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如何避免“大而空”、又不会“小打小闹”?

学术   2024-10-31 19:07   英国  

大缸第939期

文/孙宇凡

编辑/刘文科、排版/雨昕



很多朋友写论文,总会陷入一个两难困境


要么太微观太细节太个案,以至于导师或期刊评审人认为你的研究“小打小闹”。


要么太宏观太整体太全面,以至于导师或期刊评审人认为你的研究“大而空洞”。


由此可见,只有把微观与宏观衔接起来,才能写好一篇扎实的文章,避免陷入这种两难困境。可是,究竟要怎么做呢?


其实学界早就有这方面的模型了,你可以拿来直接套用!这个宏观—微观衔接模型,就是著名的“科尔曼的船”。


*詹姆斯.S.科尔曼(James Samuel.Coleman)


科尔曼是20世纪下半叶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在社会学、教育学、组织学等领域都非常有影响力。他的《科尔曼报告》甚至直接改变了美国的教育政策!而在社会学界,他也以开创理性选择流派著称。就算你不知道科尔曼,但你也应该知道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开创“人力资本”理论的加里·贝克尔。当我们说“经济学帝国主义”,指出将经济学研究应用到犯罪、生育等非经济议题时,基本上都离不开这个人。科尔曼是贝克尔的重要合作者,甚至科尔曼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时,他还邀请贝克尔到自己的社会学系开课任教!


那么,同样这么厉害的科尔曼,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宏观—微观衔接模型呢?简单地讲,就是下面这个“船”。我们下面来解释,再给大家一起案例说明。


*科尔曼的船



宏观—微观衔接模型:五步法


前提:人类世界如化学世界。


要学会像“化学研究”一样,理解任何具体实体(如桌子、水),都可以从微观基础(如分子、原子)视角进行研究。化学家在研究“水”是如何结成“冰”的,是从它的微观分子结构进行分析。我们研究社会现象也是一样。


*图源网络,侵删


第1步:区分我们的现实世界,指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如国家、行业、企业等。微观层次如心理、成员、团队等。宏观和微观层次当然是相对的。比如当你认为企业是宏观的时候,那你就会认为成员是微观。但当你认为行业是宏观,那么你可能认为企业是微观。


第2步:明确解释从宏观到宏观的变迁,但要像化学研究拆分。


当你想研究一个对象的时候,通常会问:why、how之类的问题,这是一个变迁过程。由于宏观和微观是相对的,所以如果你先认为自己研究对象是宏观,那你要解释的就是宏观到宏观的变迁。不过不要直接说宏观如何宏观地变迁,因为这样太“大而空”了。


下面你会看到,我们做的任何解释,都是解释三个方面


——宏观背景如何成为微观动机的情境脉络?

——微观动机如何选择和形成了特定行动

——微观的行动如何聚合起来转变宏观现象?


第3步:情境机制,解释从宏观到微观的环境影响。


宏观对微观的影响在于提供一种背景环境。这种背景环境可能是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等,如改革政策、行业政策、民族文化等。这种背景环境会影响微观行动的动机,比如“中国文化让中国人更像集体主义者”。


*图源网络,侵删


第4步:行动生成机制,解释从微观到微观。


我们可能忽视这个层次。微观到微观就是说当文化或制度让你形成了某种动机,但你还是得“选择”这种动机、“做出”这种动机。比如,有些人可能有在“战狼”文化影响下,有“小粉红式”动机,但是“有贼心不一定有贼胆”呀,心理活动和实际所为又有很大的落差呀。


第5步:聚合转变机制,从微观到宏观


任何宏观变迁都是集体行动的后果,不可能一人改变世界。所以,我们解释的最后一步应该是讲有类似动机和行动的人如何在一起,推动了这个世界的改变。



解释经验研究的四大问题!


在我看来,这个“科尔曼船”可能帮我们很好地看到自己研究中的盲点!我们关注的是哪个层次?漏了哪个方向?大家有兴趣可以对号入座,看看“科尔曼船”上的层次和箭头,看看自己有没有涉及到。我们来举例说一说。


第一,用宏观—微观衔接,解决“理论和经验两层皮”问题。很多人觉得理论与经验两层皮是我们常见的研究症结。但其实你想一下,很多时候你用的理论是比较宏大的,比如官僚制、理性化等,但你的研究都是无数细节材料组成的,这时候,我们的理论与经验两层皮问题,其实是“宏观—微观”之间的脱节问题。


理论太宏观,经验太微观,两者联系不起来!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时刻思考上面的几个机制:情境机制行动生成机制聚合转变机制。这样一来,你才会看到“层层嵌套”、“层层影响”的关系,宏观理论和微观经验就联接起来了。


*图源网络,侵删


第二,用“情境机制”,解释“大而空洞”的纯宏观研究问题。举例来说,我们关注社区的组织动员能力如何影响它的社区活动效果。这当然是很常见的研究。但是,我们要落实到微观层面上去,比如社区的组织动员能力如何影响了个人的特征(如集体信念),又如何进一步影响了个人的行动(如创造性举动),进而影响了社区活动办得很好。这意味着我们要强调“情境机制”,即宏观如何影响微观?某种制度/组织/文化等,如何影响了我们个体的情感、行为、选择、认知、决策、偏好、价值观等?


