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观后感: 为什么我们同情一个“恶人”?

学术   2024-10-19 17:28   英国  

大缸第931期

作者/万子

编辑/孙宇凡、子晨

校对/沈朋



最近,《小丑2:双重妄想》上映了。你看了吗?感受如何?


2019年上映的第1部里,我们见证了一位普通的中年大叔如何一步步被社会施压和逼迫,逐步成为打破秩序、创造混乱的象征——小丑。而在刚刚上映的第2部中,作为小丑的亚瑟在狱中等待着审判日的到来,却又重新接纳了本来普通的自己。


* 《小丑2:双重妄想》电影海报(图源:网络)


无论是原本的普通市民亚瑟,还是人格转变后的小丑,似乎我们和他都会产生一些共鸣。如果是我们,面对着一个充满宿命论、苦难、甚至是罪恶的社会,我们大抵也会有着同样的心理感受:有时孤独懦弱,有时戏谑愤怒。


我们真的了解小丑吗?又或者,我们如何通过对小丑的同情,洞察我们自己生命中的复杂性?我之前也分享过一些类似主题的社会学知识,比如:

苦难与韧性:理解二舅视频与人生,有关这两个社会学概念
平庸之恶、平凡之善与共谋的旁观:社会心理学观点
佛教的苦难与解脱之道,社会学家怎么看?


这一次,我们以生命哲学作为视角,重新审视“小丑”以及我们自己身上的悲剧与喜剧,一起思考3个问题:
  • 好人为什么会在社会中受苦和变恶?
  • 不自由的人还能为自己负责任吗?
  • 为何平等待人反而更容易失去幽默之乐?


本文转载自《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从恶与命运看电影〈小丑〉的暗黑哲学》。对原文略有删改。



2019年10月,电影《小丑》(Joker)上映,一举成为首部票房突破10亿美元的R级电影,并以11项提名领跑次年的奥斯卡,可谓是口碑票房双丰收。这部反英雄电影与主流的漫威、DC宇宙的超级英雄片截然不同,没有浮夸的壮美,没有超越困境的正向情绪,反而充满了负能量。


*电影海报(图源:网络)



好人为什么受苦和变恶?


《小丑》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理解“恶”(evil)的意义?


所谓的“”,其实就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各种灾祸、祸害与罪行,例如疾病、贫困、战争、天灾等等。“恶”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的痛苦。在电影中,男主角几乎经历了人们能想象到的所有苦痛:被家暴、被欺骗、被出卖、被排斥、被剥夺爱、被嘲笑......试想,若我们遭遇同样的人生,自己能否乐观看待生命?是否还会保有对幸福生活的希望?还是会像男主角一样抱怨:“我的脑子里全是负面念头(All I have are negative thoughts.)”?


*(图源:网络)


在古希腊的文学与艺术传统里,悲剧与神话中关于“恶”的描绘并不少见。“恶”可能来自主角本身性格的缺陷,也可能来自诸神所安排的命运。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尽管他不断努力扭转“弑父娶母”的神谕,终究还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现了悲剧的预言。


在基督教信仰里,“恶”更是一个恒久的议题。旧约圣经里的《约伯记》记载了耶和华与撒但的赌约,耶和华允许撒但降下种种灾祸在“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的约伯身上,以此考验约伯的信仰是否坚定。无论是古希腊的多神信仰,还是基督教的一神信仰,“恶”都具有神学意义,只是凡人无法看透其背后的全貌。这种思考“恶”的深层与超越意义的学问,就是所谓的“神正论”。


然而,小丑所在的哥谭市是一个无神的城市,人们眼里只有现世而没有来生,只有生存而没有救赎


* “罪恶之城”哥谭市概念图(图源:网络)


在这个无神论设定的哥谭市,人世间的磨难背后并没有神的伟大设计,小丑该如何理解与接受自身的不幸?他的策略可以有两种:

  1. 说服自己这辈子的受苦是有意义的,让自己为母亲以及对这世界最后的一点良善想象而活;

  2. 干脆承认,所有的受苦都是无意义的,在这个“天地不仁”的宇宙里,将作用在自己身上的破坏力量全数还给这个世界。


小丑在电影中的“转变”,关键正是他的母亲——母亲形象的破灭到死亡,就如同“上帝已死”的宣告(而且正如查拉图斯特拉所说,上帝是被人谋杀的!)最终小丑承认自身的受苦是无意义的,并将自己转变成破坏之神。


不过,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并不鼓励这种全有或全无的二分思考这世上有许多有意义的受苦,例如为理想牺牲、为他人奉献、克制自身的欲望,因为承受苦痛可以帮助我们达成其他更重要的目标,受苦是我们成就伟大与高贵的代价。但有些受苦则不能轻率地赋予意义,例如犹太人大屠杀。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难以想象的人类罪行是“无所用的受苦”,因为对于受害者来说,这种受苦是没来由的、没意义而荒谬的,无法简单地用神正论加以正当化。


*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图源:网络)



