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叔带你读论文92|如何挖掘中华文化,做好文明“交流互鉴”?

文摘   教育   2024-10-22 18:55   英国  

后台回复【瓦家择校】:

领取《新传主流院校考查题风总结》

后台回复:“25公益群”“25考研”

或添加小助手:泡芙 waluojia54 / 糖藕 waluojia59

加入25考研群






经常说文明交流互鉴一定要挖掘中国文化,但是究竟中国文化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发掘?有哪些我们能够在答题的时候用到呢?这里当然不是让你去看四书五经,而是一篇老师已经整理好的论文《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力的提升》!


内容:

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效力,除了要正确定位新时代中华文化传播的目标、客观审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现实阻碍之外,关键是要科学撷取中华文化的传播内容。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对中华文化进行挖掘阐释,找到那些既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质,又具有文化共通性的内容,在民族特色与文化共通的交融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更具体地说,就是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新审视、挖掘、阐释那些既是中华文化“根”和“魂”、凝聚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同时又具“共通性”的文化内容。例如:

(一)挖掘、阐释中华文化“为天下”的特质

这就是要挖掘并重新阐释中华文化中那些提倡、鼓励人们为群体、民众而谋求福祉的文化内容。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悠久的思想之一。中华文化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又讲“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推动圣贤志士不懈努力、在艰难困苦中不气馁不妥协的动力,从来就不是个体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宇宙间的正气、为了天下人的太平。这一“为天下”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绵延流长,又在近代、现代、当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和文化中延续着。

从东西方文化来看,“为天下”是所有文化所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因而具有广泛交流、传播的基础。但是,中华文化的“为天下”从来未隐含霸权的思想。这是与世界历史上很多文化最大的差异。还应当注意的是,“为天下”思想与个体生命价值实现并不矛盾。每一个“为天下”的人都是在努力释放个体生命力量、激发生命潜力的基础上为天下的,而且都在为集体利益努力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生命价值。我们在文化的对外阐释和传播过程中,需要时刻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目标,并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把这些既细微又是精髓的文化精神呈现出来。

(二)挖掘、阐释中华文化中的“仁爱”精神

中华文化非常重视“仁爱”思想。儒家认为,“仁”最重要的内涵就是“爱人”。仁既是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准则。在孔子看来,知人、爱人、事人是人之本分。“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之中。在心理或情感上,只要以“仁”为中心或目标,从人生日用出发求“仁”,并由己及人,就可以践行“仁”的规范,达到“求仁”的目的。孔子之后,孟子、宋明理学都对此有所阐释和发挥,“仁”成为儒家重要的人伦思想之一。道家文化同样强调“仁”,虽然老子说“天地不仁”,但是这个“不仁”并非说“不爱”,而是将这“仁”的范围从人扩大至于万事万物,是对天下众生平等的“爱”。

“仁爱”精神是人类相互理解、交流、共处的重要心理和情感基础,也是不同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切入点。若“求大同存小异”,就会发现“仁爱”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文化中一直提倡的“爱人”是相通的,都表达了整个人类对于理想、温暖、友好的人际关系和生命关系的向往。但是,中华文化的“仁爱”精神,是不求他者的臣服的,无论是儒家推己及人的“仁爱”还是道家对天地万物的“一视同仁”,都隐含着不同程度的“平等”关系,这又是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也是中华文化绵延发展而未走向极端、当下中国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既不会屈服也不会走向霸权的另一重要文化基因。目前我们关于此类内容的挖掘、阐释和创造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在更广阔的文明交流互鉴视野上继续创造性阐释,并努力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对外交流实践中去。

(三)挖掘、阐释中华文化中的“勇毅坚韧”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是推动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中华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品格,即:温润柔和又诚朴厚重、坚韧不屈。这种品格既是理想的个体人格,也是宝贵的中华文化品格。在这温和与诚朴中,有着一种平和、包容、无畏和坦然,有着一种无论面对欢乐还是痛苦都处变不惊的定力,以及面对压力、挑战、霸凌时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无畏、坚韧与勇毅、定静代表着人的尊严与高贵,因而也是世界各国文化共同尊崇与追求的精神。东西方很多思想和艺术作品都体现了人类面对挫折、磨难、悲剧时表现出的沉静、勇毅、坚韧的精神状态。中华文化是强调“内修”的文化,特别是强调人应当通过“内修”来培养“谦和”的品格。内在的谦和与勇毅坚韧一起,构成人格的平衡,也成为人与人、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相容相生的文化基础。这为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又一个巨大的阐释空间。

(四)挖掘、阐释中华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精神

“和”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之一。儒家与道家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综合来看都强调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和谐统一的关系。但是这里的“和”又区别于“同”:“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或说:和如五味调和成食,五声调和成乐,声味不同,而能相调和。同如以水济水,以火济火,所嗜好同,则必互争。”

中华文化重“和”又求不同的特征,正好与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形成对照,成为20世纪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在思考各种社会、心理和精神问题时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西方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足以提醒我们:要从解决当下人类自身问题并促进人类文明向着更高更远发展的目标去思考中华“和”文化的深远意义。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不同的时空中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质,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这也正是各种文化自主性及世界文化多样性并存的客观基础。


昨天我们的推送里已经给大家说了,今年考察中华文化的传承创造与推广是很有可能的,也给大家归纳了很多在传播中可能用到的重要理论,但是要把题目回答好,我们还少一个关键的点,这个点恰恰是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我们的中华文化的认识到底有多少。

中华文化这个概念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当我们要把它变为传播内容的时候,肯定要突出其中的某些重要价值,尤其是那些可以与他国文化产生共鸣的价值观。今天我们的推送其实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为天下”既肯定了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又提倡这种个人能力与社会公益的统一,避免了个人主义导致的自利和虚无主义。“仁爱”除了提到共同体内部的“爱”之外,还有对于共同体之外普世对象的“仁”,并且这种仁爱与许多西方宗教的博爱不同,并不以神为前提,具有更多的世俗主义。“勇毅坚韧”与斯多葛哲学和希腊哲学相类似,表面是一种道德勉励,但实际上它肯定的是人的价值,强调人面对无意义、无常的世界的一种基本态度,对于治愈现代人的“空心病”是一剂良药。“和而不同”既规范了国与国的关系,跳出了多元主义与霸权主义的二元对立,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今年其实建议大家看一看华夏传播学的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对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有更多的认识,在考场上这样的一些知识也许会有奇效!


论文提取链接
-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KMCG2TWDBOywusp482PhFQ?pwd=cf63 提取码: cf63 


‍‍‍‍‍‍‍‍


编辑:瓦叔 团子
撰文:瓦叔       ‍‍
排版:李子       






传播学考研必读
公众号专为传播学、新闻传播考研同学设计,提供一切传播学和新闻学相关的考研咨询,热点讲评,考研交流和辅导课程。
 最新文章