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祥|赣县大田乡月洲坝陈氏寻根探源

乐活   文学   2024-09-12 21:08   江西  


赣县大田乡月洲坝陈氏寻根探源

文/陈志祥


2018年,为了更好的完成重修宗祠的使命,我开始着手研究族谱。一边从叔叔那边借阅族谱,一边也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用的资料。终于,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发现了一本《赣江上游陈氏首届联修族谱·宝一卷》,网络上的简介信息很少,但是上面提到的地名“葬于本都峙背”,正好位于茅店西坑,于是果断的买下了这本旧族谱。

 果然,这是一本民国年间联修的陈氏族谱,我购得的这册正好是赣县茅店文山堂、兴国黄冈祖元祠、赣县月洲坝和万安黄迳坑陈氏等叔宝公系下宗亲的谱头。通过族谱上的信息,我顺利的找到了位于兴国社富乡黄冈陈村的祖元祠。这里不仅是我们历届修谱的谱局,而且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陈氏聚居的村落。然而,族谱中的月洲坝(义公)和黄迳坑(文兴公)的家族,一直是困扰了我好几年的谜题。


月洲坝


因为我购得的这本族谱只有一册,记录到陈义公的时候,所有的上源世系都还没有来到赣州。但是,熟悉陈氏族谱的人很容易就可以识别出来,这是一支福建南院太傅派的后裔,族望为福建漳浦鉴湖村。

关于南院太傅派的上源,历来有很多种说法。因为一世:陈忠,二世:陈邕,三世:陈夷实、陈夷则、陈夷行等人在唐朝时期横空出世,名满天下。但是,苦于没有留下太多陈忠公以上世系的信息。导致现在出现了南院太傅派、开漳圣王派、北庙派,南朝叔宝派等多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然而,族谱上的研究掌握的信息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还是没能知道月洲坝在哪里,直到有一天,在于都竹溪村燕贻堂组织的叔宝公名下绰公后裔祭祖活动时,认识了一位大田乡的本家,才得知月洲坝就在大田圩附近,而且大田乡垇坵尔敬堂、龙舌贵益堂、黄山坑法贽堂、月洲坝义公堂四个祠堂曾数次联修族谱,守望相助。

在此之前,我曾去过一次大田,那还是我读初三的时候,跟着爸爸的徒弟去芸洲村闹元宵。对于芸洲村徐氏家族的元宵,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当我得知找了好几年的月洲坝陈氏義公的后人就在芸洲村对面,立马就开始着手跟他们取得了联系,带着族谱一起探讨。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月洲坝陈氏义公堂的重修盛事,马上就要进入宗祠内部的装饰工作。为了更好的确定义公堂的姓氏源流和世系脉络,受义公堂理事会委托,联系上漳浦鉴湖堂陈氏宗亲理事会和义公留居鉴湖的后人,并于今年9月份促成了赣县月洲坝和漳浦鉴湖堂的寻根之旅。

本着爱凑热闹的原则,本人也一起参与了这次的寻根对接工作,协助双方甄别族谱中的信息。经过大量资料对比,以及月洲坝陈氏家族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故事,可以非常肯定的确认,月洲坝陈氏义公堂,就是从福建漳浦鉴湖堂走出去的后裔。这些离开了300多年的族人,再次回到了开山祖陈义公生活过的地方。

鉴湖


福建漳浦鉴湖,位于漳浦县佛昙镇大坑村(今行政划分为轧内村和后许村),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海边淡水湖。据县志记载:鉴(鑑)湖,在县东三十里,周围二里许,因湖水清澈如镜而得名。



据《鉴湖陈氏族谱》载:“唐有讳浮光者,於垂拱间居漳浦鑑湖坊”;境内有唐·陈元光兵营(即行台),由陈浮光驻守”,估计鉴湖开村至少有一千三百余年。

南宋末年,因为福建的陈氏家族参与了抵抗元军的战斗,其中不乏陈瓒、陈文龙等民族义士,原定居于福建嘉禾(今厦门)的族人深感不安,鉴湖陈氏先祖开始往外迁徙,谱载仁秉生妃英,妃英生玛珖,玛珖生史修,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玛珖公逃入湖西朝天马山,其子史修又迁往鉴湖开创基业。

一世祖陈史修生陈寿,陈寿生天叙,陈天叙生6子:翼、肃、亹、搏、穆、环。永乐十八年(1420年),陈翼、陈亹同榜中举,是漳浦县第一家兄弟同科举人,时称“双桂联芳”,建有“双桂坊”以记此盛事。自此鉴湖陈氏子孙繁盛,后裔分衍成六房,分布在本境轧内、后许、径口、田平、东维、楼仔头、寮仔下等7个自然村,约6000余人,99%均为同宗陈姓族人。还分传本县赤湖、深土、长桥、六鳌、赤土乡、绥安等乡镇,远传平和县,广东省、江西省、台湾省等地。