第三,还是用“情境机制”,解释个案特殊化问题。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当你感觉自己的研究过于个案的时候,你会特别强调特殊性、强调某个英雄人物(哪怕是个社区的小领导)。你会让他人觉得这些人是没有社会背景、极为特殊的,自然就让人觉得没有普遍适用性,没法和普遍的理论对话了。


*图源网络,侵删


那怎么办呢?一方面,我们要强调上面的“情境机制”,我们可能直接关注于某些微观个体的特点,而忽视了他们受到来自文化、制度或组织方面的情境影响。比如,我们如果研究创业家,就可能关注现在的新兴概念:“制度创业家”,即关注到一些创业家是受到制度影响的,同时也会改变制度来进行创业。因此,我们不能把个体想象成完全由自己创造的、不受环境影响的情境。如此一来,你也可以避免过于强调个人特质的研究。


第四,用“行动生成机制”,避免“脸谱化”的低级研究。好的小说就是非常深入地刻画了人性,而不是像那些流量明星或垃圾网剧一样,一眼就看出谁是好人坏人了。所以,你要拷问自己:我研究的对象是不是长一样的面孔?是不是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总是面对同样的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


*图源网络,侵删


当你掌握了这个宏观—微观衔接研究,其实你就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你必须思考的是:在同样的文化/制度/组织情境下,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动机,甚至有同样的动机也会选择生成不同的行动。这中间环节可太千变万化了! 


比如,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人们会发现“社会认同”没那么单一:当老板用同样的鸡汤、同样的画饼策略来忽悠你的时候,即使两个类似的团队,不同的员工也会形成不同的认同程度和方向,进而在工作中有的摸鱼、有的卷自己!


更不用提,从动机到行动之间还会有漫长的成长与变化历程,所以在管理学研究人的心理与认同身份的“印记”理论就会解释:人的“印记”会不断改变,当你刚入职、成为职场老手的时候,你对企业的认同感、摸鱼程度都会有所不同!可能一开始,你“带薪拉屎”还不好意思 ,但后来就可能认为“带薪拉屎就是反异化就是反资本主义”!


*图源网络,侵删


所以,回过头想想:我们之所以把人物变得脸谱化,让研究变得没那么鲜活,是因为我们可能假定了给研究对象统一贴上了某种“心理学特质”:比如努力、摸鱼等等。这种过度心理学化,意味着不去思考情境到动机的差异性影响、动机对行动的差异性影响。


就拿非常火的MBTI人格来说:不可能在一个班级或职场里,所有的人都是I人、所有的人都是E人,更不可能说所有的I人都做不成E人的事情,所有的E人做不出I人的事情呀!


第五,用“聚合转变机制”,解释你研究的“太小打小闹”问题!我们总希望做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即使我们研究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也总希望人们看到这个个案或组织是有普遍影响的。究竟要怎么办呢?为什么我们没做到?


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没有关注“聚合转变机制”:微观行动如何聚合起来,形成宏观的变迁?


比如,我们都喜欢研究社区受到上级的层层加码的影响,于是就只关注这些微观组织里如何吐糟、如何疲于应付。可是,我们也要知道,下级也会糊弄上级呀!一个社区糊弄一个街道/镇政府,100个呢?1000个呢?10000个呢?我们可能没想到过,其实所谓的更高级的组织掌握的基层信息,可能都是应付交上来的,那最后宏观政策是不是也更容易失误了?


*图源网络,侵删


即使不到国家层次,我们也会发现在企业里也有类似的“聚合转变机制”。比如,我们前面说到要重视动机/行动的差异性。于是,有学者会研究:那些劳动模范或明星员工、老员工、新员工等不同身份的人离职的时候,会对整个企业的业绩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当然,这方面的聚合转变机制,经常会让你看到意外后果!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家谢林说的:“微观的理性积累起来,可能导致宏观的非理性/意外后果”。最经典的就是博弈论:两个合谋犯罪的人都被抓了,警察和他们说:你坦白,给你减刑。但是,如果两个人都不坦白,警察也没法知道全面的真相,可能量刑就更麻烦。于是,每个人都为了个人的理性利益,做了看上去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但结果产生了宏观意外后果:警察得到了全面真相,没法再给个人减刑了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心动的研究计划/开题报告?点击了解👇

《研究计划写作八讲》:选题到成稿、申奖全过程指导!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今年最后1期!扫码报名👇

* 报名后提供研究计划优秀范本和评分标准。


相关推送

实用主义=微观主义?一个社会学学派被标签化的由来(Gross2018)

实用主义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何以可能?方法论与微观-宏观联接

从霍布斯秩序问题到微观-宏观问题:Sewell评科尔曼(AJS1987)

柯林斯回顾微观社会学的七八十年:八卦、发展与书单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939期推送

社会学理论大缸
创办人孙宇凡,笔名高行云,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出版专著《历史社会学的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