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方外纪》:明末文人眼里的世界图景
文化
2024-12-31 10:01
上海
如果一个明末士大夫有机会了解到最新世界近况,他会有机会看到:在亚莫利加洲的莫士可(墨西哥),当地人会兴建宏大的巨石建筑;在欧罗巴的格洛兰德(格林兰岛),这里的土地有地中生火的奇观;在中欧的阿勒曼尼亚,这里的男性居民,很多以充当雇佣军为生,声誉名满欧洲......这些今天历史发烧友眼里的常识,在17世纪的中国,却是极少数人才能接受的事实。而这些知识来源于明末的一本奇书:《职方外纪》。《职方外纪》书影
通过传教士艾儒略的引进和翻译,一些先进的明代人了解到:当时西方殖民者的世界,这不是一个由中国和蛮夷戎狄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有欧罗巴、亚细亚、阿菲利加、亚莫利加组成的广大世界。这个世界里有每周的原生文明,还有欣欣向荣的欧罗巴列国,是中土人士闻所未闻的奇异世界。开辟新航路
虽然这部著作向中国明末的先进士大夫介绍了西洋列国的情况,以及南欧的伊比利亚双强开发美洲、征服当地原住民的历史记载,但是这些最新的国际新闻和时政信息,并没有引起后来明清士大夫的足够重视,反而被他们视为天方夜谭。直到在经历鸦片战争的惨烈教训之后,国人才意识到这本书对于认识西方的重要价值。身着儒服的传教士--艾儒略
对欧洲列国的描述
职方外纪中的欧洲地图
这本地理著作共有五卷。其中,前4卷分别介绍了世界4大洲的已知情况,而第5卷则详细介绍了当时欧洲列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状况,为当时中国人描绘了一幅相对完整的世界图景,可以说是介绍了欧洲最新的民族国家分布格局。天主教
根据作者描述,除中国所在的亚细亚洲,天下第二大洲是欧罗巴洲。南起地中海,北到北海,南北相聚45个维度。当时欧洲地区分为70多个大小邦国,其中大国有法兰西、意大利、阿勒曼尼亚、弗兰德斯、波兰、丹麦还有东欧的莫斯科大公国。在欧罗巴洲西部,从国王到平民都信奉天主教,其他的文化和宗教很难在当地找到市场。而且他们的国君家族都是世代联姻,彼此的血缘关系盘根错节。虽然当地的王侯十分富裕,但是他们普遍奉行一夫一妻制度,下面的国名也是上行下效。文艺复兴时代的服饰同样非常考究
在翻译中,作者提到和中国一样,当地君臣服装也是各有等级,以服饰区分社会地位。当地无论男女都是身材高大强壮,以金银为首饰装饰,而且喜欢佩戴香囊掩盖体气,洁净身体。显然,这样的地方也是衣冠之国、礼仪之乡。此外,欧罗巴的民俗,和中亚、西亚、非洲的席地而坐不同。只有中国和欧洲一样,会坐在桌椅上用餐、读书写字或者社交。在居住方面,这本书准确地提及欧洲石质建筑的传统。这种建筑物地上可达6-7层,地下还有一层可以用于储蓄物件;这种建筑墙体通透,冬暖夏凉。正是因为欧洲人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大都精通基本的数学和计算原理,所以欧洲人的手工业成品和建筑物都非常精巧,这是中国人难以比拟的优势。欧洲的巨石建筑传统在东亚很罕见
在食谱上,欧罗巴人饮食相对质朴。由于物产丰富,所以人民食量较大,喜欢食用大麦和小麦,其次是牛羊肉。在饮料和调味品上,当地人喜欢用葡萄果实酿酒,并且会以酿酒纪念子女的出生,在将酒存于酒窖里数十年之后,其色泽和气息就会越发芳香甘甜。此外,在食用调料上,当地人喜欢用一种名叫阿利魅的长形果实,也就是橄榄的果实榨油。在彻底熟透之后,这种果含油量很高,在平地和山庄都可以栽种。而且树种耐旱、容易存活,用这种油烹调过的食物可以齿颊留香。《职方外纪》第一次细致的向中国人介绍了西餐
