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祥|茅店西坑的礼物

乐活   文学   2024-09-15 20:36   江西  


茅店西坑的礼物

文/陈志祥


茅店西坑人也是属于客家民系,每一个西坑人都非常热情好客。遇到婚丧嫁娶和逢年过节的时候,客人都会带着一些伴手的礼物。如果关系好就会吃顿饭再走,关系更近的还会留宿一晚。不管是打地铺,还是睡楼板,都不会影响姐妹们夜话家常的兴致。

待到分别的时候,主家会给客人们准备一些礼物,有的是自己家的特产,例如木梓油、蜂蜜、霉豆子、杂菜等等,还有一些则是可以直接吃的零食。礼物往往不分贵贱,但是一定得装得满满当当才算有牌面。因为公公婆婆会从礼物上,来判断你和亲戚之间的关系。如果每次满载而去空手而归,难免就会说三道四。所以,在选择是否接受回礼的时候,主客之间往往会“大战”好几个回合。但是战果往往都会选择留下一些容易装满的烫皮、盂兰片之类自制的膨化零食,这样既可以让主家少破费,回去拿在手上也有面子。

烫  皮

烫皮的原材料就是大米,和我们现在早餐店的肠粉制作工艺差不多。

首先,把石磨洗干净,把泡好的大米磨成米浆。在磨好的米浆里加入一毛毛盐,再撒上一些迷人的小葱花和姜末。然后准备好两个竹制的簸箕,大小和铁锅差不多,在锅中放入适量的清水烧开。

锅里的温度上来之后,就用毛刷在簸箕底部刷上一层木梓油,然后倒上调制好的米浆上锅,大约3-5分钟就可以蒸熟出锅。出锅之后的烫皮不能马上去撕,得等米皮稍微凝固一些之后,再从边边角角慢慢揭出来。米皮揭出来的效果比较好,就会迅速用菜刀切成合适的形状,然后摊在竹晒篱上慢慢阴干。

如果一不小心把米皮撕破了,无法切成想要的形状,就会成为小孩子们口中的零食。把烫皮卷成小卷,还是沾点传统的农家秘制酱油辣椒,味道真是美得冒泡。还有的家里会准备一些炒好的倒菜,卷在烫皮里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从西坑出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尝过自制的烫皮,虽然早餐店里也有烫皮售卖,但是用老石磨磨出来的米浆做出的烫皮风味才更加醇厚,不锈钢的烫皮机虽然出货很快,但是和簸箕蒸出来的还是有很大差别。

烫皮有的会切成大块,有的会切成小块,还有的则会切成丝揉成一团。大块的烫皮主要用来回礼,个头大一个就能把笆篮塞得满满地,小孩子只需要一个就能吃个半饱。小块的一般就是用来待客的时候,装盘子的时候用的,吃多少炸多少,放在盘子里面虽然比较占位置,但是配合花生、糖果等零食,还是非常有牌面。烫皮丝则是用来作为早餐和宵夜时使用的,相当于自制的方便面,如果家里来了手艺师傅干活,烫皮丝就会成为日常的早餐。

烫皮晒干之后非常硬,没办法直接吃。通常都是用食用油或者是沙子来炒,一块看着很不起眼的烫皮干,加热膨化之后可以变大好几倍。如果涂上一些装饰的红色,作为回礼装在篮子里,不仅好看还非常好吃,难怪会成为西坑人回礼的必选礼物。


盂兰片

关于盂兰片的正确解读,我曾经问过很多老人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有说是“玉兰片”因为每一片都像玉兰花的花瓣,因为形状而得名,而我个人更倾向于盂兰片。

相传从宋朝时期,有一年七月十五的时候,大量的汉人被蒙古元军屠杀劫掠,霎时间尸横遍野,游魂四起。为了超度亡灵,那些提前逃走的汉人就把七月十五定位鬼节,每年的这一天,生人都会用纸糊的衣服鞋帽烧给去世的先人。在很多地方,鬼节的前一天也被称为盂兰节,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好贡品,摆在桌案上备用,这个风俗在福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至今还能见到岳母拜拜时准备的各式各样的东西,其中就有一个和盂兰片非常类似。

赣南的客家民系经过了反反复复的迁徙与融合,虽然各地风俗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茅店西坑虽然没有盂兰节的说法,但是也不排除因为在别的地方见过盂兰节上有这样的贡品,不知道具体的名字,于是就干脆叫做盂兰片传承了下来。

盂兰片的做法和烫皮有类似的地方,但是用的材料和工序有些差别。首先,把石磨洗干净,大米不需要浸泡而是直接磨成米粉,加入适量的红薯粉和芋头糊,和细米粉一起像揉面团一样的揉成一坨,切成相同大小的小块,再用手搓成一条条鸡蛋大小的长条,长度要确保簸箕可以放得下。