没有自由,就不用负责


第二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命运”与“自由意志”的纠缠。在观看《小丑》之前,多数观众对于小丑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了,因此是带着一种类似希腊悲剧的全知观点旁观小丑命运的展开,我们明知他的人生剧本已经写就,却为他每个抉择的瞬间屏气凝神,甚至暗自希望他的人生能有不同的结局。整体来说,我们是带着宿命论的心情看待小丑的。尽管小丑是反派的设定,但是看过这部电影,肯定是对小丑的同情同理远多于对他的批评责难。


* 经典的小丑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有趣的是,为什么观众会同情同理小丑,一个杀人放火的罪犯?这与观众的宿命论视角有密切的关联。当观众见证了小丑受到的有形无形压迫,很容易形成“凡此种种皆非偶然”的态度,进而认为小丑的堕落是一场悲剧宿命、由不得小丑个人自由意志的扭转,因此降低对小丑犯行的责难。


简单来说,如果这是一个宿命论的世界,意味着人们的自由意志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因此人们其实很难为自己的行动负起被责难的责任。


在当代实验哲学的研究里,也证明了,在一般人的直觉里,“有没有自由意志”跟“需不需要负起责任”是密切相关的。一般人会认为,当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受到局限,其道德责任(以及随之而来的责难)就会相对地减少。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观众不会因为小丑的堕落而产生责难的负面情感。


不过,“命运”与“自由意志”终究是互相冲突的概念,我们肯定了“命运”,则"自由意志"就随之萎缩,反之亦然。小丑在电影后段的“转变”,代表了小丑超越了宿命、拿回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吗?如果是的话,本片就成为否定宿命论的自由凯旋曲。我认为不是。


整部电影其实是很一致的宿命论的基调,小丑的“转变”只是一种世界观转变,他开始正视自己贱民的出身与悲惨的经历,选择正面地拥抱自己的疯狂与厌世,以及成为大反派小丑的宿命。


*(图源:网络)



越平等待人,越没有幽默


第三个可以思考的问题则是幽默。在电影的设定里,男主角患有不自主发笑的疾病,甚至往往不懂得他人的笑点;尽管如此,他却立志要成为脱口秀演员,要将欢笑带给世人。有趣的是,美国的脱口秀(stand-up comedy)是一种很特殊的喜剧形态,它的笑点经常来自于挖苦、嘲讽与挑衅,是一种藐视“政治正确”的喜剧表演,内容经常涉及对于性、种族、政治议题的嘲弄。因此,在美国的喜剧俱乐部里,经常发生脱口秀演员跟观众的冲突事件,例如,知名演员戴夫·夏佩尔(Dave Chappelle)就经常因为嘲讽跨性别者而遭到抗议。


*戴夫·夏佩尔(Dave Chappelle)(图源:Netflix)


我们可以想想幽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些话语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发笑?我们可以参考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对于喜剧的分析。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本质就是模仿,而喜剧就是模仿那些“比世人不如的人”。简单来说,喜剧就是要呈现那些人的滑稽面,例如更愚蠢、更笨拙、更丑陋等等,我们因为他人的不如己而嘴角上扬。同样地,脱口秀作为一种喜剧,它经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凸显他人的拙劣与荒谬,甚至从种种政治不正确(恐同、厌女、种族歧视)里汲取养分。因此,幽默感经常伴随着一种俯视的姿态,“发笑”并不总是温暖可亲,有时甚至带点残忍


为什么小丑是如此失败的脱口秀表演者、笑话如此不好笑?因为他自己就是社会中最弱势、最边缘、最被贬低的群体,他无法用俯视的姿态呈现出“比世人不如的人”,因为他自己就是其中一员,他能讲的就是底层者琐碎却又如此真实的经验,当然无法使听者发笑。更糟糕的是,小丑既无法传递幽默,也无法感受他人挖苦嘲讽的幽默感,所以总是抓不到笑点,只能假笑应对。这种“抓不到笑点”反而展现了小丑人性的某个高贵面——小丑几乎是电影里唯一不曾俯视与轻视他人的人,他不贬低他人,所以他无法发笑。


*(图源:网络)


当我们从多重面向重新思考这部电影时,我们或许就可以理解小丑为何说他原本以为自己的人生是悲剧,但其实是喜剧。当小丑接受社会的驯化与控制时,他仿佛是逆着本性、逆着风行走,因此他沿途只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与束缚,此时,人生是悲剧。但是当小丑转向了,打破了世间的道德禁忌,选择顺着本性、顺着风行走时,他开始可以手舞足蹈了,此时人生突然就成了喜剧。


*(图源:网络)


只不过,小丑所谓的喜剧并非真正的喜剧,而是一种超越喜剧与悲剧、接受自己宿命的生命哲学。于是,小丑跃入了深渊,DC宇宙最骇人的反派于焉诞生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心动的研究计划/开题报告?点击了解👇

《研究计划写作八讲》:选题到成稿、申奖全过程指导!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今年最后1期!扫码报名👇

* 报名后提供研究计划优秀范本和评分标准。


相关推送

苦难与韧性:理解二舅视频与人生,有关这两个社会学概念
平庸之恶、平凡之善与共谋的旁观:社会心理学观点
佛教的苦难与解脱之道,社会学家怎么看?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931期推送

社会学理论大缸
创办人孙宇凡,笔名高行云,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出版专著《历史社会学的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