区别于中国士大夫对化外之民不学无术的刻板映像,作者也详细描写了中世纪末期欧洲经院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全面教育模式:根据书中的记载,当时的欧罗巴已经有了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层级的教育机构。而且当时的学校教育科目,比如文科就已经包括了文学、名家名言、逻辑和古代历史;物理学就是体察事物性质和原理的学问,至于默达费西家就是形而上学的哲学,在完成了这些基本训练之后,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升入大学,学生们可以选择研究基督教法、医科、政治等不同科目。其中,翻译以中国人所熟悉的学道,来表达学习基督教的意思,并认为学道之人主要职责是教化百姓,不问政务,体现了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社会政教分离的特色;而学习政治的治民学科的学生,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行政治理考核,然后根据政绩再决定是否任官。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欧洲基督教会有完备的社会救济体系,和组织市民的动员能力。这种宗教组织深度介入普通人生活的情况,在相对世俗的东方社会中是很少见的。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在对具体国家的介绍上,此书精准而仔细地提到:西班牙人性格勇毅而果决,对于天主教非常虔诚。他们的本土北界为比利牛思山,其海外领土分散在全世界的领土非常辽阔,几乎与中国连成一体的国土面积不相上下。对于美洲金银集散地的塞维利亚和有着完善供水系统的山巅之城托雷多,书本做了精确的描述。当然不得提的,还有绕地球航海环游一周的壮举,以及阁龙(哥伦布)到达亚莫利加洲的奇迹。巴黎
由于这本书就是西班牙人的作品,所以书籍对于伊比利亚双强的描述全面而细致。但是对于各国的历史地理人文知识,书籍中也有简略而精确的描述。比如在弗朗察首都把里斯(巴黎)有4万大学生,学术氛围浓郁、学术专研十分精深。包括法国民间相信国王的触摸可以治病、以及路易九世参与十字军东征的往事。《职方外纪》第一次对中国人介绍了阿基米德的故事
对于南欧的意大利地区,不仅提到西西里岛上有常年冒火、烈焰不息的火山,还有一个大圣人亚尔几墨得(阿基米德)。也是在这本书里,中文世界的读者第一次得知了阿基米德用镜子聚光烧毁罗马战舰的典故。在描写西西里的段落中,作者对于神话时代的古希腊名匠德达禄(代达罗斯)也有提及。至于建造在木头支柱和石板上的勿溺济亚,也就是威尼斯,则被作者比作欧洲的水乡。这里盛产玻璃器皿和优良的船只,有着地中海内最佳的航海技术。意大利城邦的分裂
此外,作者还引用当时欧洲的流行谚语,认为热孥亚(热那亚)城邦地势较高,教皇的驻扎地罗玛古代是欧洲列国的最强者、还是教皇驻地,所以最为神圣,弥郎(米兰)最大,拿波里(那不勒斯)最为华贵。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
当然,作者还提到了西土文化的发源地:俄勒齐亚(即希腊)。此地乃是西方各国文明和学术的发祥之地,这里是欧洲人眼中相当于中国西周的存在。最近的数百年因为回回(奥斯曼土耳其)的扰乱而大不如前,但是都城雅典的圣女殿,也就是作者对于帕特农神庙的意译,还有阿零伯,也就是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圣山的崇拜都盛极一时。地中海上的甘迪亚岛,也就是克里特,还有古代国王修建的复杂花园,需要进入者在地面上放置物品才能辨识出入的道路。这明星说的是米诺斯王修建迷宫、困住牛头人的西方著名典故。而穷究物理的亚里斯多也因为刻苦钻研学问,而成为了后来欧洲学人的榜样。对于东北欧的阿勒曼尼亚、翁加尼亚(乌克兰)和波兰,作者也对其基本的人文地理特色进行了描述。比如波兰土地平坦肥沃,人民斯文好礼,乌克兰的牛羊畜产和谷物可以满足整个欧洲的需求,而且国土盛产如同水晶般的盐矿,北海中出产名贵的波罗的海琥珀。波兰的维奇利卡盐矿也在书中有提及基于中国人对禅让的理解,作者还提到在波兰和阿勒曼尼亚,都是诸贵族共同推举贤人、贤臣为王,波兰领土分为4大部分,而阿拉曼尼亚则有7大属国,也就是7个选帝侯。这都是翻译者基于东西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巧妙做出的文化妥协。在西北欧的谙扼尼亚(英格兰)、意而兰大(爱尔兰)等地,气候宜人,一年中温差较小。夏天不用到树荫下就可以避暑,而冬天的气候也不会太寒冷。但是在更西边的格洛兰德(格林兰岛),则因为大地版块运动的原因可以"地中生火"。这也是对火山活动活跃的格林兰岛的准确记载。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景色