和蒸烫皮的方法类似,上锅蒸熟之后长条形的面条在案板上放凉,等到温度合适的时候在外层涂上可食用的品红。阴干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开始切片,刀工一定要利落,不能拖泥带水,不然出来的形状就会五花八门。最后把切片在竹晒篱上晒干,最后收藏在密封的铁皮桶里。

遇到有客人来家里的时候,只需要抓一小碗的盂兰片干,就可以炸出一大盆的盂兰片,作为招待客人的小吃,也是非常有牌面。其实,现在超市也能买到类似盂兰片的食品,名字叫做虾片,但是不知道是我记忆出错,还是确实是成分不一样。盂兰片是一种不仅可以炸着吃,而且也能泡软之后煮着炒菜吃的美食。而超市买回来的虾片,无论你跑多久,都达不到合适的软硬程度,只能放在油锅里炸着吃。


鱼  丝

 鱼丝的做法和盂兰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除了需要增加剁成泥的草鱼肉一起或面团之外,用到的主要材料也是细米粉和红薯粉。不同之处在于,盂兰片是整条上锅蒸熟再放凉切片,做鱼丝的时候则需要把面团用擀面杖摊成厚薄均匀的面片,然后上锅蒸熟。

蒸熟之后的鱼肉面团在案板上放一会,就要趁热把面团迅速卷成一条一条的面团卷。放凉之后,就可以开始切成一片一片的鱼丝,晒干之后就可以收起备用。

鱼丝的食用方法有很多,可以当做面条作为主食,也可以配合萝卜丝炒菜,味道都非常不错。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把鱼丝用食用油炸成干炸鱼丝,也别有一番风味。然而我的吃法,却非常受丈母娘的排斥。因为在她拜拜的东西里面,也有一种贡品和我炸的鱼丝非常相似。在莆田,贡品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原材料和加工方式上比较粗放,久而久之,对于类似于贡品的鱼丝,也被认为不能食用的种类。

因为语言不通,她说什么都需要用普通话翻译一遍才能听得懂。头几年,还会听从丈母娘的建议,后面说得多了也就不再理会,反正我也听不懂。


米  果

每次回莆田丈母娘家过年的时候,怎么吃饭就会成为最头疼的问题。因为莆田靠近海边,当地人都习惯了吃海鲜、海蛎等海产品,而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坑人,从小就不习惯海鲜的味道。

但是在莆田乡镇的街道上,有一种美食却非常符合我的口味——海蛎饼。海蛎饼的做法比较简单,先用米浆和红薯粉做成一盆糊状的米浆,起锅烧热油,用铁勺盛这米浆用热油煎炸,根据不同的口味会在米浆里添加瘦肉、海蛎肉等等。

在莆田过年的时候,除了能自己动手煮些自己爱吃的东西之外,平常吃不饱的时候,我都是自己开车去镇上的桥头点一碗混沌,配着刚刚出锅的海蛎饼,勉强还能填饱肚子。海蛎饼用莆田话叫做“铲面”,用铲子做的面食,也算是非常通俗易懂。在莆田,还有另外一种“便宜的铲面”,做法和我们茅店西坑的勺子米果差不多。

相信在西坑出生的孩子们都会有印象,每一年都会有几个节日,妈妈会在家里炸一些勺子米果。先用石磨把米浆磨好,撒上一毛毛盐,起锅烧油用一个铁勺盛上米浆在油锅里炸至外酥里嫩。有些手巧的主妇,也会在米浆里添加一些蔬菜,我最喜欢的就是瓠子米果和倒菜米果,一个吃着有点清甜的感觉,另一个吃着虽然塞牙,但是味道非常香,一个接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米果在茅店街上也有售卖,一般都是在早点摊上可以吃得到。而我吃过的最正宗的瓠子米果,却是我在石芫潭教书期间,托学生上街买的王婆家的瓠子米果。用其他老师的话来说,他们家的一个米果,分量顶得上别的店家的一个半,虽然更费材料,但是做生意最主要的就是口碑,当你的口碑建立起来之后,无形中就能带动销量,销量上去之后,你就会发现多的那点材料根本就不算什么,这就叫做薄利多销。

由于米果保质期比较短,基本上都需要当天吃完,所以能用米果招待的客人,级别肯定不同一般。

豆巴和花生巴

米果的保质期太短,是因为要保证外酥里嫩的口感,虽然外表已经金黄,但是里面还有比较多的水分,所以不太容易保存。聪明的西坑人就稍微改动了一下煎米果的步骤,只在铁勺里加一次米浆,直接在米浆上撒满豆子和花生,直接整个勺子都放入油锅里面煎至酥脆。

