨官王皞(hào)也因此被贬为了句容令,宣宗变态般的复仇心可见一斑。

宣宗虽然勤于政事,但并不是他能力真的有多高,而只是出于对权力的控制欲。大中十年(856年)正月,宣宗让宰相裴休极言时事,裴休就请宣宗早立皇储,结果宣宗来了一句:“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

位于厦门集美区后溪镇苏营村的黄帝井,《同安县志》记载唐宣宗李忱曾在这儿喝水

这样用人不明,刚愎自用的宣宗彻底动摇了武宗一朝尚且能维持的国家财政。咸通五年,延资库(即备边库,主要用于储备军事经费)使夏侯孜奏称户部每年合三、九月两月应送延资库钱264,285贯匹,但自大中八年至咸通四年,除已纳收外,尚欠1,505,714贯匹,算下来也就是这十年入库的钱连一半都不到。财政恶化到如此地步,政府日常运转都困难,又如何应进行军事、赈灾等事务呢?

          

 

对外战争捡俩“大桃”

总体上说,宣宗虽然不是昏君,可也就只能做到守成而已,那他何德何能可以称为“小太宗”呢?原因就在于宣宗运气太好了,在对外战争中捡了两个大桃子。

第一个“桃子”是吐蕃方面的。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后,吐蕃内乱,整个河西、陇右的吐蕃势力都处于混战中。时任宰相的李德裕,已经计划收复河湟(青海省东部民和县、西宁市、化隆县等区域),设立备边库收储度支、盐铁等以备军资。    

高原上神秘的古格王国就诞生于吐蕃崩溃之后(来源:zrbhq.cn)

虽然武宗于会昌六年驾崩,李德裕也随之被贬,但钱粮保留了下来,这才让宣宗得以在大

中三年(849年)收复吐蕃秦(今甘肃秦安县)、原(今宁夏固原县)、安乐(今宁夏中卫县)三州及石门等七关,这还要归功于当地的百姓趁乱起义归唐。

更大的“桃子”则来源于回鹘方面。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被黠戛(jiá)斯所灭,842年,李德裕力排众议,调集北方的幽州、振武、河东各藩镇兵马,以及原本生活在回鹘的契丹等民族,大破回鹘乌介可汗部。    

元和五年时期的的形式简图

回鹘溃灭引发了与吐蕃交界处局势的连锁反应。到了大中五年(851年)正月,沙州大族张义潮也乘吐蕃内乱之机率众在沙州发动了起义,至当年十月,略定瓜州、甘州、肃州等十州,随后派其兄张义泽赴长安向宣宗呈递十一州图籍。十一月,宣宗置“归义军”,以义潮为归义军节度使,河陇之地终于复归唐之版图。

敦煌莫高窟中的著名壁画《张议潮出行图》(局部)

可见,收复这些故地本来就不是宣宗主动出击,而是当地百姓起义归附而已。归义军也是名义上归附唐王朝,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都来自于张氏,和独立的藩镇也并无区别。

到了宣宗朝的末期,军变以及百姓起义已经遍布全国,《新唐书》中就说“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宣宗出于权力的贪欲,到死都没有立太子,以至于继位的长子唐懿宗李漼(cuǐ)是混乱中被拥立的,缺少培养的懿宗最终把唐朝带向了黄巢起义的结局。

位于陕西泾阳县的唐宣宗李忱的贞陵(来源见水印)

对于唐宣宗,北宋史学家孙甫就说他“是宣宗区区为善,止于小节尔”,可以说很精准了。宣宗勤政,提拔官员这些都是“小节”,而真正关系根本的国家财政、藩镇、民变等问题他一个都没解决。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干脆直接直接点出了“唐之亡,宣宗亡之”。

          

 

参考资料:    

[1] 张卫东  唐宣宗“大中政治”述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4期

[2] 黄楼  唐代宣宗朝财政问题初探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二○○七年第四期 

[3] 方坚铭  《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End


您的赞赏,我的动力⬇⬇⬇

历史冷新泡
看历史 知大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