对欧洲开辟新大陆的描述
哥伦布
对于欧洲人在地理大发现过程中取得的最新成果,这本书也是用浓墨重彩加以记载。比如作者用翔实的地理经纬度数、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理分界线,向汉语世界的读者介绍了欧洲人已知的美洲新大陆。在介绍美洲大陆的发现时,作者以颇为传奇的笔法,记载西班牙国大臣阁龙(哥伦布)为传教,于是向天主祈祷,希望能够找到海外的土地,传播天主的福音。一次他用鼻子闻海水的气息,发现海水中有土地的气息传来。于是他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带着兵船军将出海,并以顽强的意志压制了部下的叛乱。最后发现了一片没有马匹、生产件金银的陌生土地,也就是分为南北的亚莫利加州。美洲的黄金
这段翻译文字,将中国的风水望气之说,和哥伦布时代的早期地理学、天文学混为一谈。可见为迎合汉语读者心理,翻译者有意识将科学和风水之说混为一谈,方便中文世界的读者理解。而且,作者还提到美洲金银涌入,导致西欧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虽然人们的生活成本更高,但是所有人都迷恋丰富的物质生活,所以接受物价上涨事实,体现了历史大潮滚滚前进的趋势。印加帝国
当然,欧洲殖民者还在这里发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原生文明,并将这些令人惊奇的发现翻译给中文世界的读者。比如印加帝国的核心区域孛露,也就是秘鲁地区,由于从南向北的秘鲁寒流的作用,当地沿海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土著居民虽然只知道使用坚硬石块和炭火烧过的木头作为武器。但那里却盛产优质的棉花和棉纺布。印加帝国的山间通道
当地的黄金也是令欧罗巴人垂涎三尺。富裕的皇帝会使用金银装点宫室,而且当地人如同中国上古时代的先民一样,不会书写文字,但是喜欢结绳记事,或者用彩色的小石子记载历史大事。为方便君王的统治,印加帝国的君主推行了一套正音,也就是通用语。然后还在群山之间建立了驿站和官道系统,可以在3天内将君王的命令传出2000里。作者还特意将印加帝国的情况和古代中国的车书混一相提并论。至于作者在书中记载的"异羊",就是大名鼎鼎的羊驼。这种动物性情倔强,可以当牛马使用,但是必须人们好言相劝、好好款待,才能供人驱使,否则就算将它抽打致死,它也会绝食抗议,纹丝不动,这是对羊驼习性的准确描述。《职方外纪》第一次用中文记载了羊驼
在对博西尔,也就是葡萄牙殖民地巴西,作者大胆的打破"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河"的刻板认知。他告诉汉语世界的读者,天下至大至长之河其实在美洲的博西尔(巴西),亚马逊河的最长河记录,至今也没被打破。当地居民赤身裸体、仅仅以毛发或者简单的织物遮蔽身体。而且喜欢使用致命的毒箭射猎,还会将不怀好意的外来殖民者都给吃掉,可谓非常野蛮。也是通过作者的文字,一个月里移动不过百步的树懒、负鼠、一兽可当百夫之勇的美洲豹、海豚等动物也是第一次进入中文读者的视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金字塔
对于玛雅和阿兹特克,这本书里也有过粗略但是准确的记载:在南北美洲的宇革丹(尤卡坦半岛),当地人从古代开始就四处开发金矿和银矿,并用这些矿产填满王室储存财富的深坑,古代的玛雅君主只要7天,就可以收取三万两的赋税。早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这里就有巨石建筑和巨石浮雕的传统。当地人还喜欢在身上纹身,并有了原始而复杂的崇拜系统。只是在西班牙天主教士的引导和压制下,这里的土生文化受到了殖民者的歧视和迫害。阿兹特克帝国的水上都城 特诺奇蒂特兰