鉴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代卿。相传,明朝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大房翼公之孙陈奂中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右参议。公元1490年,陈奂进京面圣的时候,弘治皇帝问他是哪里人,陈奂就用带着福建口音的普通话答曰:“大坑”。因“大坑”与“代卿”谐音,弘治皇帝即说“原来卿家住代卿,怪不得代代出公卿。”陈奂立即下跪谢恩,自此大坑又叫做代卿。此次月洲坝寻根之旅的代表们落脚的地方,就是鉴湖旁边的代卿宾馆。

元义事迹

月洲坝始祖陈义公,又名陈元义,字秉臣。授山西太原参将加功左都督,诰封荣禄大夫。清康熙甲子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御赐英猷克矢。今鉴湖堂宗祠正中央就挂着康熙御赐的这块牌匾。

英猷克矢


陈元义为鉴湖大房陈奂后裔,分居径口。鉴湖陈氏辈分为:清伯则尚敦,朝懋景子永,邦元志汝计,敬宣广威灵。一世祖史修公为清字辈,元义公为鉴湖堂第12世。

鉴湖堂的宗祠,自元末明初开始就是在今天这个地方。虽然历代名人辈出,人文鼎盛,但是依然逃不过明清鼎革的战火影响。明末清初时期,汉人抗清斗争风起云涌,以郑成功为代表的义师建立了抗清基地,在广大沿海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下,多次攻克被清军占领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并联合浙东义师,挥兵北上,以图恢复明室河山。清廷为了切断沿海民众对义师的供应,先后颁布了“禁海令”和“迁界令”。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严禁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再次发布《严禁通海敕谕》,这一年,郑成功率师横海驱逐荷寇收复台湾,并在台湾建立“东都明京”。为了彻底消灭南明汉人抗清武装力量,康熙元年(1662年)和康熙三年(1664年)及至以后,大规模强制施行其迁界禁海政策。

陈元义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受“移界事件”的影响,鉴湖陈氏族人一起被迫往南靖等地,陈元义也不得不四处谋生,在年轻的时候就结识了蓝理、蓝溪等人并义结金兰。

蓝理(1647年-1720年),字义甫,号义山,漳浦人。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蓝理因触犯族规逃往漳州,与四位青年同乡结为异姓兄弟,其中就包含陈元义。后因靖南王耿精忠起兵造反获释,北上投康亲王杰书所部清军。在蓝理任灌口营参将时,与总督姚启圣结怨而下狱。康熙二十年(1681)七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准备第二次征台,慕蓝理有胆有识,保举蓝理为平台先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攻打台南的战役中,蓝理所部的先锋队打头阵,陈元义为旗牌将,首战遭遇了顽强的抵抗,被打的节节败退。在撤退途中,陈元义的鞋子跑丢了一只,为了找回丢失的鞋子又往城门方向折返。撤退中的士兵看见将旗折返,以为是又一次组织冲锋,于是再次投入战斗,守军来不及准备,城门告破,蓝理所部顺利拿下了台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归顺,清廷论功,康熙称蓝理所部“台海血战,功在首先”,赐“平台首功”匾文。御赐陈元义英猷克矢牌匾,授山西太原参将加功左都督。

陈元义立功之后,就开始布榜召集散落在南靖等地的族人,因为移界事件离开鉴湖的陈氏家族又陆陆续续回到了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自此,鉴湖开始成为一个以陈姓为主的家族聚居地。

哪年去月洲坝?

因为族谱中没有记载元义公的生殁信息,那么义公的八个儿子是什么时候分迁赣州,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要分迁出去,成为月洲坝寻根代表团最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

此次考察中,从鉴湖当地人口中得知。元义公功成名就之后,为鉴湖家族做了不少大事情,包括有重聚族人、重修宗祠(今鉴湖堂)、重修族谱(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盖都督祠(今元义公大厝)。对于鉴湖堂来说,元义公就是重建家园的大功臣。

不仅如此,因为康乾时期,鉴湖村人口快速增长,土地资料严重不足,于是义公还主持了分家的工作。在主持分家的过程中,元义公不仅没有多吃多占,还大义灭亲,让自己的八个儿子分迁到赣州月洲坝。只留下第二子陈逹和第四子陈逵留居径口大厝。

鉴湖村径口元义公都督府大厝


针对义公分家发生在什么时候的问题,我梳理了以下几个线索:
1、义公作为蓝理的年轻时候的结拜兄弟,各种史料里都是排行老二,年龄应该相仿。照此推断,出生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647年-1649年左右。

