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舆论界出现了“构建民族英雄”的高潮。其中,原本“非我族类”的成吉思汗,也一跃成为了 “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1
大众眼中的“成吉思汗”
进入30年代后,基于“唤醒民众的民族自信”与“构建民族与国家认同”的双重需要,“名满全球,世界伟人”的成吉思汗,迅速成为了深受各界追捧的对象(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2
成陵西迁的历史进程
伴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逐渐站稳脚跟的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谋划“内蒙古与内地各省建制”的一体化。1928年,国民政府增设绥远、察哈尔与热河3个行省,并将宁夏道旧属八县与宁夏护军使所属的阿拉善旗与额济纳旗合并建为宁夏省。
3
我党的“成吉思汗”纪念活动
鉴于南京国民政府在“内蒙古自治”问题上的消极态度,我党在涉及内蒙古地方的文件中不仅没有使用绥远、热河等省域名称,还一再对外呼吁“务必按照民族自决与联邦制的办法,解决内蒙古问题。”
与此同时,党的统战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拓展阅读: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内蒙古革命史上的转折与征程(修订版))。
4
尾声
用发展的眼光看,“民族英雄”是一个含义极广、包容极强的概念。至于成吉思汗被构建成“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的史实,里面固然有功利性的内涵,但也是时代的必然。
想组个女读者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