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合一: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

文化   2025-01-07 12:00   上海  
   真实历史  毫无戏说
连日来随着以色列在中东打击范围的扩大,伊朗多地的设施也遭到了攻击,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以色列的袭击行为“不应该被淡化,也不应被夸大”,似乎与以往强硬的态度有明显不同。
关注伊朗局势的朋友可能好奇,为何对外发声的是伊朗的“最高领袖”而不是总统或者总理?伊朗是何时成为一个伊斯兰教立国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呢?这就要从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讲起了。

一、前伊朗国王巴列维的野心
别看现在伊朗经常受到美国这个制裁,那个制裁的,在1979年“黑色星期五”之前,伊朗可是和以色列一样是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这要归功于当时的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巴列维国王一家(来源:farahpahlavi.org)
伊朗长期是一个农业化国家,进入70年代以后,伴随着石油美元的大量积累,全面亲西方化的巴列维决定效仿西方工业化的思路,使伊朗迅速跨入现代化工业强国的行列。在第三个七年计划内,与日本合营的沙赫尔石油化工联合企业、购买自西德的二座原子能电站等工业设施纷纷拔地而起。1960年至1975年,伊朗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12.5%;1979年,伊朗人均GDP为2344美元,而彼时中国的人均GDP仅为272.15美元。   
1971年7月时的德黑兰(来源:AP Photo/Horst Faas)
当时的伊朗号称世界第九大工业强国。1975年1月,伊朗《世界报》发表社论说:“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再过10年或12年,伊朗将赶上欧洲主要国家的现有生活水平。25年内,在工业基础和繁荣方面达到相当于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的水平。”
不仅是国家经济,在军事方面,伊朗也是迅速膨胀了起来,军队规模从1953年时的10万,到77年已经达到41万。四艘排水量达到9700吨级的基德级驱逐舰,伊朗大手一挥买了;当年美军才装备了一年的最先进F-14“雄猫”战斗机,伊朗一口气就买了80架,最终交付79架,至今残存的数十架依然是伊朗最先进的空战武器。   
伊朗空军现役的F-14机队(来源:rferl.org)
         

 

二、白色革命动了毛拉们的蛋糕
伴随着工业化的革命,还有制度上的革命。1962年—1971年巴列维所推行的“白色革命”,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人都晓得的土地改革。
在土改前,伊朗和二战后大部分刚刚脱离封建制的国家一样,土地集中在皇室、地主、寺庙等少部分人手里面,极大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拉大社会贫富的差距。巴列维走全面西化的路线后,开始注重底层人民的福祉,对外展现其民主的姿态,实行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白色革命。   
伊斯兰革命前拍摄写真的伊朗女性
既然是要进行土地改革,那就必须要动占据了大量土地的伊斯兰教士,即毛拉们利益,这就让广泛植根于伊朗民众的伊斯兰教团体大为不满。什叶派教士阿亚图拉·霍梅尼借此机会于1963年首度在政治舞台亮相,公开抵制土地改革,宣称国王是“卑鄙可耻的人”、“着手破坏伊朗伊斯兰教”。   
1970年代德黑兰街头的伊朗女性
对于伊斯兰教在伊朗社会的广泛影响,巴列维还是有清醒认识的。霍梅尼1963年6月第一次被捕后,大批民众走上街头,愤怒的群众烧毁汽车、洗劫商店、捣毁政府机关,掀起一场宗教狂热运动,很快便蔓延全国,使得巴列维不得不将霍梅尼释放。1964年11月4日,霍梅尼再次被捕并流放到土耳其,巴列维忌惮于伊斯兰教的影响,也不敢杀了他。
改革不彻底,甚至起到了反作用。巴列维领导的白色革命虽然改变了伊朗的传统社会面貌,却也撼动了本来稳固的地主的统治基础,导致底层秩序的失控;有些农民虽然获得了土地,但缺乏资金和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渐渐地土地又回流到农场主手里,失地的农民聚集到城市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不满的力量。   
霍梅尼1963年在向支持者们演讲(来源:emam.com)
但好大喜功的巴列维对此浑然不知,陶醉在带领伊朗走向强大的美梦里。1971年10月12日至16日,巴列维举行有史以来最为奢华的大派对,庆祝波斯帝国建立2500周年。大沙漠中设计名师用37公里真丝建起豪华帐篷城;世界顶级餐馆巴黎的马克西姆停业两星期来准备珍馐美味;嘉宾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60多位国王、王后、总统;来宾总计喝掉了2500瓶1911年的香槟、还有几千瓶上好的法国红酒、白酒、干邑白兰地。   
建在沙漠中的奢华的宴会场地(来源:bbc.com)
这场通过电视直播的盛宴,仅仅是巴列维家族淫靡奢华的一个缩影。伊朗的底层民众在忍饥挨饿中,却在电视里看到王室的铺张浪费,心中的怒火早已无法停歇。
         

 