2、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元义公重修鉴湖堂总祠,在原来宗祠的基础后面又加盖一间,从此奠定了鉴湖堂三进的布局至今。此时义公年龄差不多40岁左右,平台有功已有四五年,功成名就之后,就开始思考召集族人回乡,主持家族大事重建家园。义公第七子陈志逊(1696年-1740年),义公有10个儿子,如果按照平均1.5年得一子,长子出生的时间大约是1685年,也就是建功立业之后就开始封妻荫子。

3、义公重孙辈中,记载了出生年月的有陈计烈(1718年-1786年),陈计广(1748年-1811年),陈计瑞(1736年-1804年,鉴湖陈氏族谱记为陈骥先),以上三位均在鉴湖堂族谱中有出现。另有陈计瑞的三个亲弟弟,陈计炤(1747年-1814年),陈计冬(1751年-1778年),陈计焯(1757年-1834年),这三位在月洲坝族谱中有详细的记录,却没有出现在鉴湖堂族谱资料中。

4、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信息,分迁赣州月洲坝的8个儿子中,义公的长子志策(又名志远)也在分迁月洲坝的名单中。志远长子汝昆(字于丑)生三子计熙、计芬、计烈。计芬的儿子敬松(月洲坝谱载为敬嵩,夭),作为义公的曾孙依然出现在鉴湖堂的族谱中。然而,根据敬松的叔叔陈计烈(1718年-1786年)推算,陈敬松的出生时间应该在十七世纪30年-40年代。

结合以上线索,有两个关键人物,分别是1747年出生的陈计炤(义公第七子陈志逊的长子长孙)和1748年出生的陈计广(义公第三子陈志述四子之孙),这两位计字辈的兄弟中,父辈都是明确记载分迁到赣州月洲坝的八大房的后人。先出生的陈计炤未被老家鉴湖堂录入族谱,而晚一年出生的陈计广却被记录在册,这个是一个信号似乎在给后人传递着某种信息。

按鉴湖族谱,1747年-1748年义公已经将近百岁,此时名下的儿子10人,孙子33人,重孙20人,曾孙1人,共计男丁64人,如果算上女眷,至少都得有100人以上。所以,1747-1748年之前,义公八房应该已经在月洲坝定居,并且和祖地保持着相对密切的沟通,直到1748年之后才开始终断了联系。而中断联系的原因,可能是元义公已经去世,外出的八位兄弟也不想过多的参与鉴湖大厝的纷扰中去,所以就慢慢的减少了回家省亲和祭祖的活动。


义公分家


元义公作为福建漳浦鉴湖人,授山西太原参将加功左都督,为什么他的后人会跟赣州月洲坝结下不解之缘?

根据1985年出版的《赣县地名志》第249页记载:
月洲坝,大田圩西1.5公里的河湾里,地形像娥眉月。开基人邓、成、舒三姓,相继迁出。现住陈、卢、徐等姓,44户,250人。【陈氏族谱】陈秉臣授山西太原参将加功左都督诰封荣禄大夫,于清顺治年间,由福建汀州府迁此立基,传14代。

虽然,月洲坝陈氏家族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始祖义公最初是来赣州月洲坝追债,因为当地人无法偿还,就以月洲坝的地契抵押。如果这个传说是真实的,那么极有可能是发生在平台有功之前。之前推断的,元义公作为蓝理的结拜兄弟,年龄应该比蓝理更小,哪怕二人是同年,到顺治二十三年,元义公也才年届14岁。漳州隶属于汀州府这个没什么毛病,也不排除义公在平台有功之前就来到过赣州月洲坝收债,但是顺治年间有没有在此立基就不太能确定。

而且顺治年间,赣州经历过多次南明与满清之间的战争,赣州周边的大家族被打到十室九空。从赣县地名志也可以看得出来,很多地方的始祖都是康熙年间迁入,也是因为这场屠城战争给赣州及周边人口带来了巨大的虹吸效应。

再者,月洲坝陈氏族谱记载,陈义公配刘氏,封一品夫人,生子十人,二住本家守祖,余八人并房亲往赣州东门外(赣县)月洲坝。结合前面的推论,义公的儿子大多数都是在平台有功之后才封妻荫子,如果年轻的时候就在月洲坝开基立业,那么他重聚族人、修族谱、盖大厝,还留下两个儿子在祖地守祖,这么折腾所谓几何?难道就只是为了让族人重回鉴湖,自己盖一栋大房子证明自己的存在,然后再退居千里之外?