在墨士可(墨西哥),翻译者用精炼的文言文,向明代读者介绍了阿兹特克帝国的情况:对于阿兹特克文化,这本书精确的记载,国人第一次有机会了解这个堪比殷商的残暴帝国:帝国的旧都城也就是特洛帝齐兰,是建立在特斯科科湖上的浮岛城市,土人通过在湖中插下木桩,盖上木板和土层的方式建造浮岛,底部的木桩可以千年不腐。这里曾经最多可以容纳30万户人口。由于自认是世界中心,君主坚信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虽然这里房屋精巧,人民长相俊秀,但是却有用石刀取人心脏、用活人献祭,而且分吃人牲的传统,到了凶年饥岁,为了缓解灾难,当地人会大举杀人,有时献祭人数会多达两万,乃至抓邻邦的人来献祭,从而与其他民族征战不休。在西班牙殖民者的影响下,这里已经放弃了吃人习俗。旧都城也被殖民者焚毁,新的都城墨西哥城也在旧城基础上拔地而起。这些记载,都被后来的考古所证明。由于古生物学知识的缺乏,早期欧洲殖民者也会将智利等地出土的古代生物骨骼当成巨人的遗骸,并以讹传讹。这一点上,由于东西方都认为古代居民比当代人更加高大完美,所以就连孔子和古希腊的希罗多德等人也犯过厚古薄今的错误。西班牙人队阿兹特克帝国的征服
中国错过17世纪的最精准资讯
综合起来看,这份晚明时代就开始流传于中国开明文人圈的地理历史学著作,并没有在死水中激起很大的波澜。欧洲人充满自豪地向明朝人介绍,自己最新的国际局势和殖民远征成就。只不过除少数如瞿士耜这样的开明士大夫外,在当时人眼里是天方夜谭式的谈资和志怪小说、不值得一提。这本书只是可读可不读的西洋《山海经》,不读也罢!清代朝贡图中的欧洲人
虽然书中作者费劲笔墨心机,将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美洲的殖民地地区分开介绍,但是在当时多数人眼里,泰西、西海、大西洋国和欧罗巴依旧是可以混同的概念。对于列国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大多数国人基本上是没什么区分度。所以在面对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时,会经常将他们和其他欧洲民族搞混,并在外交场合闹出不小的尴尬。好在当时荷兰和葡萄牙人也没有足够的底气深究这些明清朝廷的无心之过。但是中国人终将因为忘记世界、放弃和主流世界的联系互动,而付出惨重代价。直到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时期,这本书的价值才被修订《海国图志》的魏源充分发掘。书中的很多名词因为方言的原因,和今天的汉语标准翻译有较大出入,会让初学者感到一头午市。但书中还有一部分地理和历史名词,都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常见名词,比如地中海、北海、西海、南北美洲的分法,经纬度,亚里斯多德等等。他们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几乎看不出任何外来词的色彩了。职方外纪中的精准地图 在当时中文中非常罕见
这本书的命运也足以证明:如果一个人的心智水平没有上升到一定水准,没有开扩眼界,那么摄入最新信息对启发也会非常有限,乃至加固一个人的固有成见。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有效地利用自己摄入的信息,而不是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如弃敝履......
利玛窦:饱受东西方文化差异之苦
鄂本笃:他让China成为中国的英文名字!
《海录》:清朝水手眼里的西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