三、美国的对宗教革命的影响浑然不知
在巴列维执政的最后几年里,美国的操作令人感到迷惑。在一开始,美国想利用伊朗民众大规模的示威抗议给巴列维施压,逼迫巴列维让渡出更多的权利直至退位,以实现美国人眼中的“民主”,甚至包括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内的一些美国高层,幻想与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运动达成联系,探索出某种新的民主制度出来。   
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海滩(Andrew Waterhouse 摄)
这也难怪,虽然2001年后的911事件到今天,关于伊斯兰运动的论文和书籍在国内都已经汗牛充栋,但在20世纪70年代,伊斯兰运动还是个新事物。中央情报局(CIA)、国务院下属的情报研究局( INR)等机构对伊斯兰教对民众的影响知之甚少,驻伊朗大使沙利文虽然外交经验丰富,但却完全不了解伊斯兰文化。
民主党人吉米·卡特当选美国总统后,人权外交成为其特征。在他的任期内,主导了《巴拿马运河条约》、《戴维营协议》的签订,并同中国正式建交。美国后来的对伊政策,可以说是被自己人权那一套“忽悠瘸了”。   
左起: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朗国王巴列维、伊朗王后法拉赫·巴列维
在美国人看来,没有枪的毛拉们,怎么能对抗拥有四十万大军,已经执掌伊朗长达30年的巴列维呢?鼓吹民主的傲慢的美国人所不知道的是,遍布伊朗全境的8万座清真寺,18万毛拉正在源源不断地制造伊斯兰战士,《古兰经》是他们真正的“精神原子弹”。
后来,美国人才发现玩砸了,他们大看了他们所以为的“铁血柔情”的巴列维,小看了一袭黑袍,70多岁只能蹒跚而行的霍梅尼。
         

 

四、全国10%的人口参与的游行
从1977年起,伊朗国内各地其实已经出现了数起小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的游行示威,有多人在示威中丧生,政府逮捕了一些示威者。   
1978年抗议巴列维的游行示威(来源:en.wikipedia)
此时,巴列维寻求美国的帮助,但美国此时对伊朗的局势产生了严重的误判。总统卡特正忙于处理与巴拿马、中东以及中国等多个领域的外交问题,忽视了伊朗这一战略盟友,中央情报局的分析认为伊朗“没有发生革命或处于面临革命的状况”。
到了1978年8月,局势陡然走向了失控的地步,首都德黑兰出现了数以十万计的示威者,很多都来自于之前过分扩张的工厂在倒闭后产生的失业工人。而发生于当月的雷克斯戏院火灾造成400多人的丧生,被巴列维的政敌们所利用,数万名死伤者及家属在示威中高呼“烧死国王”及“国王有罪”。9月8日,逾千名示威者仍在德黑兰聚集,保安部队开火杀死数十人,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五。   
参与游行示威的女性们(来源:Wikimedia Commons)
被流放在外的霍梅尼虽然身在法国,却可以遥控指挥国内的支持者参与游行甚至暴动。12月2日,超过200万人聚集在德黑兰的自由广场要求罢免国王及争取霍梅尼返国,据估计全国有超过10%的人口参与到反国王的游行中。
政变中的伊朗民众烧毁巴列维国王的头像旗帜(来源:AP Images)  
在重压之下,怯懦的巴列维没有选择用强硬手腕制止反动游行,而是选择退却。仅仅是在游行扩大化的半年后,他就在1978年月底任命沙布尔·巴赫蒂亚尔出任首相,想缓和局势,甚至姿态低到“得到准许留在伊朗”,但遭到了霍梅尼在内反对派的拒绝。
1979年1月16日,国王与王后离开伊朗,1979年2月1日,霍梅尼乘坐法国航空的波音747返回德黑兰,得到了数百万人山呼海啸般的欢迎,伊朗的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的篇章。
霍梅尼以及其支持者(来源:AP Images)
         

 

五、后来
伊朗人很快就发现,他们选择霍梅尼好像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霍梅尼上台后,迅速宣布伊朗为伊斯兰共和国,确定伊斯兰教法是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以伊斯兰准则治理国家,实行伊斯兰神权统治,推行“百分之百的伊斯兰化”,对外主张“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   
1979年8月27日,11名政治犯仅经过30分钟的审判就被伊斯兰法庭处决(Jahangir Razmi 摄)
一切与西方和现代有关的娱乐形式,如电影、音乐,统统被禁止;大学在1980年全部关闭,以推行“伊斯兰文化革命”;银行利息被取消;农村土地改革停止;妇女必须戴面纱商店不准卖东西给不戴面纱的妇女。
1979年3月7日,就在三八妇女节的前一天,强制戴头巾命令来了,原本准备庆祝节日的女性们,又开始走向街头发起新的抗议。   
1979年3月8日,德黑兰,伊朗女人上街抗议戴头巾的法令
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从十八岁降低为九岁;一夫多妻制与“临时婚姻”被合法化;通奸罪和卖淫罪依律将被乱石砸死……原教旨主义统治者们,迅速把伊朗倒回了中世纪时期。
一位女性事后回忆道:“我记得霍梅尼回伊朗那天,我是那么激动。我从没把穿罩袍当成是社会运动,而仅仅是表达对体制的不满。我沉浸于理想,却忘了提防伊斯兰势力……”
伊朗宪法还规定了,最高领袖是伊朗宗教上及中央政治的最高领导人,总统则是公民选举产生,总统的主要职责是执行最高领袖的政策和指令,因此总统在政教合一的伊朗只是“橡皮图章”,死活都没什么意义。
而抛弃了伊朗,仓皇逃出的巴列维,在颠沛辗转于多国后,在1980年7月27日病逝于埃及的开罗。
         

 

参考资料:
《伊朗巴列维王朝覆灭根源探析》 作者:金彩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博士生 (天津 300071)   
《革命者霍梅尼》 作者:谢远东
《巴列维王朝为何轰然倒塌》 作者:吕梦飞
前伊朗国王巴列维回忆录《对历史的回答》 作者: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失民意者失天下 王朝覆灭前的世纪盛宴》 BBC中文

End


如果合您口味,记得点亮下方小图标⬇⬇⬇

历史冷新泡
看历史 知大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