所以,还是得回到鉴湖陈氏族谱中去找答案。康熙年间,为了迅速恢复人口,颁布了几条有利于人口增长的政令:

1、康熙的“耕者有其田”改革使获得土地的农民提高生产意愿,相当于土地革命和分田到户;另外一方面,若是开垦荒地,国家10年后才会收税。

2、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颁布了著名的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诏令使得丁税的数量成为定额,新增加的人口不必再负担丁税。所以人民也就不用担心,放心地生养孩子。

3、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美洲的玉米、番薯引进国内大量种植,这些产量很高的农作物,也让人民可以获取更多食物,粮食无缺,人口自然也就成长。

“摊丁入亩”改革政策实现了清朝初期由人口税,到财产税的华丽转身。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大量的富户和地主阶层被加派到较之前更重的赋役负担。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今日之农,不苦于赋,而苦于赋外之赋;不苦于差,而苦于差外之差;今日之商贾,不苦于关,而苦于关外之关;不苦于税,而苦于税外之税。”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家族迅速化整为零,有能力独当一面的子孙,利用新增人口和开荒土地的政策红利,纷纷外出谋生开创基业。成为当今大多数家族聚居村落的始迁祖。

对比同一时期的茅店西坑三村陈氏家族,也得益于此次政令的颁布,实现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期间,每年都有至少一位天字辈的先祖诞生,天字辈也成为西坑陈氏家族中,非常重要的分房开山祖。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诏令颁布的时候,元义公大约60多岁,作为清朝的有功之臣,应该已经告老还乡。因为1690年-1697年期间,康熙曾经三次御驾亲征平定准葛尔丹,除第一次进攻乌兰布统方向之外,1696年和1697年都是启用的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驻军,作为山西太原参将及左都督,没理由不参与这两次国家级大型战事。

这时候,从军中退休的元义公,应该是鉴湖堂族长的地位,已经儿孙满堂,人生大事基本上都办完了。考虑到鉴湖村山石多耕地少,不足以承载不断增加的人口。尤其,在康乾诏令“摊丁入亩”和“土改政策”的双重作用下,鉴湖陈氏族长制,已经成为限制家族发展的绊脚石。

不管平台有功之前有没有拿到月洲坝人抵债的地契,也许,在他去太原赴任的时候,就已经厌倦了漳浦的海风,决心到内地开创基业。南明隆武年间,赣州保卫战后的赣州周边形成的真空地带,正好把月洲坝这样一个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地方留给了义公八大房的后人经营。

可能从1712年诏令发布之后,鉴湖堂陈氏召开了一个分家大会,之后义公八大房一起启程;也有可能是考虑到政策的变化,八大房的后人陆陆续续出发。最终都是以赣州月洲坝为目的地,一点点开创基业,置办房产田产,成为一个适合陈氏大家族生活的聚居地。外迁月洲坝之后,义公八大房可能和祖地之间依然保持了紧密的沟通,至少延续到1747-1748年左右。

义公长子志策(又名志远),继承父志走上了仕途,父子两代人都在广东潮州军中履职,但是成就大不如元义公。所以到了第三代陈计烈(1718年-1786年)成年之后,还是加入了月洲坝陈氏的怀抱,成为了月洲坝的始祖之一。自此,义公八大房在月洲坝站稳了脚跟,繁衍至今历经风雨沧桑,300年后,终于又回到了鉴湖故地重游。

鉴湖堂


结语:

此次月洲坝陈氏寻根问祖之旅,特别感谢鉴湖陈氏宗亲理事会陈志平、陈建平、陈国平、陈永平、陈玉祥等宗亲的热情接待,同时也感谢友人陈其端等人的引荐。希望全天下所有的陈氏家族能够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共同发展,谨遵祖训,把家族事业发展壮大。

作者简介


陈志祥,1986年生,江西赣县茅店人。第一份工作在石芫中心小学任教,现在从事智能家居行业,定居于深圳。热爱家乡,热心公益,喜欢研究族谱和家乡相关的人文历史。

本期编辑:风侠

文艺青年,文艺方式,文艺生活,加入星火吧,让青春燃烧。

   征稿声明   

 

星火赣县驿是一个纯文学平台。

本平台致力打造高质量文学氛围。

现长期向广大文友征集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稿件。欢迎四海文友赐稿。
①来稿要求本人原创,且无在其它公众号推送过,附个人简介相片一份。
②来稿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③来稿字数不限,稿件择优选用。

投稿微信:lf20141009      邮箱:  lflwl99@163.com

稿费及赞赏:稿费来源赞赏,10元(含)以内,不发放稿费,留做平台运营开支,10元以上的按照赞赏金额70%,发放稿费


星火赣县驿:刘锋

需要了解《星火》杂志的请加lf20141009 微信 

星火赣县驿
以文艺的方式做文艺的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