豆巴和花生巴也是赣南客家的传统美食,每一年的端午节都会备上一些,吃不完的就会放在密封的铁皮桶里,只要不受潮可以保存2-3个月左右。因为农村小卖部都很远,童年的记忆里,豆巴就是我那几个月最宝贵的零食。

后来外出工作,无论是在深圳、广州、还是在北京和新疆,我都会从老家买一些豆巴和花生巴寄到我工作的地方。最喜欢光顾的就是茅店街上的同学黄振辉家,他既是我的同学也是我曾经的邻居,而且他的妈妈还是爸爸的徒弟陈刚的姑姑,所以也算得上沾亲带故。

我个人更喜欢吃豆巴,因为我牙口比较好,喜欢吃里面的豆子,一颗一颗的豆子在嘴巴里爆裂,散发出浓郁的豆香味。相比于豆巴,我的同事则更喜欢花生巴,因为花生巴比较松软,吃的时候不需要太用力。

起初在黄家购买的时候,我往往都会交代多些豆子的,少一些花生的,然而每次寄到公司的时候,都是花生的比较多,豆子的没两天就吃完了。我曾经还以为是不是因为豆子的成本比较高,而故意不多给我几个。后来,从老家了解到,豆子的成本比花生便宜很多,黄同学的妈妈是看我是熟人,才给我更多花生巴。


瓦格丁、油果子和云片

每到邻近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炸一些油炸果子。主要品种有瓦格丁、油果子和云片。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瓦格丁,而西坑最出名的是云片。在前几年的乡村农产品展销会上,云片就作为大龙村的代表特产隆重登场。

瓦格丁的制作比较简单,先用米粉/面板揉成面团,边揉边调好盐味,撒上一些迷人的小葱花和姜末。用擀面杖擀成一张张面皮,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菱形四边形,依次放入热油里炸至金黄色,捞出滤油就制作完成。

瓦格丁的名字,是因为形状和西坑农村的土房子的房梁比较像,尤其是在切面片的过程中,就像一个个铺满青瓦的屋顶,所以得名瓦格丁。

小时候,爷爷给我准备了一个小竹篮,刚刚好够我提在手里。无论走到哪里,我的小竹篮里都会有一些零食,其中瓦格丁就是里面的常客。

相较于瓦格丁,我对油果子就没有那么友好。因为它是甜味的,我从小就不喜欢甜口的食物,油果子直接就触犯了我的禁区。所以,每当爷爷给我竹篮里填零食的时候,我都会跟爷爷讨价还价,苦苦哀求才能多得到一些瓦格丁。

然而,油果子也有它自己的使命。

以前,西坑人家有客上门的时候,主人家都会煮一碗水煮蛋。往往就会使用油果子和米酒糟,来增加水煮蛋的甜味。我虽然抗拒油果子,但是并不拒绝鸡蛋,所以我往往都会把鸡蛋吃完,独留一大碗油果子不吃完。和其他比较懂事的客人相比,都会留一个鸡蛋在碗里不吃完,至于什么原因我当时也没搞明白。

云片的做法,则和做鱼丝的流程比较类似。区别在于卷面皮的时候,需由一层红一层白,通过好几张面饼跌在一起揉成卷后,用木棍压制之后在揉成长条,切成一片一片地下锅油炸。

因为云片也大多数是甜口,所以,我对云片也并不感冒。不管走到谁家,当主家介绍云片多好的时候,我连尝一口的兴趣都没有。

但是,人穷志短。过年期间,各种零食琳琅满目,自然会有所选择。但是随着年味散去,其他美食一种种的被消灭之后,油果子和云片就成为了最后的零食。每到这个时候,还是会痛苦的尝尝油果子和云片,一解嘴巴的寂寞。

作者简介


陈志祥,1986年生,江西赣县茅店人。第一份工作在石芫中心小学任教,现在从事智能家居行业,定居于深圳。热爱家乡,热心公益,喜欢研究族谱和家乡相关的人文历史。

本期编辑:风侠

文艺青年,文艺方式,文艺生活,加入星火吧,让青春燃烧。

   征稿声明   

 

星火赣县驿是一个纯文学平台。

本平台致力打造高质量文学氛围。

现长期向广大文友征集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稿件。欢迎四海文友赐稿。
①来稿要求本人原创,且无在其它公众号推送过,附个人简介相片一份。
②来稿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③来稿字数不限,稿件择优选用。

投稿微信:lf20141009      邮箱:  lflwl99@163.com

稿费及赞赏:稿费来源赞赏,10元(含)以内,不发放稿费,留做平台运营开支,10元以上的按照赞赏金额70%,发放稿费


星火赣县驿:刘锋

需要了解《星火》杂志的请加lf20141009 微信 

星火赣县驿
以文艺的方式做文艺的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